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太阳和地球的比例图,体积比为1:130万(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

发布时间:2023-11-27 07:00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科学探索 > 手机阅读

在过去,地心说占据主流,大家都认为地球宇宙的中心,太阳都是围绕地球转;到了现在,日心说已成为常识,大家都知道太阳比地球大很多很多,地球等八大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接下来,通过太阳和地球的比例图,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太阳的巨大!

太阳和地球的比例图

太阳和地球的比例图,体积比为1:130万(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

以上是太阳系的运转图,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太阳和4大气态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4大岩石行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的大小比例,特别是太阳和地球的比例,看起来差距极大!

太阳和地球的比例图,体积比为1:130万(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

1、太阳和地球大小对比(体积):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公里,地球直径大约是12756公里,体积比约为:1300000[db:tags]1。

太阳和地球的比例图,体积比为1:130万(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

2、太阳和地球大小对比(质量):太阳质量大约为1.989×10^30 千克,地球质量大约为5.965×10^24千克,质量比约为333400:1。

3、太阳和地球的距离

太阳和地球的比例图,体积比为1:130万(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

从上面的太阳和地球的比例图,我们看出太阳比太阳大很多很多,然而在地球上看太阳,它看起来很小,这是因为太阳和地球的距离很远,其距离大约为149597870千米!如今,日地距离已成为一个常见的天文学长度单位AU,1AU即一个天文单位。

太阳和地球的比例图,体积比为1:130万(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

看完关于太阳和地球的比例图的介绍,大家对宇宙的浩瀚应该有了一个简单了解吧!其实太阳虽大,它也只是主序星阶段中的前期,后面它还会膨胀成红巨星,之后经过超新星爆发还会形成中子星或黑洞,不过这个时间都是数百数千亿年后,人类是很难看到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一些比较小的生物,虽然经常能看到,但是对它们都十分不了解,就拿蝌蚪来说,我们只知道它最后会变成小青蛙,但是我们对它的很多习性都不是特别了解,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蝌蚪吃什么东西?

一、蝌蚪吃的食物

太阳和地球的比例图,体积比为1:130万(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

蝌蚪是属于淡水生物,它是青蛙、蟾蜍这一类的幼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才能够真正成青蛙。在它是幼体期的时候是以水中的水藻或者水中体积比较小的甲壳类生物为食,有的时候也会吃一些浮游生物。

二、蝌蚪的发育过程

太阳和地球的比例图,体积比为1:130万(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

蝌蚪是青蛙卵孵出以后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时候蝌蚪是没有腿的,它的整个形态就是一个大脑袋后面拖着一个小尾巴和男性的精子的形态十分的相似。浑身上下黑乎乎的,看不出别的样子,但是游动的速度比较快。一般来说蝌蚪的体型都是比较小的,但世界上蝌蚪最大的蛙类不合理蛙,却有着25厘米的幼年形态。

太阳和地球的比例图,体积比为1:130万(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它的头部形态发生了改变,吸盘和外部的鳃慢慢的萎缩了,逐步像青蛙的形态进行发展,这时候它的后腿已经开始出现了,看起来像是一个小怪物,后腿出现之后前腿慢慢也会长出来,头部形态也跟着进行改变,继而小尾巴也脱下去了,就变成了青蛙了。

三、蝌蚪的价值和喂养方法

太阳和地球的比例图,体积比为1:130万(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

根据史料记载,蝌蚪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中医中把它称为是水仙子,它能够活血化瘀,祛湿散热是良好的药材,现在中医仍旧把它当做一味中草药进行使用,特别是在有人起了脓包或者疮疥的时候。

太阳和地球的比例图,体积比为1:130万(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

因此很多人都会饲养蝌蚪,以此来谋取利益,在喂养它的时候主要是要根据大小的不同分开来进行喂养,如果处于大蝌蚪时期,喂养的饲料量和频率都要相应的增加,如果是刚刚孵化出来的小蝌蚪则要少量多次的进行投喂,以免它们吃的太多而被撑死。蝌蚪喂养成青蛙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在此期间要对其多加关注。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太阳和地球的比例图,体积比为1:130万(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感兴趣,还可以看看《日月潭是怎么形成的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汽车黄牌和蓝牌的区别 这五点区别决定了两者不同之处

下一篇:孕期肚子胀气是为什么,或许是这4个原因引起的

科学探索排行

科学探索精选

科学探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