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1年(道光元年)农历四月十七这一天,继位没多久的道光皇帝向内阁下了一道谕旨,却让满朝文武犯了难。原来,道光借此谕旨想要将自己百年之后的葬地设立在位于京师西郊的王佐村,并且在谕旨中明确让时为文渊阁大学士的戴均元、户部尚书英和带领堪舆大臣亲自前往王佐村进行具体的相度考量。
而让文武百官犯难的,并非因为道光在继位之初就为自己寻找万年吉地。按照祖制,新帝初继位便卜择万年吉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真正令人不解的,主要在于他欲将自己百年后的皇陵建在京师西郊的一处村落之中,要知道此举一旦做成,便是在公开违背25年前道光祖父乾隆所立的昭穆兆葬之法。
乾隆剧照
违背乾隆祖训乾隆的这份谕旨发布于1796年(嘉庆元年),大家肯定会好奇,为何乾隆可以在嘉庆继位之后仍旧发号施令,这也正是整个清朝最为奇特的一种现象,仅此一例。1795年(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对外公开十五子永琰的皇太子身份,并且明确明年(1796)为嘉庆元年,正月禅位于永琰。
虽然表面上看似年逾八旬的乾隆已然退居二线,但实际上在他去世之前,朝中大权依然牢牢地被掌握自己手中,其素以“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而自居,所以,从实际执掌国政大权角度来看,乾隆要比他的祖父康熙的61年还要多三年。
乾隆戎装像
皇帝登基后即应选择万年吉地,乾隆元年朕绍等大宝,本欲于泰陵附近地方相建万年吉地,因思皇考陵寝在西,朕万年吉地设又近依皇考,万万年后我子孙亦思近依祖父俱选吉京西,则与东路孝陵、景陵日远日陈,不足以展孝思而申爱慕,是以朕万年吉地即建在东陵界内之胜水峪。
若嗣皇帝及孙曾辈因朕吉地在东择建,则又与泰陵陈隔,亦非似续相继之义。嗣皇帝万年吉地自应于西陵界内卜择,著各该衙门即遵照此旨,在泰陵附近地方敬谨选建。至朕孙缵承统绪时,其吉地又当建在东陵界内。承承继继各依昭穆次序迭分东西,且遵化易州山川深邃灵秀所钟,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于他处另为选择,有妨小民田产,实为万世良法。我子孙惟当恪遵朕旨。
根据《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中记载,时为太上皇的乾隆在1796年十二月二十二发布了一道上谕,这道上谕主要是为了解决今后子孙如何选吉建陵的问题。上谕内容主要分为了三部分,首先,乾隆明确了“皇帝登基后即应选择万年吉地”这一定例;其次,乾隆阐释了自己为何会在东陵择吉的原因,是为了平衡东、西二陵葬所之数量;最后,借由传承上千年的昭穆制度之法来宣谕后世皇帝,“承承继继各以昭穆次序迭分东西”。
所以嘉庆皇帝的昌陵定在了清西陵当中的太平峪,并且还是乾隆亲自为其选的吉地,由父亲给儿子选址督造陵寝,有清一代仅此一例。而对于孙皇帝(道光一辈),热心肠的乾隆在上谕当中也做了说明,“至朕孙缵承统绪时,其吉地又当建在东陵界内”。并且对于关内二陵(清东、西二陵),乾隆也做了叮嘱,“遵化、易州两处山川深邃灵秀所钟,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为他处另为选择,有妨小民田产”。
乾隆上谕(颁布于1796年,以乾隆口吻,故为乾隆六十一年)
初定王佐的背后真因按照正常情况,1821年继位的道光,一直以“恪守祖训”、“咸遵旧制”而自居的他,俨然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形象,所以在卜择吉地方面肯定会按照祖父定的规矩来。但意外就是这样奇迹般地发生了,道光竟然做出了公开违背祖父当年定例的做法,要将自己的吉地建在王佐村。细究其因,原来是因为一名女子,她就是道光的结发妻子钮祜禄氏。
1796年(嘉庆元年),时年37岁的嘉庆皇帝将满洲镶黄旗下、时任户部尚书布彦达赉之女,指婚给自己15岁的嫡长子绵宁(后改为旻宁),当时道光还只是皇子,钮祜禄氏随之成为他的嫡福晋。只可惜,钮祜禄氏未能等到夫君登临大统的那一天。在二人共同生活了13年后,钮祜禄氏于1808年(嘉庆十三年)去世,年仅28岁。
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朝服像
在最钟爱的皇子福晋去世之后,嘉庆特命托津、苏楞额等人在京师附近为钮祜禄氏寻找吉地予以安葬,最终选中了位于西郊的王佐村。经过两年的修建,1811年(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七这一天,钮祜禄氏以皇子嫡福晋的身份葬入王佐村园寝。
朕因孝穆皇后安庴王佐村,已阅十年。特派戴均元、英和,带领谙习堪舆之人,前往周历相度。据覆奏,王佐村福地,局势全美,安奉已久,未敢轻议更动。惟定制圈桩界内,所有村庄坟墓,均应拨换迁移核计为数甚多。今减之又减,以百丈为度,竖立红桩。以分禁限,并改建宫门配殿神库营房等项。
在发妻去世后,道光十分怀念与之共处十余年的美好时光,所以,在继位之初,不仅追封发妻为“孝穆皇后”,而且为了能在百年后与爱妻同眠一处,于是才做出本文开篇这般任性之举。诏令一出,大臣们是一筹莫展,一方面因为此举公开违背了祖训,众臣担不起这个责任;另一方面,埋葬钮祜禄氏的王佐村园寝按照性质来讲属于皇子福晋园寝,要将其改造为帝陵,不仅要扩大面积,而且还得将周边的村落、农田等尽数迁移。与其说是在王佐原址上改建,倒不如说是拆而重建,这比新建一座皇陵难度要大得多。
道光画像
按照英和等人初步的实地考察,如果改建为帝陵,至少得迁走20多处村庄。道光闻之,令“稍可迁就之处不必见方取直”。即使这样,将面积限度压到最低,也得迁走一座村庄。在考察队伍中,戴均元、英和等人俱为元老之臣,所以由他们以委婉的方式向道光提出,希望皇帝还是以遵守祖训为佳,建议道光还是在东陵胜水峪附近“另择吉壤”。
朕自应恪遵成宪,于东陵界内,选择万年吉地。著派大学士戴均元、尚书穆克登额、侍郎阿克当阿、带同谙习堪舆之人,前往周历相度。惟择坤灵钟毓、干脉延长之处,以定福基。其四至之广狭,不必过拘。如果地臻全美即较从前规制稍从俭约,朕心亦以为宜。俟择定兴建后,再行诹吉奉移孝穆皇后梓宫,永远安庴,用符礼制。其王佐村一切工程,俱著停止办理。
饶是如此,自觉理亏的道光皇帝还是未能轻易地回心转意。为了能得到支持,他命内阁以及军机处连同六部合议,妥议具奏。而在合议队伍当中,亦不乏托津等重祖制的老臣,所以结果可想而知,合议团以更充分条理的理由阐释了王佐不宜建皇陵的原因。此时,道光终于还是妥协了,令“王佐村一切工程,俱著停止办理”,清朝也因此避免了出现关内第三陵的现象。
道光剧照
勉为其难遵祖制,二定东陵绕斗峪(宝华峪)大学士戴均元等奏,遵旨相度万年吉地。拟请于绕斗峪地方兴建,并绘图呈览。得旨,著派吴烜、穆彰阿,带同谙习堪舆之人,前往详慎覆勘。
拗不过祖制的道光,只能遵照祖父所定之规矩,命人在东陵境内再选万年吉地。从1821年(道光元年)五月初九开始的一个月之内,戴均元、穆克登额、阿克当阿等人几乎转遍了东陵的所有地方,终于在景陵双妃园寝东面发现了一处上佳吉壤,名为绕斗峪。
戴均元等人在向道光回复的奏折中称绕斗峪“堂局罗城,俱臻美善,合长生帝旺之方”、“洵局势之全佳,为坤舆之最吉”,请求道光选址于绕斗峪。但此时的道光对于这次初勘依旧不放心,于是命吴烜、穆彰阿等人进行复勘。经过二人详细复勘后,得出的结果与戴均元等人的无二,道光才放心将此处定为自己未来的万年吉地。
1821年(道光元年)九月初二,道光亲下建陵谕旨,以庄亲王绵课、大学士戴均元、尚书英和与侍郎阿克当阿为建陵专事大臣,定十月十八为破土开工之日。因绕斗峪之名不雅,所以在1822年(道光二年)三月初十将其更改为“宝华峪”。
宝华峪陵寝遗址
从1821年底,到1827年(道光七年),历时六年之久的宝华峪工程终于告竣,孝穆皇后钮祜禄氏棺椁也自王佐村园寝在道光的亲自护送之下,于九月二十二迁到了宝华峪地宫之内。宝华峪工程的始末,道光十分关心。按照他的标准,重堪舆而轻规制。期间道光不止一次强调,月台、宝城等工程可酌量裁减,石像生用最小规格,凡应表面镀金的铜器直接用黄铜浇铸即可,他欲以“崇俭卑躬之意”,来宣扬自己的勤俭节约精神。
事实上,宝华峪陵寝也确实按照他的标准来修建。在孝穆皇后葬入地宫之后,道光看着自己想象中的陵寝得以现世,非常满意。龙心大悦之下,对与建陵相关的一众人等大加赞赏,戴均元、英和等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赏。可令这些人没想到的是,仅仅一年的时间,他们的待遇便发生了360度大转弯,不仅自己被皇帝严惩,还累及家人。
宝华峪遗址
地宫出水,涉案人等受到严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专事大臣的人生跌入谷底呢?一切都来源于1828年(道光八年)道光突然兴起展谒东陵。这一年的八月初二,因清军平定张格尔叛乱大胜,道光特下谕旨决定前往展谒东西二陵,自然要到宝华峪地宫当中缅怀一番自己的发妻钮祜禄氏。
每逢皇帝展谒皇陵,陵寝内务府都会派专员将各个陵寝内外打扫得一干二净,尤其是道光自己的宝华峪陵寝,陵寝内务府最为上心。也正是仔细入微,才发现了宝华峪陵寝当中突发的状况。
自康熙景陵开始,开创了“皇后先于皇帝葬入地宫”的先例,后世皇帝得以照例遵行。在先去世的皇后葬入地宫之后,地宫石门先不予关闭,在皇帝入葬之前临时安一个木门长期封闭,非皇帝特旨不得开。当负责宝华峪陵寝清扫工作的内务府专员打扫之时,却突然发现紧闭的地宫木门上面竟有水痕,此等大事经过逐级上报,由东陵守护大臣奕绪等人急速奏报道光,请求开启木门进行详细查看。
道光剧照
乍闻此事的道光甚是担忧,于是命宗大臣室敬征前往宝华峪陵寝开启木门彻查,敬征分别于九月初八、九月初十向道光皇帝进行了两次奏报,地宫之内出水状况一次比一次严重,这使道光十分愤怒,痛斥英和等人“丧尽天良”。于是,刚被封赏不久的戴均元等人因此受到了降职或革职的处分,至九月十二道光亲自查看地宫出水状况后,面对发妻棺椁都被浸泡两寸的现状,顿时觉得之前对专事大臣的处罚“不足示惩”,最终于十月初四对一众人等做出最后处理,英和及其子奎照、奎耀被发往黑龙江做苦役,戴均元因未经手实际工程且年逾八旬,所以被加恩免于流放,将其逐回原籍,其余人等均受到流放、戍边等惩罚。
自九月初三得知出水一事之后的50多天内,道光因此事而下达的谕旨就多达30多份,足以见得此事在道光心中是有多么重要。其实,地宫出水一事在道光朝也并非首例,早在营建乾隆裕陵之时,便出现过渗水的状况,当时经过重修之后,出水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毕竟地宫深处地下,出现潮湿积水在所难免。道光大可以像祖父乾隆一般,也重修宝华峪陵寝,但道光并没有祖父那般的耐心,他已然对宝华峪再无半点兴趣和牵挂。
弃东陵而选西陵,再一次忘却祖训既然不打算在宝华峪重修陵寝,便有大臣建议在东陵境内寻找其他吉地,从1829年(道光九年)开始,道光派人先后考察了平安峪、九凤朝阳山,道光自己亲自考察了成子峪,可惜都没被相中,要知道平安峪可是后来咸丰帝定陵所在的地方,而且也未出现过渗水等现象,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此时道光的眼中,东陵已然不在他的选址范围之内了。
慕陵隆恩殿
自1830年(道光十年)开始,道光开始派人到京畿附近和直隶各地寻找吉地,此时的他再一次将乾隆的祖训忘得一干二净。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敬征、禧恩、穆彰阿等人踏遍了京师附近的山山水水,终于在1831年(道光十一年)二月,在易县清西陵境内找到一处吉地所在,而且经过道光二月二十二的亲自勘查,结果令他十分满意,当天即下诏确立此处为他新的万年吉地,并改名为“龙泉峪”。
西陵龙泉峪被确定为吉地之后,东陵的宝华峪便随之废弃,而孝穆皇后的棺椁也从地宫当中迁出被奉移在宝华峪隆恩殿之内,待宝华峪全部建筑拆除迁往西陵之后,孝穆皇后于1835年(道光十五年)八月二十被奉移到西陵龙泉峪地宫当中。
慕陵宝顶
在道光之后,东陵之内又建有两座帝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都是经过堪舆大臣精心勘查之后发现的上佳吉壤,道光在明知祖父乾隆立有“昭穆建陵”的祖制,却仍旧屡次违背;换言之,即使在西陵境内,大臣们发现的吉壤也并非只有龙泉峪一处,比如魏家沟(光绪帝崇陵所在地)也被列为吉地之一,为何道光会偏偏干脆利落地选择在龙泉峪建立自己的帝陵?
毋谓重劳宜改卜,龙泉想是待于吾。
人情可叹流虚伪,天命难谌懔典谟。
郁郁山川通王气,哀哀考妣近陵区。
在慕陵(道光帝陵)隆恩殿前石幢上镌刻的两首道光诗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端倪。诗中最为点明提要的当属“郁郁山川通王气,哀哀考妣近陵区”这一句,并且在道光的注解中,更加明晰地提出“兹龙泉峪在昌陵之西,相去八里许,子臣依恋之忱,庶符夙愿也”。意思就是,龙泉峪离道光父亲嘉庆的昌陵很近,从而实现其“父子相随”的夙愿。
慕陵石五供、月台、宝顶
史海君说:皇考仁宗睿皇帝、皇妣孝淑睿皇后奉安昌陵,山川王气,毓瑞钟祥。兹龙泉峪在昌陵之西,相去八里许。五云在望,一脉相承,子臣依恋之忱,庶符夙愿也。
纵观道光一生,在大众眼中,他的乖孩子形象和倡导节俭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听话勤俭之人,三定皇陵,最终违背了乾隆当年所定之制。值得一提的是,在隆恩殿石幢上道光自己所写诗句当中,以“毋为重劳宜卜改,龙泉想是待于吾”,再一次澄清龙泉峪乃是上天为自己钦定之所,也就宣示履迁皇陵系合乎情理。但拆而重建、消耗无数人力物力财力并非是他一句诗就可以抹掉的事实,也因此事,他的“乖孩子”形象和“爱民倡俭”之理论不知可信度又有几许。
参考资料:《陵寝易知》
《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
《清高宗实录》、《清仁宗实录》、《清宣宗实录》
赵尔巽《清史稿.高宗本纪》、《清史稿.仁宗本纪》、《清史稿.宣宗本纪》、《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传一》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晓生”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
只有皇家才有入太庙供奉的尊荣,为何道光皇帝却遗言不入太庙呢?
“死后不入太庙,不立神功圣德碑。”这是清道光帝旻宁临终的遗诏。在古代,太庙是古代帝王的宗庙,最早是帝王祭祀先祖的地方,随着时间推移,皇后与功臣等也可以进入太庙享祭。皇帝崩后入太庙天经地义,而道光帝旻宁却自己下旨不入太庙。
留下不入太庙的遗诏,不外乎两点:
第一,道光帝旻宁庸碌无为,清朝江河日下,尤其割地赔款违背清朝祖训;第二,道光帝此举不过做个样子,并没有实际作用。
古代太庙有个规则,那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者不得入太庙”。旻宁并非人臣,所以说不上忠,作为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登基的皇帝,旻宁对于父亲嘉庆帝颙琰与养母孝和睿皇后钮钴禄氏都极尽孝道。如此看来,旻宁并不违反传统上“不得入太庙”的规制。
然而,相传清朝还有一条祖训——“子孙凡有丢寸土者,死后不得入太庙。”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旻宁可真是没有资格入太庙了。
清朝国力在乾隆年间达到极盛,随即陡转急下,从“康乾盛世”到“嘉道中落”不过转瞬。嘉庆皇帝颙琰已经是资质平庸,他的儿子道光帝旻宁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道光帝在位期间平定张格尔叛乱、整饬吏治与盐政,但可惜旻宁资质愚鲁,清王朝的各种弊端也是积重难返。旻宁勤政多年,除了抠门出了名,其他方面几乎都无所作为。
最关键的是,道光二十年爆发了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被迫开口通商。从此,清朝门户洞开,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时代。
道光帝旻宁在位多年,清朝国势衰微,或许这也是清朝作为封建王朝的命数注定。然而旻宁最可恶之处在于,鸦片战争之后,旻宁明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却只会在深宫大内如同怨妇般自怨自艾懊恼自责,完全没有做出改变的努力。八年里清朝苟安姑息拒绝变革,最终使得问题越来越严重。
虽然庸碌无能,但道光帝也算有自知之明,皇帝做得如此失败,割地赔款什么的一样不少,自然是没脸去见他的列祖列宗。留下“不入太庙,不立神功圣德碑”这样的遗诏也是情理之中——作为帝王,旻宁碑上能写什么呢?勤俭节约孝顺父母?
不过,道光帝虽然留下了这么个遗诏,他的儿子咸丰帝奕詝可没这个胆子遵旨,旻宁驾崩后依旧入了太庙。
道光一生崇俭戒奢,为何建造自己的陵墓,花费比慈禧的陵寝还要高?
道光帝一生崇俭戒奢,自己给陵墓起名,花费比慈禧的陵寝还高!
纵古观今
2017-11-04 10:27
清代史书对道光皇帝的评价是“勤政图治,克勤克俭”,他一生崇俭戒奢,向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常言道,细节反映出真实。他是否真的节俭,我们可以从他身后事略见一斑。
首先,他曾废弃已经完工的东陵内的陵寝,却另外在清西陵界内重新修建新的陵寝。这是何故?
原来,在工匠建造陵寝的过程中,负责大臣发现由于此下水位较浅,地宫出现渗水问题。此时保险的办法是重新选址,但是这样就浪费了大笔民脂民膏,而且会触怒本来就十分苛刻的道光帝。所以,负责大臣决定硬着头皮干到底。但是,后来道光帝验收工程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顿时怒火冲天,下令另外选址重建。结果导致了整个陵寝的重建,浪费极大,实在令人发指。难道他真的是因为对东陵选址失去了信心,才将自己的陵寝修建在西陵的吗?恐怕这仅仅是借口。其实,即使重建地宫,或在东陵界内另卜陵址,也要比搬到数百里之遥的西陵重建要节省得多。但是,道光帝为了自己能够实现“子随父葬”的夙愿,就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他并不知悔。这不能不令人怀疑道光帝平日反复表白的“恪遵成宪”、“节俭”、“爱惜民力”是否发自内心。
而我们再来看道光帝的陵寝工程,虽然号称节俭,但是,当时的史料记载,此陵共耗白银240万两,比建筑宏伟、工艺精美的乾隆皇帝裕陵还多花了37万两,比穷侈极奢、豪费无度的耗银227万两的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亦多花了13万两。那么,慕陵为何如此浪费?在它貌似俭朴的外观下,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奢侈?
例如慕陵减裁三座门,但是其门却改变以往的砖瓦木石结构,改用巨石构成一处3间4柱3楼的牌坊。牌坊上的瓦垅、吻兽、斗拱、椽飞、梁枋均以青白石料精心雕琢而成,这项工艺要求精,花费不知多了多少倍。
又如墓中的木架构件均为名贵的金丝楠木。历代帝王对楠木建筑青睐有加,不仅因为楠木防蛀功能无比,而且时时发出清香,醉人肺腑。由于多年采伐,到了明清时楠木已是十分珍贵稀少,故多数殿宇只是在一些重要部位用金丝楠木。例如雍正泰陵的隆恩殿,只有门窗、梁柱用金丝楠木,其他各处多以他木代替。而慕陵就连柱子、梁枋等全是独根楠木,这不能不令人惊异,节俭皇帝原来还有这样的新特色。
一般说来,按清朝的陵寝制度,皇帝陵的陵名都是要在墓主人死后,由嗣皇帝确定。可是道光皇帝的慕陵却是道光皇帝自个起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道光皇帝在西陵陵寝竣工后,在亲祭奠酒的时候,不觉感慨万千,挥泪如雨,一挥而就写下了“其慕与慕也”的谕旨。掷笔于案,道光帝唤过18岁的4皇子奕聍和皇6子奕沂,命他两人恭读。读罢,命人将朱谕珍藏在隆恩殿的东暖阁内。此事过后不到两年,道光帝撒手西归。遵诏即位的咸丰皇帝奕泞,重读道光帝的遗沼,特别是见到其中“其幕与慕也”一句,思想前番情景,遂猛然醒悟,原来皇父是在暗示将来要用“慕”字命陵名。于是就颁谕,正式命名龙泉峪陵寝为“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