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乾隆南巡时为何总要减免赋税呢,乾隆朝赋税

发布时间:2023-11-03 10:53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科学探索 > 手机阅读

乾隆十六年,浩大的队伍从北京出发。这是乾隆第一次南巡。乾隆南巡队伍有两千余人,除了皇帝、官员和后宫,还有许多随行人员保护队伍,满足皇帝吃穿办公。乾隆南巡,一定程度上受了康熙影响。

年幼时,乾隆曾被康熙带入皇宫亲自抚养,祖孙关系极好。乾隆继位后,处处效仿康熙。康熙在位六十年,乾隆也选择在位六十年后主动禅让皇位。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也六次南巡。

乾隆南巡时为何总要减免赋税呢,乾隆朝赋税

江南作为明、清时期最富裕的地区,除了每年缴纳大量赋税外,同时也牢牢占据科举榜单的名额。对乾隆来说,江南确实美色风景,但不能只是为了游玩。在清朝历史上,看似柔弱的江南,也是反抗对厉害的地区。这种强悍的风骨,让许多人感到意外。

清朝为了防止江南抵抗,除了在当地驻扎大量精锐部队外,还经常安抚江南士人,期望获得他们长期支持。顺治年间,天下未定,就已经开科举,让江南读书人可以继续当官。

乾隆南巡时为何总要减免赋税呢,乾隆朝赋税

康熙南巡时,也经常免除大量赋税。康熙为了减轻沿途民众的负担,常常免除他们的地丁钱粮、屯粮芦课、米麦豆杂税等赋税。乾隆南巡时减免江南赋税,既是效仿祖父康熙,也是为了安抚江南百姓。

跟康熙相比,乾隆更为频繁的减免赋税。在乾隆六次南巡中,每次都有减免赋税的举动,前后累积超过一千万两白银。这种变化,源于清朝赋税收入项目和国库实力的变化。

乾隆南巡时为何总要减免赋税呢,乾隆朝赋税

清朝下令,从康熙五十年开始,新增加的人口不再缴纳银税和徭役。到雍正时期,又推行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化当差纳粮政策,也就是清朝赋税从人口转向土地。过去有土地的人,未必要缴税。而那些拥有官员身份的人,往往有大片土地却不用缴税。

长期以往,平民负担重,国库收入少。通过种种变革,乾隆时,清朝从土地征收的赋税不仅份额稳定足够,还可以让人心思定,不用担心多生孩子多缴税的问题。清朝社会很快从战后恢复过来。

乾隆南巡时为何总要减免赋税呢,乾隆朝赋税

乾隆时,国库收入来源也有很多。除了除了土地税,清朝还有盐税、矿税、海关税等收入。到乾隆时期,清朝早已扭转国库亏空的局面,且有极大的富余。

当时就连内务府的收入都跟着水涨船高。过去清朝内务府都是由户部拨款,到了乾隆时期,内务府的多余款项已经可以用来支持户部开销。

乾隆南巡时为何总要减免赋税呢,乾隆朝赋税

正是这种底气,才让乾隆敢于多次免除江南赋税。但是,乾隆每次减免赋税时,都抱有特殊目的。乾隆第五次南巡时,曾豁免两淮盐商未交川饷银一百二十万,缓征银二十七万余两白银。

对于盐商来说,能减免赋税自然是好事。乾隆皇帝还曾多次到盐商家里居住,表示恩宠。但是,在这种优待背后,则是更深的考量。

乾隆南巡时为何总要减免赋税呢,乾隆朝赋税

清朝时,盐由官府专营垄断销售。一般来说,都是指定固定盐商售盐。而江南不仅有产盐地,更是商贸中心。乾隆时期又是两淮盐业的兴盛期,史载:”时纲盐畅行,正课充溢,扬州富庶甲天下。“

乾隆时期,江南两淮盐税占国库收入比重极大。顺治年间,两淮盐税每年只有九十多万两白银,到了乾隆初期,每年已经可以征收超过400万两白银的盐税。两淮盐课收入最多可占国库赋税的一半,就连内务府的收入,也大多仰仗两淮盐课。

乾隆南巡时为何总要减免赋税呢,乾隆朝赋税

跟盐商需要承担的赋税相比,乾隆所免除的赋税极少。盐商在乾隆南巡时,也是盘剥对象。跟一般商人不同,盐商虽然富庶,生活也极为奢靡,可是他们的身家性命全都捏在朝廷手中。从制作到销售,盐商如果没有拿到官府凭证,即便有盐也不能销售,否则会被视为私盐贩,列为钦犯处理。

所以,盐商对一贯官府极为巴结。乾隆南巡时,就是给他们极力表忠心的机会。而地方盐政官员为了让乾隆看到自己的政绩,也会拼命挥霍盐商财力,力求比前任做得更好。

乾隆南巡时为何总要减免赋税呢,乾隆朝赋税

在《两淮盐法志》中记载,从乾隆九年到乾隆五十五年,两淮盐商报效给朝廷的银两高达927万两白银。其余开支,又不可详记。这个款项跟乾隆减免的赋税,相差极大。

不仅对盐商如此,实际上,在乾隆减免诸多赋税后,很多又重新施加到江南百姓身上。乾隆南巡时,虽然处处效仿康熙,实际却有很多不同。康熙力行简约,不好铺张,官员为他捐4万两白银修建行宫,被认为浪费。

乾隆南巡时为何总要减免赋税呢,乾隆朝赋税

而乾隆出行讲究排场,奢靡无度,为保证皇帝出行顺畅,需要有人提前一年去安排行程。所以,乾隆晚年时才会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乾隆南巡时为何总要“减免赋税”?

乾隆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清世宗雍正帝胤禛第四子。乾隆在位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仅次于其祖父清圣祖康熙帝)、年寿最高的皇帝。在位期间,中国已经发展达到封建社会历史的最高峰。他平叛乱、拓疆域,减赋税、稳民心,算得上是比较不错的帝王。

乾隆南巡始于乾隆十六年,之后又五下江南,累计达六次之多。为便于综合研判,先了解一下下江南的团队配置。乾隆南巡队伍有两千余人,除了皇帝、官员和后宫,还有许多随行人员保护队伍,满足皇帝吃穿办公,绝对是浩浩荡荡的大队伍,气场不一般。

乾隆历次南巡的路线。

乾隆正月十五左右从北京出发后,陆路经直隶、山东到江苏清口渡黄河,乘船沿运河南下,经过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苏州进入浙江,再由嘉兴、石门抵达杭州。回銮时,绕道江宁(南京),拜祭明太祖朱元璋孝陵(康熙六下江南也是六次遣官拜祭,五次亲往谒陵,行三跪九叩之礼),检阅部队,然后在四月下旬或五月初返回北京,到安佑宫行礼,返回圆明园。整个南巡,从北京到杭州往返水陆行程共五千八百余里,历时四五个月之久。

时间、路线都摸得差不多了,就得说道说道减免赋税的事了。据说乾隆六次南巡过,十几年后,曾经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道:“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 这说明乾隆后期已经知道了南巡是件劳民伤财的事情,表面上很风光,但南巡的背后,却是清政府的财政以及南方农民财产的巨大损失,也给嘉庆留了个烂摊子,不得不除掉和珅来增加国家收入。

减免赋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国家收入的减少。 乾隆南巡凡是所到州县,均下令只交本年应征地丁钱粮的十分之三,如果当地上年受灾则再减免十分之五,六次南巡,江南最为富庶,而乾隆走过了那么多地方,直接导致清政府在赋税上缩水了一半。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江、皖、浙等地的时候,直接下令免去三省当年钱粮。还豁免从乾隆元年到十三年江苏和安徽欠下二百二十万两、三十万两的地丁赋税,又免去了浙江当年三十万两的地丁赋税。

 

第二次南巡的时候,江淮地区刚刚发生大水灾,乾隆又下令免除江、皖、浙三省二十一年以前积欠的所有地丁钱财,此外,直隶、山东也是南巡的必经之地,只要有旱涝灾害,就免除之前所欠的赋税。 第三次南巡的时候,当年江苏、安徽两省所有欠朝廷的公款,全部豁免,共免除白银两百多万两,以及粮食三十万石。当时乾隆的口谕:“俱著全行豁免用敷恺泽,副朕行庆施惠之意。” 

第四次南巡的时候,刚刚启程乾隆就宣布,对直隶和山东两省的地丁钱粮豁免十分之三,两省的官员原先受过处分或降级的,全部撤销惩罚官复原级,没受过处分的,全都加一级,同时还各赏两万两白银建造行宫。 乾隆四十五年,免除两淮商人欠下的一百二十万两赋税,乾隆四十七年,免除淮南商人二百万两赋税,乾隆四十九年,免除两淮地区一百六十万两赋税。 

乾隆南巡不断地免除江南以及直隶、山东的赋税,而这些地区又是清廷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区,六次南巡豁免的这么多赋税,使清廷的收入大大的缩水,给清廷造成了极大的财政压力。

乾隆这样做的目的,除了皇恩浩荡、体恤民情外,还有一些自己的算盘。

一是追寻康熙足迹,继承康熙衣钵。乾隆南巡,一定程度上受了康熙影响。 年幼时,乾隆曾被康熙带入皇宫亲自抚养,祖孙关系极好。乾隆继位后,处处效仿康熙。康熙在位六十年,乾隆也选择在位六十年后主动禅让皇位。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也六次南巡。 乾隆前四次下江南都是打着“恭奉太后巡幸”的旗号(后两次太后已病逝),也是效仿的康熙。乾隆也算得上是康熙的脑残粉了。

二、遍访名胜古迹,陶冶自身情操。乾隆是一个特别爱玩、爱旅游的皇帝,这是众所周知的,他在避暑山庄静养时,还不能忘怯江南的好,在湖边上按照江南风景压缩比例修建,可见江南在其心中的好。对怪他常赞其曰:“江南名胜甲天下”。每隔几年就带着母后爱妃,阿哥格格,宫女太监,宠臣爱将公费旅游小半年,对于乾隆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三、亲自观民察吏,巩固加强统治。我认为这才是乾隆真正用劲的地方,其他都只能算是搂草打兔子。因为清朝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虽然到乾隆年间已经是江山稳固,但主要军政势力还是集中在北方。乾隆六下江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体察民情,加恩地方士绅,培植心腹,以加强对东南的统治,同时巡视河工海防,推动江南社会经济发展。

乾隆六次下江南,除了游山玩水之外,还有什么目的?

早在清军入关之前,江南人民为了抵抗,遭受到清军的大规模屠杀,所以在江南地区,百姓的反清意识很强烈。后来清军入关,为了笼络民心,清朝皇帝开始提倡维护满汉关系,至此双方的关系才得到缓和。

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开始请人重新编修《明史》,并六次南巡,其目的是笼络江南的文人。后来乾隆即位,他视康熙为自己的榜样,于是也六次下江南,不过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却比康熙多了几个。

经过康熙、雍正两代明君的努力,到了乾隆时期,江南百姓和清廷的关系已经缓和。当时江浙一带人文繁盛,是最发达的地区,那里的才子学者,也比其他省份多十倍有余。据史料记载,从顺治到乾隆这段期间,共举办了61次科举考试,其中有51位状元,都是出身于江浙一带。

所以江南地区文化、经济都领先于其他省份,这里又是明朝遗民活动的中心,为了得到江南富豪与商绅的支持,皇帝不得不多次南巡。

然而乾隆六次下江南,其目的并不止笼络民心,很多人以为他是为了游山玩水,因为乾隆出巡,每次排场都十分盛大。但大家仔细想想,如果单纯为了游山玩水,乾隆就不会被后世称为明君了。

因此乾隆六下江南,除了游山玩水之外,还有这几大目的。

一、游山玩水

还是先简单说一下这一点,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艳羡江南,乘兴南游”。乾隆对江南向往,也是人之常情,这样一个风景秀丽、鸟语花香的地方,任谁都想亲自去感受一下。也正是因为江南有美景如此,才让世人误会,乾隆六次南巡,是为了观赏美景。

二、减免赋税

乾隆每次出巡都耗资巨大,也因此得到不少负面评价,到了后面,江南百姓甚至不想他再南巡。因为每次南巡都要重修建筑,乾隆来到江南又必须要乘船,每次请的民工都多达几千名。另外随乾隆出巡的就有2000余人,南巡时长一般在四五个月左右,期间需要用到的马匹就多达6000匹,船就要四五百只。也难怪百姓怨声载道。

所以为了安抚百姓,乾隆曾多次下令,对江南地区免税。百姓有了好处,自然也就欢迎乾隆南巡,而得到百姓支持,乾隆也达到其南巡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通过减免赋税,来彰显自己是个圣明的皇帝,从而笼络民心。

三、巡视河工

古代时常爆发洪灾,这也是最令皇帝头疼的自然灾害之一,为了防止洪灾,从康熙皇帝开始,就十分重视海防工程。渐渐的,巡视河工,就成为南巡的重要目的之一。

河工兴修规模巨大,所需要的经费也很多,为了保证这些钱都用于刀刃上,皇帝必须亲自监督。为了防止江南地区遭受洪灾危害,乾隆实行了四大工程。

第一是加固大堤,用来防止淮安、扬州等富庶地区遭受洪灾。第二是在陶庄挖一条引河,用来防止黄河河水倒灌引发灾害。第三是在浙江老盐仓一带,修建4100余丈的鱼鳞石塘。第四是加固原有的石塘,保证百姓的安全。

乾隆皇帝一共六次南巡,而对于江南地区河工的治理,就多达上百次,在乾隆的圣恩之下,江南百姓的家园、财产及生命,终于得到安全保证。

四、寻访人才

前面说到,江南地区的才子学者很多,乾隆下江南的目的之一,就是寻访人才。当时的大学士高斌,就是在海防工程中立功,从而得到乾隆赏识,被提拔为江南河道总督。

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乾隆南巡增录的考试题,都是由他亲自出的。而当时取了一等的5名士子,都是来自江南的人才,其中浙江就有3名。据悉乾隆六次南巡,增加的生员就有5664名。这些人后来有的成为朝中重臣,有的成为文学书法大家。

五、阅兵祭陵

乾隆南巡的时候,曾多次对苏州、杭州、嘉兴一带进行阅兵,并根据阅兵的情况,对军营进行一定调整,训练有方的将领,还会得到赏赐。

康熙南巡的时候,每次都要去祭奠明太祖朱元璋,所以乾隆南巡的时候,每次也要去明孝陵祭奠。

除了以上所说的几大目的外,还有野史说,乾隆的真实身份存在争议,而乾隆对自己的身世也表示怀疑,所以下江南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查清自己的身世。这一说法多出现于野史,还有影视剧中,在此不做过多分析了。

不管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有多少,至少可以证明的是,随着皇帝南巡,为江南地区带来的益处是很多的。不过后来乾隆愈发讲究排场,导致每次出巡都劳民伤财,对百姓的影响还是很大。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乾隆南巡时为何总要减免赋税呢,乾隆朝赋税》感兴趣,还可以看看《太阳系之前是什么?太阳系的形成过程揭秘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火星空气可以呼吸吗 主要成分二氧化碳人不能呼吸

下一篇:孕期打嗝反酸烧心是为什么,什么原因会导致胃反酸

科学探索排行

科学探索精选

科学探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