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龙类,也叫板龙类,是动作缓慢、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龙,它们的身体可以长到9米长。每只剑龙的甲板、棘和长刺都有自己独特的式样。
主要种类
早侏罗世,大地龙Tatisaurus-(中国云南)、将军龙Jiangjunosaurus-(中国新疆);中侏罗世,华阳龙Huayangosaurus-(中国四川)、芒康龙Monkonosaurus-(中国西藏)、重庆龙Chungkingosaurus-(中国重庆)、嘉陵龙Chialingosaurus-(中国四川);
晚侏罗世,巨刺龙Gigantspinosaurus-(中国四川)、沱江龙Tuojiangosaurus-(中国四川);早白垩世,乌尔禾龙Wuerhosaurus-(中国新疆和中国内蒙古)。
基本信息
剑龙类,体形一般不很大,体长3~9米,头小,脖子较短,背部弓起。后肢比前肢长,四足行走,其最大特点是沿着高高拱起呈弓状的脊背排列有两列大小不等的三角形或多角形骨质棘板,尾梢另有两对修长的骨刺,并因此怪异装束而得名。基本是植食恐龙。
剑龙类皮肤上的鳞片表面粗糙,鳞片上存在条索状隆突,在鳞上形成若干道峙,使鳞片表面形成明显的凹凸。这种凹凸构造将环境光线向不同方向进行漫反射,从而降低鳞片表面整体亮度水平,有利于恐龙自身的隐蔽。
演化历史
剑龙类是鸟臀类在地球上出现的较早的一类动物。剑龙和甲龙可能源于一种三叠纪晚期有甲板的小型鸟脚类恐龙,到早侏罗世,因四足行走需要,荐部得以加强,荐横突和荐肋开始愈合,形成了Sce-lidosaur类的腰带。
因占领生态环境的不同,剑龙和甲龙开始分离,甲龙因适应草原低丛生态环境,身体变得低宽,骨板增多、加厚;剑龙则为适应丛林高地环境,身体变高而窄,骨板减少成板状或棘状。
另外,从目前已知的剑龙腰带外形看差异不大,除芒康龙含有4对荐孔外,其余各属种的荐孔均为3对,但是荐孔的穿透与否腰带背部封闭或不封闭以及封闭程度有很大的差异。
华阳龙多个保存的标本中,腰带荐孔均上下穿透且孔径很大。在沱江龙和重庆龙的腰带部分中也存在未愈合荐孔,但孔径较小;营山龙和将军龙的腰带背部几乎完全封闭;产自早白垩世的乌尔禾龙荐孔不穿透,腰带背部完全封闭。根据荐孔的封闭程度,有学者认为剑龙腰带荐孔的演变与其演化有关。
存活时代
从地史分布看,剑龙类最早出现于早侏罗世,从原始的鸟脚类演化而来,晚侏罗世是它们最繁盛的时期,至白垩纪早期逐渐衰退并绝灭。
生活习性
剑龙类恐龙四足行走,多生活在河湖之滨的丛林中并以植物枝叶为食。
剑龙类化石
剑龙的化石在欧洲、北美、东非及东亚都有发现。其中以亚洲发现最多,可视为其发祥地。而亚洲的剑龙大部分发现于我国,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发育,尤其是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分布广泛,沉积连续,层序清楚,除含植物及无脊椎动物化石外,还蕴藏着大量恐龙化石。
恐龙化石不仅分布面广,数量丰富,门类众多,保存完好,而且发现有多个规模宏大的恐龙化石埋藏群,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产出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
迄今我国已发现的恐龙化石有210多(种),其中剑龙类恐龙化石9属10种。数量多,保存完整,而且很多是十分重要的发现,在世界剑龙类恐龙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我国自贡地区产出的剑龙化石有20余个个体化石材料,其中有6个完整程度不同的头骨,具有代表性的标本首推太白华阳龙、多棘沱江龙和四川巨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