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李世民与道家,为何又尊佛「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刚开始信奉道教后来为何又改为佛教」

发布时间:2023-08-19 08:52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科学探索 > 手机阅读

李世民与道家,为何又尊佛「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刚开始信奉道教后来为何又改为佛教」

话说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太原留守李渊(唐国公),看到隋朝末日到来,协同其子李世民发兵长安,于公元618年取代隋朝,紧接着南征北战,消灭了各地武装力量,建立了唐朝,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代。这里只说由于唐朝帝王们的扶植,五台山佛教也走向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还得从高祖李渊说起。

李渊建立政权后,对释儒道基本是采取三教并重的方针,原本是隋炀帝外甥的他,不能不受到佛教的影响。所以即位后,还在长安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建国道场,且舍旧宅为寺,在并州等地建立了义兴、太原等寺,又设斋会等等,对五台山的佛教也多加护持。但在三教排序上,他却把道教放在首位,显然尤重道教。其原因一是他听说羊角山太上老君显灵,便在显灵处建了老君庙,认了李家祖宗,从此尊老子为"圣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有一个大臣傅奕七次上书,指责僧人不敬君父,不劳而获,逃避赋役等等,还特别指出一些儒雅世家,也开始奉佛,提醒高祖不可低估佛教的影响。李渊本人,也看到了佛教发展中的一些弊病,于是在武德八年下诏说:"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从客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于是将道一、儒二、释三的排名再次敲定。

李世民与道家,为何又尊佛「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刚开始信奉道教后来为何又改为佛教」

高祖李渊

然而他这样做,却激起了沙门和一些人的反对,李渊便组织三教,进行了三次辩论,但是依然难决高下。于是高祖在这年五月,干脆下诏,规定京城长安留佛寺三所,道观一所,诸州各留寺观一所,僧尼道土精勤修持守戒者,入大寺观,余者还俗。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这道诏令用心可谓良苦,本想抬高祖宗李耳地位的李渊,这次却来了个佛道同抑,真个是有点伤筋动骨的无奈。然而历来吵闹不已的佛道斗争,使佛教在这一次实实在在沾了道教的光,虽然是沙汰,实则是护持。高祖认为,通过这次调和平衡,纯洁队伍,能够使佛道两教更好地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然而,尽管说这次只是沙汰,不是北周武帝时的佛道并除,还是使佛教僧侣们着实吃了一惊。好在诏令下达不到一个月,就发生了宣武门之变,李世民抢班夺权,杀了建成、元吉,做了皇帝,并大赦天下,裁撤寺观的事,也就搁置下来了。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龙位,鉴于隋朝灭亡的教训,常常勤于政事,刻己奉公,轻徭薄赋,重视纳谏,是历史上公认的明君,其文治武功和辉煌业绩,令万世景仰。这位韬略过人的帝王,对待臣民能做到宽柔相济,平衡释儒道三教,也力求做到不偏不倚,从而调动切积极力量,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因此,高祖李渊沙汰沙门的事,到他手上也就此为止了。尽管说他依然奉行道、儒、释三教名次,但实则是推行"三教并举,为我服务"的方针,故而治国以儒为首尊崇尧舜之道,周礼之教,毫不含糊。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哮喘病发作,药都用遍了,太子承乾对母亲说:现在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大赦天下,度人为僧,可得到福佑。"长孙皇后说:"死生有命,非人力所为,我一生未作恶事,还去祈求什么福佑?赦罪和佛教乃国家大事,不可因我乱了大法。"透露出了太宗对待三教的严谨态度。

李世民与道家,为何又尊佛「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刚开始信奉道教后来为何又改为佛教」

唐太宗李世民

在道教问题上,唐太宗继承了父亲的做法,以抬高道教来抗衡 佛教。他还命高士廉等专门编写了一部《氏族志》,书中指出李姓王 朝家族,与道教始祖老子同出一系。为表示对祖先的崇敬之情,他

还在一切重大庆典中,命道士、道姑坐在僧尼之前,安排的可谓是细心周到。可不想这么一来,还真的惹出了一点麻烦,在京的僧人听到这道诏令,一片哗然之声。贞观十四年(640),一个叫法琳的僧人经过考证,给他写了封信说:"李姓先祖有两支,一支是陇西李,一支是代北李,陇西李才是老子后裔,而李唐家族的祖先是代北李,老子根本不是你们的祖宗!"唐太宗看了,险些把肺都气炸,他立即召来法琳,怒斥道:"你胡言乱语,诽谤我先人,真是罪不可赦!你不是说念观音菩萨名号,就能刀枪不入吗?那么,我给你七天时间,看看观音还能不能让你活命!"到了第七天头上,太宗从狱中提出法琳问:"刑期已至,你念的观音怎样了呢?"法琳说:"我没有念观音,这七天来,我天天念的是陛下,陛下就是当今观音。"唐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赦免了法琳的死罪,把他改为流放,法琳后来死于流放途中。

唐太宗对待佛教,也不轻易得罪。因为沙门对道在佛先的安排深为不满,唐太宗在法琳事件的第二年驾幸宏福寺时,对那里的大德们说:"因老君是朕的祖先,李家当政,道教因此在前,若是佛家治化,佛门必然居上呀!再说,朕当政以来,也没有大行建造道观,倒是寺院建了不少,我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佛道二教,为国所用。唐太宗如此诚恳,因此也落了个"佛心天子"的称号。事实上,唐太宗正是不遗余力地消除三教的矛盾,以王权来平衡三教,规定道土、沙门犯法,律依照世俗法律惩处。还以"佛道设教,本行善事"为依据,下诏沙门、道士必须礼拜父母。

唐太宗对佛教,应该说也不仅仅是一味地利用,他的深层心理,恐怕对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还是颇为敬畏的。且不说他为阵亡之士立碑召魂,交兵之处普建寺刹(有昭仁、普济、慈云、弘济、昭觉、招福、悯忠等寺)了。玄武门之变,他杀死了一对兄弟,因此一旦登基,即为这次诛灭的千余人建斋行道。恐怕由于此种心理因素,他才自称菩萨戒弟子,且让皇后受戒,为太子受菩萨戒。他不仅嘉奖少林寺(助唐)僧人,还令诸州寺观为国转经行道。又下令臣民,不得买卖佛像,说是怕遭报应。贞观年间,全国有寺3700余所前后度僧两万多人。

李世民与道家,为何又尊佛「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刚开始信奉道教后来为何又改为佛教」

华严始祖杜顺

唐太宗和两位僧人的交往,也说明了他晚年特别相信佛教个是华严始祖——五台山高僧杜顺。他听说有病的人或聋哑神经病人,只要和杜顺稍坐一会儿,或者说说话儿,病人就会完全康复还听说杜顺过河,河水就会自动断流。对此神异之人,隋文帝曾按月供养,唐太宗也把他召入宫廷,随侍左右。他问杜顺:"朕常觉心烦燥热,有什么办法能消除吗?"杜顺说:"陛下但须大赦天下。"唐太宗从之,果然热疾消除,唐太宗遂赐杜顺号曰"帝心",实际上杜顺在他身边,恐怕是充当了心理医生的角色。原来这杜顺相传是文殊的化身,他的弟子智冲去五台山,到处寻求文殊菩萨,遇见一位老人说:"你难道不知道文殊在长安坐化了吗?"智冲说:"那他是谁呢?"老人说:"就是杜顺和尚呀!"智冲赶回长安,杜顺已经坐化。

唐太宗交往的另一个僧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奘。玄奘因当时译经本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立志去西域求取真经,但由于唐朝初立等原因,玄奘出国是偷偷走的。但10多年后他回国,却受到了唐太宗的隆重接待,备加礼遇。原来,唐太宗早有图谋西域之心,他想请玄奘把西域的见闻写出来,玄奘即写了《大唐西域记》,唐太宗非常高兴。这样,玄奘和皇帝的交情近了一步,便乘机让皇帝为他译的《瑜伽师地论》作序,不想,就在唐太宗作《大唐三藏圣教序》时迷上了佛教。那是他看了玄奘的译作后,顿感佛教义旨宏深,感叹地和大臣们说:"朕观佛经,犹瞻天瞰海,而儒教九流之典,则似小水池一般。"于是,一部《瑜伽师地论》,就征服了唐太宗,从此,皇帝和玄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他常常抓住玄奘的衣袖说:"朕共师相逢恨晚,不能广兴佛事。"晚年的唐太宗,似乎才彻然醒悟,真正崇信起佛教来。他还服下了胡僧奉献的仙丹,由此中毒死去,一代明主,也没能抵挡住仙佛的诱惑。

李世民与道家,为何又尊佛「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刚开始信奉道教后来为何又改为佛教」

唐玄奘塑像

唐太宗崇信佛教,他对五台山佛教的扶植,也是一个有力的例 证。因李唐王朝是由太原起家发迹的,而五台山又是四大菩萨之首 文殊演法的地方,经过魏、齐、隋三朝,五台山已成为声名显赫的佛 教重镇,他怎能把眼前这处福地弃置一旁。因此唐太宗说:"五台山实我祖宗植德之所"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他要借助文殊著萨神灵的护佑,使他李家天下代代相传,因此早在贞观二年(628),他就下诏说:"神道设教,慈悲为先",在"五台山等名山大刹圣道场处,修荐七日。"贞观九年(635),他又下诏,"台山建寺十所,度僧百数。”可看出唐太宗对五台灵山的重视非同一般。正由于他带了这个头,所以后来李唐王朝的代代皇帝,把五台山的佛教推向了极端的兴盛,此是后话。

李世民与道家,为何又尊佛「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刚开始信奉道教后来为何又改为佛教」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李世民与道家,为何又尊佛「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刚开始信奉道教后来为何又改为佛教」》感兴趣,还可以看看《吃海参有什么好处?海参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宫女不知道是皇上的电视剧,皇帝宠爱宫女让皇后吃醋

下一篇:北方为什么那么喜欢吃面食 北方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

科学探索排行

科学探索精选

科学探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