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皇帝”这个称号是秦始皇发明的,原本李斯等人给秦始皇的建议是称“泰皇”,但秦始皇并不满意,同时秦始皇觉得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于是各取了“三皇”和“五帝”中一个字,形成了“皇帝”这个称号,过程确实如此,可是背后的象征意义你真的了解吗?
“皇”字的本义是光明和辉煌的意思,在甲骨文中,皇字的写法是像一盏正在燃烧的灯一样,引申为会用火的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会用火的人就是燧人,燧人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会用火的部落首领,发明了人工取火,教会了所有华夏部落使用和保存火种,让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始步入文明时代,因此燧人被称为“皇”,同时燧人也是华夏远古历史上的祖先之一。
秦始皇
燧人被称为“皇”之后,“皇”字也成为华夏首领的专用名词,和“王”的意思类似,同时又有“大”的意思,又被引申为戴着金冠的王,经后世的历史发展,华夏远古时期有三个皇,关于三皇的人选最大可能性就是:燧人、伏羲、神农,燧人发明了火种,伏羲创造了华夏民族,神农发明了医药和农业生产,三皇都是远古华夏族的祖先,在华夏民族心目是神圣而伟大的。也有把天皇、地皇、泰皇称为三皇的,但这样的称呼明显就是泛称,而不是专指某位皇。
“帝”字的本义是指一个人的首先修养达到了和天地一样,并且与天地贯通、和谐的地步,就称为“帝”,帝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像花蒂一样,蒂同帝,后来简化为“帝”,帝用得最多是指道德的意思,远古时期,有道德的人才能被称为“帝”,而且远古实行禅让制,只有道德最高的人才能成为最高首领,因此道德和首领挂钩,帝字也引申为最高统治者的意思,同时又有上帝、天神的意思。
三皇五帝
随着时代的发展,华夏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帝,而最被称颂的有五个帝,关于五帝的说法也很多,但最有可能的是:黄帝、炎帝、颛顼、尧、舜,合称五帝,这是华夏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五位帝,这一朝代处于夏朝之前。
进入夏朝后,最高统治者称“后”,因为夏朝的统治是姒姓、夏后氏,到了商朝时,最高统治者称“帝”,比如商纣王也被称为“帝辛”,进入周朝后,最高统治者则称“王”,比如周武王,同时也叫天子,就是天的嫡长子,因为周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天子就是天的嫡长子,天生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皇帝
周朝同时还实行分封制,周朝建立之初,等级森严,由周王分封诸侯,诸侯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诸侯国也因为大小不同,分别赐于不同的爵位,有称公的,比如齐桓公,有称侯的,比如魏文侯等等,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侯开始僭越自称为王,比如秦惠文王,这是后期诸侯国强大起来后擅自称呼的,实际上是违背周礼的,但没人在乎了。
秦国的前身就是就是被周王封为“子”爵开始的秦非子,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秦始皇时期,越来越强大,直到统一了天下,秦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真正的郡县制,这在华夏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秦始皇觉得自己的功劳非常大,需要重新制定一个全新的称呼来彰显自己的功绩。
商纣
秦国始于周朝,而胜于周朝,统一于天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他可以采用的称呼有:王、帝、后、天子、皇、帝等等,这是华夏上古几千年历史发展下来积累的称呼,秦始皇让李斯等人商议取个称呼,李斯建议秦始皇称“泰皇”,因为泰皇在三皇之中最贵,但是泰皇是之前已经存在的称呼,秦始皇并不满意,他想要一个前无古人,没人用过的称呼。
古代评定帝王有两个标准,一是道德,这是上古时代的首领评定标准,比如尧舜禹以及之前的时代,都是禅让制,以道德为考察标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形成一个标准,所以帝王一定要有道德,就算没有也要创造道德,道德的内容非常广泛,代表了整个社会的行业准则和规范,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这是帝王必须要以身作则的。
周文王
另一个标准就是功绩,要看帝王创造了什么样的功绩,比如五帝能被称为五帝,除了是上古首领,每一位帝王都创造了功绩,比如黄帝,他融合了炎帝,打败了蚩尤,整合了华夏民族,这就是黄帝的功绩,那么秦始皇呢,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统一了语言、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再次融合了华夏民族,秦始皇的功绩不亚于黄帝,这是千真万切的。
不敢说秦始皇的道德比三皇强,但绝对敢说秦始皇的功绩比五帝强,这就是“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的来由,所以秦始皇在选称呼时一定要顾及两个标准:道德和功绩。所以像公、侯、伯、子、男这样的爵位,秦始皇肯定是排除掉的,李斯等人选了泰皇,皇同王,于是秦始皇保留了“皇”,而“帝”这个字又有道德的意思,所以秦始皇又选了个“帝”字,合起来就是“皇帝”。
秦始皇
那为何皇在前,帝在后?不叫帝皇,叫皇帝呢?
这也是有渊源的,皇是华夏史上是最先出现的称呼,帝是后来出现的称呼,所以皇在前,帝在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皇帝如果从本义来解释的话是:光明而且辉煌的道德,引申为头戴金冠的最高统治者,如果反过来说,就不成立,也说不通,所以皇在前,帝在后,称皇帝。
皇帝称呼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皇帝的称呼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上古三皇五帝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因此创造“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扩展资料
秦始皇创造“皇帝”这一称呼的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于是,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便自称为“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挥鞭四举,灭掉了其他六国,平定天下,统一中国。
嬴政认为,自己的功业是亘古未有的,甚至连“三皇五帝”都比不上。为了“称成功,传后世”,他决定改变“王”的称号。于是,召集群臣,商议改号之事。
丞相王绾说:“三皇五帝虽然是天下共主,可他们实际上占领的土地不过方圆千里。自商周起,称‘王’者才真正拥有了天下,而且他们的丰功伟绩可以维持七八百年。所以说‘王’的称号最好。”
嬴政听了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商朝七百年、周八百年的天下不算什么,我要的是万世永传的朝代。”
这时,李斯开口了,他说:“如今四海之内皆是陛下的囊中之物,这是从未有过的事。陛下的功绩自然为三皇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认为陛下可称泰皇。”
嬴政听罢连连点头:“依我看,‘泰皇’仍没多大区别。不如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帝
秦史之“皇帝”称号是怎么来的?
“皇帝”一词是从秦王嬴政开始的。嬴政时期,山东六国全部灭亡,秦国实现了同意天下的愿望。当时,秦王嬴政认为再称“王”不足以彰显自己的功绩。
于是,在大臣们讨论过后,嬴政对大臣们的提议都不满意。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比他们全厉害,所以在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叫做“皇帝”。这就是“皇帝”称呼的由来。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并且从秦朝开始一直到到1912年2月清帝退位,“皇帝”这个称号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从现今看到的文物和影视剧中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者“皇帝制曰”。可以看得出嬴政设立皇帝的称号,并且规定了皇帝的命令叫做“诏”、“制”。
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