戴家屋场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火连坡镇,地处王家厂水库最北端的开阔岗地上。遗址西南侧原为涔水自西北流向东南,现为水库淹没范围。遗址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220米,面积约22000平方米(图一)。2022年夏季因天气极端干旱、枯水而被发现,地表可见大量早期陶片和黑色燧石块等。
图一 戴家屋场遗址发掘前航拍照
为抢救文化遗产、了解地区历史,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执(2022)第1577号、考执(2023)第724号],2022年10月中旬,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保护利用中心)联合澧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和澧县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中心进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2022年年底因疫情管控等原因,发掘工作开展较缓慢,至2023年6月中旬完成田野发掘工作。现将此次发掘收获简要介绍如下。
一、发掘概况
本次发掘分两阶段进行: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因临近水库,遂选择地势较低的遗址南部作为发掘Ⅰ区,发掘面积100平方米。2023年2月至6月,选择地势较高的遗址东部区域作为发掘Ⅱ区,发掘面积近600平方米(图二)。
此次发掘共揭露各类遗迹共计70余处,其中灰沟8条,灰坑62个,另有少量柱洞,未见明显呈规律分布的柱洞遗迹。较为重要的发现是在遗址发掘Ⅱ区发现的3条壕沟,壕沟内出有大量皂市下层文化时期遗存。
图二 戴家屋场遗址考古发掘区分布
二、地层和遗迹堆积
遗址的地层堆积按发掘区不同,略有差异。发掘Ⅰ区因地处遗址南部坡地,地层堆积相对较多。在①层下依次叠压有明清、唐宋和新石器时代的地层(图三)。发掘Ⅱ区内大多在①层下即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或生土层,少数区域的①层下叠压有②、③层新石器文化层(图四)。
图三 发掘Ⅰ区TS15E03、TS14E03东壁剖面照
图四 发掘Ⅱ区TN04E14北壁地层剖面照
灰沟8条,其中在发掘Ⅰ区发现4条灰沟,均为自然冲沟。在遗址东部的发掘Ⅱ区亦发现4条灰沟,其中以G6、G7体量最大,为遗址东部外围的壕沟(图五),G6年代稍晚于G7。
G6,开口于①层下,打破②层和生土层,分布于发掘Ⅱ区东侧的TN04E18、TN02E18、TN02E20和TN00E20等多个探方内。G6内填土堆积可分为3层:第1层为浅褐色黏土,夹杂较多红烧土块,包含物有陶片、红烧土块、黑色燧石片、石器等;第2层为灰褐色黏土,土质较致密,夹杂少量红烧土块,包含物有陶片、红烧土块、黑色燧石片、石器等;第3层为褐色黏土,土质较致密,较纯净,出土遗物稀少(图六)。
图五 发掘Ⅱ区发现的壕沟遗迹航拍
图六 TN02E18东北部G6剖面照
灰坑62个,大多为不规则形状的弧形圜底坑,灰坑填土中大多都有红烧土夹杂。少数灰坑内填有大量红烧土块,例如H10和H32(图七、图八)。
图七 TN04E14内H10发掘前
图八 TN02E18北部发现的H32
三、出土遗物
遗址内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主要有陶器和石器,大多出土于各类遗迹中,文化层中数量较少。陶器主要有夹炭、夹砂红陶、红褐陶为主,见有少量泥质陶,器型主要有高领罐、圈足盘、双耳罐、釜、支座等。纹饰多见绳纹、刻划纹,少量戳印纹,大多圈足盘下部见有各类形状的镂孔(图九至十二)。
图九 TN04E16G7出土陶罐
图十 TS15E02G3出土夹炭红陶罐
图十一 TS15E03⑥层出土红陶盘
图十二 遗址出土双耳罐口沿
石器为磨制石器、黑色燧石器和燧石石片等,磨制石器主要为斧、锛、凿等。黑色燧石器见有环状器和长条状装饰品,以黑色燧石石片较多(图十三至十五)。
图十三 H1出土盘状器
图十四 H7出土石斧
图十五 TS12E07⑥层出土黑色燧石器
四、结语
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虽仅发现灰坑和灰沟遗迹,未见居址和墓葬等其他遗迹,但仍揭露出遗址东部的皂市下层文化两个阶段的外围壕沟遗迹。遗址内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基本为皂市文化时期的遗存,内涵较为单纯,未见更早或稍晚时期的遗存。这一发现为研究湖南皂市下层文化时期的人群分布、社会状况以及湘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提供了一批新的材料。
(图文转自:湖南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