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位列八大古都,为什么没有丝毫的古城韵味?”事实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甚至不少人认为郑州就是一座新兴的城市。
事实上,郑州与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开封、杭州、安阳一起,入列中国八大古都已有13年历程。在史学界,郑州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是不可替代的坐标,乃是不容置疑的共识。特别是商王朝在今日郑州城区建立都城之后,城市发展绵延至今,3600年未曾中断,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历史的孤例,堪称中国城市文明的滥觞。
而与此相对,对其“古在哪儿”的质疑声,令这个中原腹地上致力于成为中部崛起领头羊的省会城市,一直遭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难言压力。一说郑州是“古都”,再瞅瞅西安洛阳这些一起入列的“同仁”,连郑州人自己脸上都是大写的不服。
从这个角度说,为古都郑州长气质、树形象,还古都居民应有的历史尊严和文化自信,固然是一个历史使命,但似乎更是一个民生命题。
“ 眼见为实 ”
“一下雪,西安就成了长安, 杭州就成了临安,南京就成了金陵,北京就成了北平,苏州就成了姑苏,洛阳就成了神都,开封就成了汴梁……郑州依然还是郑州。”
段子手的嘴最是刁毒,却有着令人无奈的一针见血。
也难怪,谁让中国人最讲究“眼见为实”?
毕竟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古都城墙是这样的——
但郑州商代遗址的城墙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而一说古都,至少也得有这种风韵吧——
实际上郑州傲立史学界的历史遗存只剩下这个——
为什么会这样?
一言以蔽之,郑州的“古都”地位,是现代考古学兴起后重新发现的结果,而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记忆自然传承的产物。
西安有长恨歌唱、大明宫词,南京有十里秦淮、江南贡院,它们的历史是史书有记载的,有人物有故事,活灵活现,引人遐思万千。这才会一下雪,南京变了金陵,西安成了长安。
而郑州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被发现,而且很多都集中在人类起源阶段、文明起源阶段、城市起源阶段,这个阶段都在五六千年前,尚无史料记载。
就连那光秃秃的一段城墙,还是考古工作者经过发掘才确定其实是商代前期始建、战国至汉代有修补和改建的,至于没有露出地面的大量宫殿、普通建筑、城垣、道路、窖藏、墓葬等等,一般人更是无从知晓。
把这些秘密埋在时光深处,这座城市敦厚而默然地存在了3600年——而这也是个奇迹,像这样城市中心区域三千余年不变的地方,这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孤例。
但物是人非,后来重新占据这个地方的人,都以为这里的历史很短,甚至形容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没错,铁路和省级行政中心迁入使得它复兴,但是人们都以为这是郑州历史上首次崛起。
看不见就是不存在,城市历史记忆间断的例子好像很难找出比这更典型的了。
工业社会的嘈杂,伴着火车的汽笛,就这样湮没了千年残垣的叹息。
“ 少年老城 ”
从近50年来的考古发现来看,郑州已有3600岁高龄。
若自宋都东京说开封,自南宋都说杭州,自元大都说北京,那是千年余韵;周文王、武王在西安建丰、镐二京,周平王公元770年迁都洛阳,孙权自镇江移治南京,都城的时间也就2000多年;安阳为殷墟,建都时间则为3000多年。
△南京
相较而言,郑州入道晚,岁数大,可谓“少年老城”。
中华上下五千年,盛产古都,随手拈来有200多个,但作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大一统王朝都城,而誉之为大古都的,迄今仅十个。
确认大古都的标准有二:一、必须是大一统王朝;二、建都时间在500年以上。中国在学术上确认大古都始于20世纪20年代,时有洛阳、西安、南京、北京、开封,称“五大古都”。30年代又添增杭州,中国有了“六大古都”说。
“六大古都”光耀中国60多年。1983年,中国古都学会正式学术认定安阳为古都,中国又有了“七大古都”说。21年之后的2004年11月,郑州又增列其中,称之为“第八大古都”。
而随着2016年10月成都的加入,全国便有了“十大古都”,分别是: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成都。
3600年前的郑州,是怎样的青春勃发?
从挖掘出的古文物来看,当时的这片土地已经十分繁荣,大量的青铜制作、瓷器、盛水的碗、装豆的罐,460枚贝币,说明先人已于沿海一带经商;城里的大小作坊、房基、水井、水渠、祭祀坑,亦证实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存、生活,与大自然作斗争,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商文化。
2004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大师姑夏代城址以“填补了我国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荣获“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2008年以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的新郑唐户遗址、荥阳娘娘寨城址、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新郑望京楼夏商城址、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郑州东赵遗址连续入选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4年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全国唯一的一个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五连冠”和省会城市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最多者的地位,充分展示了郑州重视文化文物的力度和郑州考古的丰富基础及学术实力。
不服咋办?
没有雷峰夕照,也无清明上河,郑州因为诸多看不见的遗产位列八大古都,享受了多少荣光,就背负了多少压力。
严肃点儿说,对“古都”郑州的嗤笑,无异于是对人类历史的嘲弄,是一种“无知者无畏”式的不服,并不值得肯定。然而站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看,如果不解决这种“不服”的情绪,也是对这样一笔丰厚遗产的令人扼腕的浪费。
那么郑州打算怎么办?
撇开一份份文件不谈,实在点儿说,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保护展示郑州的核心文化价值、塑造城市文化新形象,是郑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具体来说,就是以打造郑州四大历史文化片区为依托和抓手,擦亮郑州的文化珍珠,用走心的设计、接地气的理念,串起绚丽多姿的郑州文化珍珠项链,使郑州的文化形象更有代表性、凝聚力。
简言之,就是对症下药,让郑州的古都味儿能被“看得见”。
从位于中心城区的商城历史文化区到郑州北部的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从凝聚“西郊记忆”的二砂文化片区到与郑州息息相关的二七文化片区,四大历史文化片区犹如青铜器上鼎立的四足,织出一张联系紧密、传承有序的文化地图。
目前,四大历史文化区的建设,已经写入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战略部署,成为郑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国际商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谋划的重要举措。
于是,在管城回族区热火朝天地开始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后,去年11月,郑州北花园的惠济区也传来了“将用两年的时间打造一座古镇,围绕古镇开发建设,同时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郑州段完美结合——古荥大运河文化区将要呈现在省会市民面前”的消息。
与此同时,二砂厂区改建为主的二砂文化片区,将绽放出郑州作为现代化活力都市的时代记忆;而把二七纪念塔、百年德化街等包含其中的二七文化片区建设,也与商都历史文化片区遥相呼应,珠联璧合地诉说着郑州的前世今生……
“别人家的古都”, 乱花渐欲迷人眼,历史遗存俯拾是。但对于我们而言,郑州的古韵是蒙尘的珍珠,需要真正懂得她也心疼她的人潜心挖掘,用心呵护,而不是为了在“工作总结”上再添一笔浓墨重彩的书写。
期待郑州的古都名片,能让人们给一个大写的“服”。
如果觉得有用,就点个赞吧!
按某些喷子的逻辑,反正只要是皇帝呆过的地方哪怕是巡游一番都是古都![捂脸][捂脸][捂脸],河北承德,安徽凤阳,还有重庆,邯郸,广州,保定,宝山,荆州,寿春,沈阳,大同……起码四十多个!这不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