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公元前352年
- 外文名
- In 352 B.C.
- 性质
- 公元纪年
- 所属朝代
- 中国的战国时期
公元前352年中国大事记
以下是该年发生的大事。
公元前352年:秦出兵伐魏,一举攻占了魏西河郡和上郡,接着秦和义渠摩擦又起。秦国乘义渠国内乱,派兵攻打义渠,并平定义渠内乱,义渠便臣服于秦。此后双方时战时和。公元前352年(楚宣王十八年):齐联合宋、卫攻围襄陵(今河南省睢县),魏惠王以韩国军队击败了齐等三国联军,齐国无奈,只得请楚将景舍出来调停,与魏国和解(《水经·淮水注》引古本《竹书纪年》)。次年,魏又归还赵都邯郸,迫赵盟于漳水之上,强迫泗上宋、鲁等十二诸侯国来朝。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提升商鞅为“大良造。”此爵位在秦国二十级爵制中列第十六级,其职权相当于丞相(秦国正式设置丞相职在秦武王二年即公元前309年,见《史记·秦本纪》)。史传“商鞅相孝公”当指从此年开始。同年,商鞅统率大军强渡黄河。兵围魏国的日都安邑,迫使守军投降。当此时,魏国在东线因中孙膑“围魏救赵”之计在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大败于齐,在西线又屡败于秦,以前魏强秦弱的军事态势已发生重大转变,秦国在河西地区的争夺战中已占据了主动、优势地位。
公元前352年:腓力二世利用希腊城邦危机和彼此倾轧削弱之机,开始向希腊扩张势力。
1.卫鞅围安邑
秦孝公十年(前三五二),秦国的变法取得初步成果,卫鞅也因功晋升为大良造,控制了秦国的军政大权。此年,魏国与齐、赵交战,相持不下,卫鞅赵魏国后方空虚之机,率领秦军穿过河西,直捣魏国帮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迫使安邑投降。尽管此年魏国在洛水一带修筑长城,但未能阻止秦国的进攻。
2.卫鞅为秦大良造
卫鞅变法,使得秦国有了长足发展,对外作战也节节胜利。秦孝公十年(前三五二),卫鞅因功由大庶长晋升为大良造,其地位与中原各相国兼将军的官职相当。
3.魏筑长城
魏惠王十八年(前三五二),魏国在北洛水堤防的基础上修筑长城,南起郑(今陕西华县),越过渭水,沿洛水东岸的堤防一直修到洛川西北,以此防备秦军进攻。
4.魏败齐宋卫联军
魏惠王十八年、齐威王五年、宋剔成十八年、卫成侯十年(前三五二),齐、宋、卫三国联军包围了襄陵(今河南睢县),但被魏、韩两国联军打败。齐国请楚将景舍向魏国求和,齐、魏之战遂告结束。
公元前352年初,西部战场的赵军无视赵成侯的停火命令,与秦军联手攻破了魏国的旧都安邑。进入邯郸的庞涓逼迫赵成侯连派数名公子到西部战场,传达赵成侯的命令,河东、河西的赵军才被迫停止了军事行动。赵军退出战斗后,秦军就单独面对魏军和韩军了。很快,魏军和韩军就扭转了西部战场的局势,向秦军反攻,秦军不利,只保留了安邑、少梁等几个军事据点。西部战场的魏军和韩军稳定住局势后,抽调出一部分兵力援助龙贾与公子壮交战。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公子壮率领的秦军被全歼。
龙贾收复了榆关以南的失地后,便率领魏、韩向西进军,援救襄陵的太子申。大梁城中的魏惠王命令大梁守军重建出城道路,直捣反复无常的宋、卫,切断了宋、卫对田忌大军的补给,田忌率领的齐、宋、卫联军只能向楚国寻求供给。魏军在各个战场都扭转了局势,楚宣王见大势不妙,命令景舍停止对魏国的军事行动,向魏惠王求和,归还楚军占领的睢水、秽水间的魏地,同时切断了对田忌大军的供给。龙贾率领魏、韩联军与襄陵城内的太子申军夹攻田忌率领的齐、宋、卫联军,取得了大胜。齐威王让田忌请景舍代为向魏国求和,魏惠王向齐威王索要了一大块土地,才算完事。
公元前352年国际大事记
公元前352年4月,马其顿王国的国王腓力攻打雅典的奥林索斯,并吞并了哈尔基季城邦,制服了当地的部族首领以费都·吉斯基古,使他组织小服部队对雅典各城都进行骚扰,然后腓力二世派人从中渗入希腊各个地区,向希腊各城邦提出要宗主权,并加紧控制伊利亚人、帖撤利亚人,接着进攻希腊的萨茨雷斯镇,夺取塞萨洛尼基港口,占领品都斯山脉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并向定居在阿谢洛奥斯河西岸城邦的吉卜赛族人,联合起来参加对波斯国的战争,成立希腊联军。经过对希腊、保加利亚、索非亚、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地拉那城邦的长期征战。公元前337年2月1日,腓力二世率领大军开进希腊科林斯公国,在这里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科林斯会议(史称希腊会议),建立科林斯同盟,除斯巴达城邦外,45个城邦公园都宣誓遵守盟约,并推举腓力二世为联盟霸主,各城邦公国遇到外敌入侵由联盟霸主腓力二世提供军队或船只给予出战。腓力二世,勤奋工作,历力精图治,加强了对外扩张,在20年的时间里,由一个贫穷闭塞落后的小国,腾飞为希腊的大公国,成为希腊半岛和巴尔干半岛的联盟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