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皇上为什么重用小人,述怀魏徵

发布时间:2023-10-06 03:07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科学探索 > 手机阅读

皇上为什么重用小人,述怀魏徵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学会了很多技能,其中一项技能就是给人贴标签,这样就能节省下大量的脑力资源,然我们对一件事的反应非常迅速。

比如说我们喜欢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就是典型贴标签的结果,又或者说我们喜欢给某个地狱贴上标签,东北人就是好爽,山东人就是好客,上海男人就是小气等等,这些标签能否让我们非常快速地对一人,一件事有所了解,但这样的坏处就是大大降低了准确性,甚至有时候会让我们对真相产生非常大的偏差。

历史上的很多人物,他其实是很复杂的,尤其是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有些事做的对,有些事做的不对,但我们往往盖棺定论的时候,就用一个好人或者是坏人来形容他,这样虽然是简介明了,但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皇上为什么重用小人,述怀魏徵

贴标签容易给某个人打上刻板的印象,但这种单一的印象很多时候很不准确,哪怕是非常好的标签,事实上也是简化了这个人,让我们忽略了他真正的价值和才能。

比如说唐太宗时期的著名谏臣魏徵,他可是以直言进谏著称的,我们课本里还学过这么一则关于他的故事。

说是有一次,有人进献了一只漂亮的鹞鹰,李世民非常喜欢,就让它站在自己的手臂上,正在逗弄玩耍,没想到这个时候,魏徵突然进来了,李世民赶紧把这只鸟藏了起来。

魏徵其实早就看在眼里,可他嘴上却不说,故意在奏事的时候把时间拖得很长。等到他告辞离去,鹞鹰早已活活闷死在李世民的怀里了。

皇上为什么重用小人,述怀魏徵

你说魏徵气人不,多次这样之后,气的李世民回到后宫,对长孙皇后说,哪天我非杀了这个下巴老不可,在长孙皇后的劝解下,李世民才平息了怒火。

这个故事一直被当做是魏徵的经典案例,但很多人其实并没有看懂,中国古人一直都反对玩物丧志,所以对于一个好的帝王来说,你玩弄这些奇巧淫技是非常不对的。

但是你注意看这个故事,魏徵有明确说,反对李世民玩鸟吗,并没有说吧,他是巧妙地利用了李世民不想听他叨叨不该玩鸟的理论,反而是一字不说,用别的正事拖延时间,最后硬生生把鸟给憋死了。

这叫策略,魏徵从来都不是一个特别“直”的人,他一直都认为,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不能硬生生的进言。

皇上为什么重用小人,述怀魏徵

贞观元年,魏徵曾发表过奇怪的言论,说自己不想做忠臣,这话可就非常奇怪了,怎么做忠臣有错吗?

魏徵紧接着就说,自己要做的是良臣,那么良臣和忠臣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魏徵说忠臣嘛,只能像龙逄、比干那样,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

但良臣呢,像稷、契、皋陶那样,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这话的意思很明白,他魏徵要做的是良臣,因为只有良臣才能把事办好,才能让君王听进去一件,而所谓的忠臣,从来都不讲方式方式,一味给君王顶嘴,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忠心,却陷君王于不义,同时你也没把事儿办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的那些谏官们,他们是真的有骨气,各种跟皇帝对着干,怎么打都不屈服,明朝著名的廷杖制度,他们从来不畏惧,甚至还以死为荣。

皇上为什么重用小人,述怀魏徵

结果怎么样,他们是成全了直言敢谏的好名声,但事情并没有办好皇帝气得要死,就是不听他们的,弄得国家是效率低下,天天都在吵架,皇帝打的越凶,越显示他们的忠心。

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朝廷就只剩下吵架了,崇祯也错过了很多机会,尤其是最后迁都的机会,硬生生被大臣们所谓的“忠心”给耽误的亡国了。

其实大家都是人,你都不要说是皇帝了,你扪心自问,当别人直勾勾地给你提意见,你会开心的接受吗,都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凭什么你就比我强?

能真心并且开心的接受别人直接批评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说话必须要有艺术,否则你的目的根本达不到,空留一个美名而已,可是你究竟是要美名呢,还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呢。

皇上为什么重用小人,述怀魏徵

魏徵就非常会说话,会办事,他进谏从来都是达到目的,而不是为了和皇帝对着干,为此李世民曾明确说过“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旧唐书·魏徵传》)。

妩媚儿子说的好,人之常情,谁都喜欢听好听的,话说的好听,又能把事儿办了,这才叫真本事,你就知道鲁莽进言,为了做了忠臣不怕死,但事儿办砸了,社稷国家没有益处,这样的忠臣不要也罢,也是最能迷惑人的。

很多人把说话直,误认成心肠好,其实不然,只有洞悉了人性,才能真正的明白做个于国有功,于他人有利的人,是多么的难,肯下功夫钻研说话技巧的,才是真正的国家栋梁,动不动就以死相谏,你的名声是落下了,可是皇帝的名声呢,百姓的利益呢。

皇上为什么重用小人,述怀魏徵

魏徵这个人不简单,他知道李世民的秉性,所以会说话,敢说话,拐弯抹角的说话,这些都是成就他们君臣美名的因素,但魏徵肯定不是只会拐弯抹角的人,某些事情上,只有两个选项,他也只能是拼死力争。

比如说,李世民想去泰山封禅,魏徵觉得这是劳民伤财,双方争论了很久,气的李世民破口大骂,这一次魏徵可是豁出去了,尽管李世民已经达到了古人所说的泰山封禅的水平,但依然没去成。

魏徵是害怕劳民伤财,更担心李世民走隋炀帝的老路,事实上太宗晚年,已经有很多迹象表明,他取得了大功业之后,逐步朝着隋炀帝的方向滑进。

皇上为什么重用小人,述怀魏徵

幸魏徵制止了封禅,但李世民心里一直不爽,到死都很难受,史书上说是:终太宗世,未行封禅,然帝意亦非遂终止也。

魏徵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古往今来,被皇帝杀死的谏官不计其数,他们都是忠臣,但是那又如何呢,只有魏徵敢说话,会说话,懂皇帝,这才成就了中国历史的一段佳话。

所以良臣不好做,魏徵也不是我们课本里学的,直挺挺硬邦邦的一个人,他不是铜豌豆,而是一颗裹了糖衣的药,既能治病,又让人感觉有点甜。

皇上为什么重用小人,述怀魏徵

皇上为什么重用小人,述怀魏徵

为什么很多的皇帝,身边都会聚集一些奸臣呢?

皇帝与群臣就发生了冲突,等于是董事长与总经理们发生了路线分歧。董事长有权罢免总经理们,偶尔总经理们也有可能逆袭董事长。这样的斗争持续了2000年,不是事实判断。皇帝主要是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大臣,他们不管是否忠于国家,首先要忠于皇帝本人。历史上很多奸臣其实是给皇帝背锅的。

首先要固皇权。皇权稳固后,除了要治理国家,管理好国家外,还要协调好自己的私生活,两边要均衡,在臣工的权力上要进行制衡,就是互相制约。结果在英宗眼中那简直是完美的人,并且英宗复辟后,不仅为王振正名,还为王振雕像,带领群臣祭拜王振。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说明什么?说明这些皇帝信任这帮奸臣。

奸臣与忠臣的区别,奸臣自私自利!忠臣大公无私!奸臣想办法整死皇帝!忠臣想保护皇帝!你皇帝喜欢奸臣还是忠臣!皇帝喜欢奸臣是表面!因为想减少自己损失!再强势的帝王杀人也需要理由,不然天下大乱,这什么奸臣立功的时候到了,几年后恶贯满盈的奸臣被扳倒了,皇帝还是个好皇帝!奸臣心里苦,奸臣不说。

这样皇帝才坐的住,也就是所谓的驭人之术,当然了这只是那些历史上的明君,昏君就不一样了,他们想到的只是享受,而奸臣呢就投其所好,也就是小编说的亲小人而远君子也!不会说那么多无聊的话。还常常冒犯龙颜(指责皇帝的言行),忠言逆耳。人只爱听,说他好。这点,唐魏征做的好。但也冒着杀头的死罪,几近疯狂!对皇上表现赤胆忠心,极度媚上,私下里,白胡子大臣对他称“儿臣”。他竟欣然接受。

皇上为什么重用小人,述怀魏徵

古代的帝王为什么总是喜欢奸臣,害怕忠臣呢?

古代的帝王总是喜欢奸臣,但是却害怕忠臣,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奸臣都特别的圆滑,他们总是说一些帝王喜欢听的话,也特别会奉承,总是能讨帝王的欢心,但是忠臣却不一样了,忠臣说的都是大实话,所谓“忠言逆耳”,太过直接的话谁都不喜欢听,不光古代帝王如此,就连我们也都是一样的,有时候我也知道这些话是为我好,但是听见了还是会有一些不舒服,那么高高在上的帝王就更是如此了。

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却让大臣如此说自己自然会觉得很没面子,但是奸臣却可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我觉得大家在看一些历史剧的时候应该都是深有体会,一般都是忠臣给帝王提一些建议,然后帝王就会觉得很烦,每次都是说这些,实在是太无趣了,有时候还会大发雷霆,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帝王真是永远不想看到这些忠臣,因为他们总是会在帝王最得意的时候扫兴。

但是奸臣却不一样了,奸臣总是会说帝王喜欢听的话,还会为帝王的玩乐出谋划策,有了奸臣帝王就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了,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可以满足帝王的虚荣心,当忠臣说了一些帝王很不喜欢听的话,奸臣就会去补刀,借此重伤忠臣,还能讨好帝王,同时还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是一石三鸟,如果是我的话,我想我也会更喜欢奸臣多一些。

但前提他一定不是一个明君,明君可以分辨出谁是真正对自己好的人,谁是心怀鬼胎的人,作为帝王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整个天下的安危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想要更好地治理天下,肯定是不可以只贪图一时之乐的,我觉得这是作为帝王最基本的要求。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皇上为什么重用小人,述怀魏徵》感兴趣,还可以看看《富士山是私人的吗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光绪怎么那么怕慈禧,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啥关系

下一篇:20年家电销售建议:这10个家电品牌不要买,牌子响亮但不好用!

科学探索排行

科学探索精选

科学探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