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貂是一种特产于亚洲北部的貂属动物,在白天活动和猎食。通过嗅觉和听觉猎取小型猎物,包括鼠类、小鸟和鱼类。有时也吃浆果和松果。紫貂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筑巢,在天气恶劣或遭遇捕杀时,它们会躲在巢穴中,甚至将食物储藏在里面。
紫貂的皮毛称为貂皮,在中国只产于东北地区,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东北三宝”。广泛分布于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蒙古、中国东北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地。
目前中国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已将紫貂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紫貂(学名:Martes zibellina):体长约40厘米,体重约1千克,尾长12厘米,寿命8-15年左右。属中小型兽类,躯体细长,四肢较短。头形狭长,耳短而圆,嗅觉、听觉灵敏。犬齿较发达,裂齿较小;上臼齿横列,内叶较外叶宽;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体毛柔软,无斑纹。前后足均5指(趾);爪锋利,不可伸缩。
紫貂是一种特产于亚洲北部的貂属动物,在白天活动和猎食。通过嗅觉和听觉猎取小型猎物,包括鼠类、小鸟和鱼类。有时也吃浆果和松果。紫貂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筑巢,在天气恶劣或遭遇捕杀时,它们会躲在巢穴中,甚至将食物储藏在里面。紫貂的皮毛称为貂皮,在中国只产于东北地区,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东北三宝”。广泛分布于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蒙古、中国东北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地。
形态特征
紫貂身长约40厘米,体重约1千克,尾长12厘米,寿命8-15年左右。身体细长,四肢短健,后肢比前肢稍长,前后肢均具五趾,还具有肉垫,弯曲的利爪有半伸缩性,十分锐利。非常适于爬树。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耳缘后方分层。眼睛大而有神,尾巴粗大而尾毛蓬松,约占体长的30-40%。尾毛蓬松。
野生的紫貂全身为棕黑色或褐色(家养的紫貂有黑、白、蓝、黄等颜色);稍掺有白色针毛;头部淡灰褐色,耳缘污白色,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颏部被毛色调为带橙黄色的褐色;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冬毛致密,被毛丰厚,全身毛被呈棕褐色,胸部、腹部及体侧色泽一致,白色针毛散布于全身。
种群数量
在动物园人工繁殖养紫貂的不多。1957年中国吉林特产研究所开始进行笼养紫貂繁殖试验,先后多次共引进野生紫貂250余只,这些野生种貂主要来自长白山区,于1965年获得笼养繁殖的后代;1963-1967年由黑龙江省横道河子野牲饲养场引进8只小兴安岭紫貂;1972年又引进2只新疆的阿尔泰紫貂,并于20世纪80年代又连续获得了阿尔泰紫貂和长白山紫貂的杂种后代。吉林特产研究所的笼养紫貂繁殖群已达500多只。
由于紫貂的繁殖力不算太强,加上长期大量猎捕,以及大面积采伐森林和喷洒鼠药所造成的污染,使其数量锐减。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貂皮收购记录的分布来看,大兴安岭紫貂产量约占总收购量的10%;长白山紫貂产量约占30%,主产区为中国吉林省抚松、长白、蛟河、敦化、安图、和龙等县和黑龙江省五常市;小兴安岭紫貂产量占总收购量的60%以上,主产区是尚志、方正、延寿、宁安、海林、林口、依兰等县及伊春市。新疆阿尔泰紫貂的产量未作统计。根据貂皮收购资料估计,若猎捕率为25%-30%,则中国东北紫貂资源储量约6000只左右。
在紫貂中国分布区内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有黑龙江的呼中、汗马、诺敏河、洪河、山河、镜泊湖、丰林、龙凤湖和吉林长白山老向顶子等自然保护区。
保护措施
1、加强保护,因貂皮价值很高易受盗猎,对紫貂保护来说严格执法尤其重要;
2、加强其栖息地保护。中国虽无专为保护紫貂建立的保护区,但紫貂资源较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应列入紫貂专项管理计划,以保证紫貂种群的恢复;
3、可考虑在原有紫貂分布而且栖息条件适宜的地区有计划地进行重引回项目,以利种群恢复;
4、发展紫貂养殖事业,解决市场对紫貂的需求,并有利于野生种群的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中国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已将紫貂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