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影视剧还是史料记载中,会发现经常看到一个词——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轩辕建立华夏起,到夏商周三个朝代,每个朝代都有几百甚至上千年,唯独西周之后,再没有一个王朝历史能超过四百年,而且多的都是兴衰不过短短几十或者一百年。
周穆王以后,西周日渐式微,除了存在戎狄的侵扰,西周内部也是一盘散沙,可以说的上是内忧外患,西周天子再难守国门。西周灭国,东周开始,不久东周也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天下开始“分”。
直到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才开始“合”。而后的两千年里,有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分”,也有唐、宋、元等朝代“合”。天下在这分分合合之间,起起伏伏,连所属版图也有变化。
在天下“分”的年代,唐朝末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谋反妄图自立,因为自己实力不够,联合契丹。契丹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并且同意出兵帮助石敬瑭取得唐朝天下,条件是要割地补偿,所割之地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燕云十六州,大概在今天的北京、河北、山西这一片。
当时埋下的祸根,在随后的几个朝代都没能成功收复燕云十六州,更是宋朝的心头大患。直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燕云十六州才回归中原所有。为何各朝各代对于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问题都极为看重?这其中除了皇权问题,更多的是燕云十六州太过重要。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之于南方犹如岭北行省之于北方,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元朝称之为腹里。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部屏障,直接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并入辽朝的燕云十六州,不只是辽朝的经济最发达地区,而且也是辽朝“汉人”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方。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古代战争,在兵力方面比拼的不是步兵,而是骑兵数量,骑兵一骑可抵得上好几个步兵。整个中原属燕云地区水土最为肥沃,适合养马,这也是当初契丹人为何要燕云十六州的原因。
关于燕云十六州的问题,历朝历代中对宋朝的威胁最大,宋朝多位皇帝想要收复失地,最终到宋朝灭亡也没有一位皇帝有所成。后世评价历史,宋朝的衰落与燕云十六州有极大关系。既然燕云对宋朝威胁这么大,为何没能收复失地呢?
从当时宋朝整体实力来看,完全是有望收复燕云的,宋朝初立,宋太祖赵匡胤兵强马壮,且声望正盛,一呼百应,如果此时能收复燕云不仅仅是解除了威胁,更是一件可以让宋太祖名流千史的大事。再往后,宋朝经济越发的繁荣,号称封建社会最富裕的一个朝代,被后世称为“富宋”,如果经济强国,也没有收复燕云失地。
最初宋太祖取得天下,手中却没有多少兵权,于是来了一出“杯酒释兵权”取回兵权,担心再有兵权落入旁人之手的事,便一直重文轻武,军队力量薄弱,即便宋太祖想要出兵也难。之后的宋朝一直沿袭,整个国家都在发展经济,再加上宋朝初立,实力正是强盛时期,也没有其他国家敢骚扰,兵力强盛与否显的并没那么重要。
在这样的现象下,统治者更不愿意让军队有所发展,所以宋朝的军队力量越来越弱,也就导致一直无法收复燕云。
直到北宋末年,金朝势力逐渐强盛,宋徽宗开始意识到兵力的重要性。历史上著名的折家军、种家军、岳家军都是出自这个时候,种师道、岳飞等抗金名将,无论是排兵布阵还是上阵杀敌都极为擅长,尤其是岳飞,被金朝视为心腹大患。这样的名将和兵力,却依旧没能收复燕云,甚至北宋还就次灭亡。
其实在现在一直有争议,如果当初赵构没有屈服或者岳飞没有遵从那十二道金令,北宋会不会没有灭亡?甚至能否收复燕云失地?
关于这一点,笔者的看法是不能的,不是说岳飞实力不够,岳飞的能力,毋庸置疑。在宋朝式微的时候,岳飞依旧凭一己之力收复襄阳等六郡,赢得百姓的信任,更有望打败金国,下一步已经打算收复燕云失地。可是当时的环境,宋朝内乱,以秦桧为首的文臣主张议和,皇帝赵构又懦弱无比,所以无论岳飞带兵作战能力多强,也无法力挽狂澜,北宋已经是大厦之将倾。
而且靖康之耻钦、徽二帝被虏,赵构即位,当时的赵构本就不满他们二人将千斤重担压到自己一个人身上,想要独自前往杭州避难,再加上如果岳飞收复燕云,打败金朝,钦、徽二帝回来,赵构又何去何从,所以赵构绝不会允许岳飞去收复燕云。
退一步讲,即便赵构铁骨铮铮,想要救回钦、徽二帝,收复燕云,兴复北宋。可是有皇家大量俘虏在的金朝,无论如何都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当初金朝来送虏走钦、徽二帝的本意。从这两方面看,岳飞即便用兵如神,杀的金朝丢盔卸甲,也挡不住赵构的懦弱。
宋朝收复不了燕云,不外乎宋朝重文轻武,虽然燕云重要,却没有太过重视。再加上北宋末年朝中内乱,包括皇帝赵构在内的所有文臣懦弱无能,卑颜屈膝,无一人有收复燕云的雄心壮志,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武将再强,也力不从心。
参考文献:
《史记》
燕云十六州丢失后,北宋为何一直无法收复?
燕云十六州,乃是中原地区北部的一道重要屏障,正所谓“丢燕云则必祸中原”,一旦燕云十六州丢失,华北平原将完全暴露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由于民族的骑兵便可以驰骋而下,直接威胁中原腹地。那么,燕云十六州是如何丢失的,北宋又为何始终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呢?
后唐内部生乱,石敬瑭割地求援
燕云十六州,指的便是今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包括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等十六州。因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因而一直都是华北平原北部的重要防线,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唐朝灭亡,各地节度使各据一方。911年,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登基称帝,史称桀燕,燕云十六州部分为其所有,直到913年桀燕被晋王李存勖所灭,燕云十六州逐归晋王所有。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并灭掉后梁,燕云十六州为后唐所有。
李嗣源执政时期,由于石敬瑭曾多次救过其性命,并有从龙之功,因此深受重用。933年,李嗣源病逝后,李从厚继位,为了瓦解地方势力,李从厚调任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镇州成德军节度使,而让在陕西的李从珂任河东节度使。李从珂随即发动岐阳兵变,石敬瑭随即杀死李从厚的随从,李从厚被石敬瑭囚禁,后被李从珂派人杀死。
李从珂即位之后,石敬瑭因功被任命为太原节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不过,李从珂虽然对石敬瑭大肆封赏,却已经将其视为了最大威胁,但由于石敬瑭经营河东多年,李从珂便想方设法的将其从根基之地调离。
随着双方的矛盾激化,李从珂下令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并下诏催促其立即前往郓州就任。石敬瑭先是装病不走,后又以李从珂是养子为由要其让位于李嗣源之子李从益。李从珂大怒之下罢免石敬瑭官职,并派兵前往讨伐,石敬瑭见兵临城下,遂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耶律德光遂领兵由雁门关南下,偷袭后唐军队,后唐惨败。
石敬瑭在契丹的帮助下建立后晋,继而灭掉后唐,后依约割让燕云十六州于契丹,并称比自己还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再每年进奉帛三十万匹。
三种因素共同影响,导致北宋无法收复故土
燕云十六州虽然被石敬瑭割让,但却并未获得中原王朝的承认,后汉无力收复,后周柴荣却成功收复了瀛、莫、宁三州十七县,其中瀛、莫二州便隶属于燕云十六州,此后辽国占据的其实只有燕云十四州,可惜柴荣出师未捷身先死,没能克竟全功。此后,北宋也曾多次尝试收复燕云地区,却始终未能成功,这又是为何呢?我认为有三点原因,而最后一个原因才是最关键的。
1、北宋初期对辽国并不占优。辽国并不同于以往的游牧政权,此前的北方游牧民族也曾一度强大,但却大多以部落联盟的形势存在,各部落相对较为独立,凝聚力相对有限,虽能因雄主而迅速崛起,但也往往随雄主的去世而迅速分崩离析。然而自五胡十六国以来,游牧民族长期学习中原文化,这使得游牧民族得以迅速进步,辽国除因环境影响导致依然以游牧为主,但在统治模式方面却已经与中原王朝并无二致,同样是个凝聚力极强的国家。
因此,不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军队战力,亦或是战争动员能力,宋朝始终无法保持优势,甚至因建国较晚的原因,在国力方面还处于劣势。即使是在统治者这个层面,当一代雄主赵匡胤遇到一代贤后萧燕燕,同样不占优势。
2、宋朝军事制度的致命影响。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鉴于五代十国以来武强文弱、地方割据势力太强的局面,采用“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对军事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一招“杯酒释兵权”将禁军收归皇帝所有,并通过抽调地方精锐充入禁军的方式,削弱地方军力。与此同时,通过建立枢密院、禁军一分为二、将兵分离、禁军将领立而不设等政策,全面推动军事改革,此举虽然降低了叛乱发生的风险,确保了皇权的稳固,却也导致军队战斗力大受影响。
北宋初期由于刚刚经历乱世,军队战斗力尚有保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宋军战斗力的下降极为迅速,因而在错失北宋初期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后,北宋再也无力收复。
3、当地百姓对宋朝归属感有限。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于契丹(辽国),到开宝八年(975年)宋朝基本统一天下,具备北伐条件,辽国对燕云十六州的统治已经长达四十年。为了统治当地汉人百姓,辽太宗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对汉人和契丹人分而治之,在这种辽国版的“一国两制”统治模式下,历经两三代人的统治,辽国对燕云十六州的统治已经极为稳固。
在北宋建立之时,此地的百姓便已经开始接受辽国的统治,要说百姓对于宋朝这个新生国家到底有多少归属感,恐怕并不乐观。不要给百姓讲什么“华夷之辩”类的大道理,百姓们要求的不过是安稳日子罢了。
北宋之初国力不足,此后辽国虽然国势日衰,但宋朝军力也在持续下降,再加上该地百姓归属感的问题,因而在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北伐相继失败之后,宋朝就此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
终宋一朝,为啥都没能完整的收复燕云十六州?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致力于统一中原,结束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制订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太祖皇帝省吃俭用,训练军队,发兵北汉,准备收复北汉,接着收回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然而,当太祖挥师北上,围攻太原时,突然驾崩。 此后,终宋三百余年,始终没有完全的收复燕云十六州。那么,为何大宋始终无法收复燕云呢?
宋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收复了吴越,北汉政权,完全的统一了中原天下。之后,宋太宗把目光投向了北方,那里是燕云十六州,直从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后,中原皇帝都想着有朝一日收复失地,让燕云之地再次回归中原政权的怀抱。历经太祖、太宗两朝,终于平定了中原,中原汉人再次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契丹。太宗的第一次北伐,是继收复了北汉之后立马开始的,宋军本来就疲惫不堪,加上当时的契丹人战斗力又强,宋军先胜后败,太宗受伤骑驴车逃回。 高粱河之败,宋军损失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太祖留下的家底打完了一半。
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大宋确实损失惨重,但是这个时候的大宋输的起。所以,当太宗皇帝回到汴梁之后,依然盯着契丹,终于等到了第二次机会。第二次北伐,大宋做了精密的部署,名将齐出,出动大军三十万。然而,太宗皇帝的作战能力实在不如太祖,并且由于五代十国武人的原因,大宋对武人防备很重,第二次北伐还是以失败告终。至此之后,大宋对于契丹开始采取防御措施,没想过主动出击。两次北伐,把大宋的国运打掉了一半,也把大宋的信心打没了。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唯一屏障,燕云的丢失,北方游牧民族就可一路南下,并且也是防止南人北上的屏障,进可攻,退可守,并且是个易守难攻的地区,北宋失去了这个优点,收复燕云十六州更加难了。
有了汉人的加入,契丹人学习了汉人的制度,建立起了汉人的政权,实行南北分制,由汉人统治汉人。而且契丹人由有游牧民族人的战斗力,中原汉人的优势又减少了一份,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得从更加强大的对手起夺回来。
自从太宗之后,宋朝都是采取防御措施。真宗朝听说契丹南下,都准备逃跑了,是北宋名相寇准拉着真宗皇帝北上御驾亲征,才挡住了契丹人,有了澶渊之盟。宋辽和平百年。澶渊之盟签订之后,真宗就认为自己很厉害,花钱更加大手大脚,把太祖的家底用的都差不多了。而没想过收复燕云十六州。到了仁宗朝,元昊建立西夏,并且朝廷内部出现了党争,北宋更加无力对付辽国家了。之后的几位皇帝都是致力于西夏,无暇顾及辽国。到了徽宗一朝,宋徽宗贪图享乐,任用奸臣,但是没有忘记先祖的遗愿。与强大女真建立了所谓的海上之盟,而当时的女真人不知道这个南方的大国大宋实力如何,所以签订了条约,大宋收复了燕云的几个州。然而,最后大宋的军队竟然连辽国的残兵都斗不过,金人知道了大宋只是外强中干了,于是大金铁骑南下,这个时候也没有了寇准这样的宰相了,也没有真宗这样的皇帝了,发生了靖康之耻,徽钦二宗被俘,北宋灭亡。收复的燕云几个州还没两年北宋就忘了。
总而言之,北宋终究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第一,重文抑武的国策,使得武将无地位,武力不显;第二,后继之君都没有收复的勇气,对辽恐惧;第三,契丹由纯粹的游牧民族变成了半游牧半汉人的制度,战斗力更加强大。所以,终宋一朝,都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