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吉甫身故的元和九年(814年),淮西镇吴少阳病故,其亲信义弟吴少阳(姓名相似,实际两人是结拜关系)杀掉吴少诚子嗣掌握淮西。当时唐朝官军大张旗鼓讨伐成德镇王承宗失利,一时无力解决其他藩镇,就承认了吴少阳接替吴少诚的身份。
除了淮西之外,还有地盘更大的淄青节度使,德宗贞元年间招抚李纳(属于辽东营州的高句丽人,父为李正己)以后兼任平卢镇,控制有十二州的范围。李纳死的很早,儿子李师古之前在元和元年死了,由弟弟李师道接班,也是唐宪宗时期不服约束的主要藩镇之一。
唐宪宗、裴度与李愬画像
吴少阳死后,儿子吴元济自领淮西镇留后,还保密丧事。朝廷听到风声,按传统遣使吊祭,吴元济拒而不纳。当时朝廷以武元衡和裴度两位得力大臣主事,认为淮西位于中原腹地,地位重要,不过辖区范围却不比河朔藩镇大,可以趁机削平,推动唐宪宗拉开第二次讨伐藩镇行动,最终成功,这一战事时间却长达四年。
对是否要动用武力,朝廷本来又一次争论不休。尤其几大藩镇都对用兵不满,很有声援吴元济的势头,以淄青的李师道和成德的王承宗表现最为突出。
元和十年(815),吴元济为自保,骚扰舞阳、叶县、鲁山(今属河南平顶山市)等地,朝廷任命李光颜为忠武军节度使负责讨伐(忠武军在河南中部,又名陈许节度使,辖许州、陈州、郑州、颍州等地),另让田弘正、韩弘等进行支援。
李光颜为突厥将领,其父阿跌良臣出身朔方军,李光颜与兄长李光进自幼长于中原,武勇非凡。姐姐嫁给舍利葛旃(史书记载属于鲜卑族),隶属辛云京,所以两兄弟都跟随舍利葛旃。
宪宗继位之初,李光颜曾跟从神策军大将高崇文入西蜀平定刘辟立下大功。元和五年讨伐王承宗,李光颜、李光进兄弟与沙陀大将朱邪执宜(这一战为沙陀部成为唐军北部边军主力的标志性起点)再次立功,李光颜名声鹊起。
到平定吴元济时,李光颜就成为独挡一面的主力。从三月到五月小有胜绩,进展并不明显。宪宗派裴度前往行营慰劳,五月下旬,李光颜组织时曲之战(大约今河南漯河市东南沙河与澧河会流处下游),打了一个胜仗。当裴度返回长安以后,就发生与武元衡被袭一幕。
元和十年六月里,武元衡、裴度于一天清晨各自从家里出来去上朝,在前往大明宫途中遭遇几个刺客袭击。武元衡被家仆簇拥着骑马刚出靖安坊东门,躲在暗处的刺客射灭灯笼,连发数箭,守卫仆从惊慌四散。武元衡被围,拉走马匹,被杀身亡,连首级也被取走,年五十七岁。
裴度在另一处遇袭,身上中了三剑,跌下马滚到一旁水沟,仆从王义拼死护卫,被砍断右手。刺客误以为裴度已死,趁乱逃走。裴度是贞元五年(789)进士,在田怀谏被送来长安以后,朝廷派裴度为使者去安抚魏博镇,田弘正任留后拒绝享用逾越规制的车辆、服饰、住房,仍住在原采访使官厅。他请裴度在墙壁上写下题文,以记述自己遵奉法纪,裴度遍行魏博所属各州传达旨意,回朝以后升御史中丞。
在武元衡被害以后,不少人建议安抚王承宗和李师道等藩镇,宪宗气愤说:“如果罢免裴度,就是让奸计得逞,朝廷纲纪如何整顿?朕任用裴度一人,足以击败这两个贼子。”裴度养伤期间,宪宗派卫兵到裴度的家宅值夜守卫,内宫使臣前往他家问候探询络绎不绝。
之前武元衡为宰相期间,同时还有韦贯之为副相。但武元衡遇害后,宪宗器重裴度,韦贯之与他经常意见不合,宪宗干脆把韦贯之罢免。另外提携段文昌授翰林学士升祠部郎中。跟着又提拔另一宰相李逢吉(祖上是李世民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李玄道,李渊的同族子侄),同样各方面对裴度非常不满。
在宰相遇袭后,李光颜也遭遇一次失败。元和十一年,高霞寓(幽州范阳人,高崇文部将,两人同姓同乡,高崇文视为子侄)于铁城败绩。官军连连受挫,翰林学士钱徽、萧俛等纷纷对策延英殿建议罢兵,李逢吉与他们相呼应,反对声浪一时高涨。
眼看如此劳师动众,又要像五年前讨王承宗一样无功而返,宪宗深感颜面挂不住,唯有裴度认为应该坚持,宪宗决定再赌一把。由宰相裴度亲自挂帅领军出征,这就是韩愈充当幕僚跟随讨淮西的背景。当时韩弘等已经基本停止支援官军,韩愈孤身犯险去说服韩弘继续出兵,还是颇有胆色。
最终吴元济在蔡州被神策军李愬奇袭入城擒获,堪称一项军事奇迹。
李愬是之前神策军大将李晟的次子,哥哥李愿也是宪宗比较倚重的大臣,当时防范淄青,出任徐州刺史兼武宁军节度使。李愬加入平淮西的阵营本来是为了干扰裴度,因为李愬恰恰是李逢吉举荐,实在教人非常意外。
李愬曾经在官军几次平藩镇行动受挫下主动自荐,虽然都知道他出身将门,之前也仅在地方担任过刺史,从没有实际领军作战。李逢吉与李愬按说也没有特别过硬的交情,仅仅出于李愬的家世背景和知道他多次主动请缨,他的目标很纯粹——为了干扰裴度建功,硬将李愬安插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以刺史领随唐邓三州节度使,和李愿以徐州刺史领武宁军节度使一样,体现宪宗开始调整地方军归刺史管辖的一个证据。
李愬雪夜袭蔡州连环画
由于官军连战多时,士气低迷,加上李愬虽是将门之后,并无实际功勋。李愬先笼络将士,表明心迹,认为自己名声不高恰恰可以用来麻痹吴元济。然后上书朝廷策划突袭蔡州,请求增派兵力。
这一策略几乎同样有裴度身边韩愈建议过类似奇袭方案。因为裴度虽然是堂堂宰相,同样并无军功战绩,完全也可以施展麻痹对手,采取突袭的行动。宪宗对双方规划其实都算认同,但由于征讨已经两年,还是有一些怀疑情绪在滋长。所以坐看他们成败,同意将昭义、河中、鄜坊的步骑兵两千人拨给李愬,似乎还是有些倾向李愬来完成行动,但不意味宪宗不信任裴度,可能还是希望宰相不要冒险领军作战,以督导为主。
元和十三年(817)二月,李愬派马少良率骑兵十余人巡回侦察,遇到吴元济的捉生虞候丁士良,将他擒获。李愬感化丁士良,探听蔡州情况,接连用计捉了陈光洽、吴秀琳等人。最后擒获李佑,制定出偷袭蔡州的行动。
蔡州是淮西节度使治所,这一州的辖区历史变化很大,早年是著名的汝南郡,过去偏今天河南地区,也称豫州。但唐代安史之后为了避代宗李豫的名讳改为蔡州,为何这个名字会变成蔡州?因为当时豫州治所为新蔡,后设淮西节度使,实际辖区更重南部,蔡州治所在今天汝南县。
李愬经过半年多时间准备,裴度改领彰义军节度使(彰义军就是西部泾原军的军号,德宗时泾原镇地方军曾在长安酿出著名的祸事)、淮西宣慰招讨使,在前线负责督战。李愬开始清除蔡州周围一系列据点,与北线郾城一带唐军兵势相接。元和十三年(817)九月,李佑见条件成熟,向李愬进言淮西精兵都在洄曲和边境(洄曲一说就是李光颜作战的时曲),守卫蔡州的全是老弱,可以出其不意,一举擒吴元济。
李愬派人赴郾城将奇袭密呈裴度,获得赞赏,同意出兵。到十月初十,天降大雪,李愬以风雪为掩护,偷袭蔡州一战功成,名留青史。李愬初入军中,虽经过一年多时间谋划,但并没有闲着,重新操练士卒。所以,李愬的成功并非出于侥幸。即使他是李逢吉派来干扰裴度,但两人都是品格高尚的人,与裴度合作没有明显矛盾,而与裴度不和的李逢吉则被宪宗调离京师,去了剑南东川节度使任上。
十一月初三,宪宗下诏任李愬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及襄、邓、随、唐、复、郢、均、房等州观察使(辖区偏今湖北境内),加勋上柱国,封凉国公。这是唐宪宗等候多年的佳音,特命韩愈撰写一篇《平淮西奉敕撰》,歌颂大捷,并在蔡州汝南城北门外刻石立碑。
之前曾提过,由于韩愈是宰相裴度的下属,全文基本都在称赞裴度调度谋划的功绩,几乎没有提到李愬的功劳,甚至连皇帝宪宗对这一行动的支持都没怎么涉及。李愬就算脾气再好也感郁闷不平,其妻韦氏在京师为此闹到宫里要求皇帝给一个公道。
李愬部下石孝忠(据说出身不好,危害乡里,投到李愬军中才逐渐改变,为李愬的先锋猛将)气得将《平淮西碑》砸毁,官兵来抓人时,石孝忠还把人打死,闹到宪宗那里,石孝忠愿意获罪,也义愤填膺地指责碑文不公。宪宗当然也对韩愈的文章很失望,又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写平淮西的经历,段文昌是御前文人,当然借机又大赞皇帝的运筹帷幄,然后还原李愬军士的功劳,段文昌反而凭此机会露脸。
元和十三年底,唐宪宗又命李愬为凤翔、陇右节度使,要求他从京城经过可以入宫面圣。适逢淄青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生事,原本吴元济败死之后,李师道想献地归顺,并以长子入侍京师为质。可据说手下一众将士都不愿臣服,李师道为了从大流,只有负隅顽抗。
宪宗李纯下诏魏博镇田弘正及义成、宣武等藩镇军联合征讨李师道,又改李愬任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使接替其兄李愿统领大军主持这次行动。李愬与平卢军连战十一次,俘杀上万人,一举攻克平卢重镇金乡。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攻陷鱼台县,二月又攻陷丞县。平卢军阵脚大乱,属下都知兵马使刘悟(世代平卢将领,祖父刘客奴在天宝年间是节度使柳知晦手下,柳知晦接受安禄山任命,刘客奴杀其归顺朝廷。刘悟起初在叔父刘逸准的宣武军效力,后投奔李师古逐渐得到任用)擒斩李师道,搅扰多年的淄青平卢地方算初步摆平。刘悟因此受封检校工部尚书、义成军节度使、彭城郡王。
元和十五年(820)九月,宪宗任李愬为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昭义节度使 ,在长安兴宁里赐宅院一所。这一年十月,在成德顽抗许久的王承宗也死了,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听命朝廷,顺利移镇镇州。李愬刚到潞州,又改任魏州大都督府长史、魏博节度使。
到这一刻,从代宗时开始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一带数个反复无常的藩镇,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折腾,相对都回归朝廷掌握,唐宪宗终于迎来作为元和中兴的最显著的标志。但同样显著的是,并非唐宪宗当真把这些藩镇全都撤销,实际是替换了一些朝廷任命相对听从号令的另外一批节度使而已,比如擒杀李师道的刘悟当时归顺,久而久之也并非完全相安无事,实际后期还是颇为骄纵。
在宪宗平定淮西、平卢过后,元和十四年(819)大胆变更军制,把多数地方藩镇军划归州刺史统领,扭转藩镇军不听朝廷号令,往往擅自拥戴统领的局面。随着功业大成,唐朝气象确实朝着好的方面恢复。宪宗李纯个人却并没有再接再厉,而是迅速开始骄矜自得,生活奢靡,大修宫殿。既崇道服食丹药,又崇佛搞迎佛骨,仅两年就落得一个神秘暴亡的下场,让后人非常惋惜遗憾。
唐宪宗景陵
从元和中期开始,既要大费周章不断出征,又要满足各方面奢靡,唐宪宗提拔了皇甫镈、程异任度支使、盐铁使,专门负责敛财。这二人大肆掠夺民间,帮助宪宗营造宫室。宪宗还以程异、皇甫镈在平淮西时供给粮饷充足,授二人同平章事之职。裴度三次上疏论析此事,甚至请求免除自己的相位,宪宗根本不听。
元和十四年春天,宪宗举行了一次非常隆重的迎佛骨活动。当时官员抬出一个三十年举行一次的离奇“传统”,凑巧宪宗平藩镇的功业初成,以中土密教仪式而言,正代表佛门保佑大唐中兴的体现。宪宗欢喜雀跃,非常重视,要将这一迎佛骨活动办的大张旗鼓,朝野皆知。
唐宪宗派出三十人的官员团队迎接佛骨,其中就有韩愈为迎接副使。从法门寺到长安宫中,上至王侯公卿下到黎民百姓,人们争先恐后施舍钱财表达诚心和祝愿。宪宗更斋戒沐浴数日不理朝政,眼看朝野上下都陷入一片痴迷状态。
韩愈是纯正的儒家士大夫,对此佛门仪式迷惑官员、百姓的癫狂现象非常排斥,写了一篇著名的谏表希望劝阻宪宗。这时候的宪宗李纯正感自己的成就终于配得上追随历代先帝,飘飘然正在兴头上,韩愈的谏表惹得宪宗非常恼怒,叫来宰相裴度质问。
当时宪宗已经在服食丹药,脾气暴躁易怒,一顿火起就有意处死韩愈。裴度是韩愈的伯乐,也知道按理说进谏不当也罪不至死,极力劝说,最后将其流放潮州。韩愈途中大病一场,几乎死掉,全靠侄孙韩湐前来探望及时,赠送丹药才救回一命。
千百年来,天下人都知道韩愈的著名侄孙韩湘为后世流传著名的八仙人物之一韩湘子。韩湘的确是一个真实历史人物,但根据其事迹,他参加科举中穆宗长庆年间进士,与韩愈关系很好的诗人贾岛等,都与韩湘有诗文交往。历史上的韩湘并没有流露崇道修仙的经历,实际修道的是韩愈另一个侄孙韩湐。
韩愈以传统儒家先生的规矩曾督促韩湐努力学习,叮嘱他参加科考光耀门楣云云,韩湐根本不感兴趣,最后逃离家庭,云游四方。韩愈一生崇信儒家教条,甚至刻意逢迎上级,但触怒皇帝就差点丢了性命。韩湐看似不听长辈良言,一生无心为官,但在韩愈的危急时刻却得到崇道的韩湐救了一命,是不是颇有讽刺意味。韩湐道号云阳子,活到至少咸通年间,有六十多岁。
韩愈来到偏远的潮州也努力为百姓做事,当地毗邻海边,渔民众多,有一条河流称“恶溪”多年来深受鳄鱼骚扰,经常危及渔民生命安全。韩愈写下一篇著名的《祭鳄鱼文》,试图压制其气势,然后带领百姓消灭驱赶鳄鱼。据说当时的鳄鱼就是至今东南亚还能见到的湾鳄,以习性来说是咸水鳄鱼,非常巨大凶猛,后来百姓为纪念韩愈,将这条河流改称韩江,流传到今天。
因为裴度在元和后期屡屡阻止宪宗一些所为,尤其皇甫镈等非常嫉恨裴度,就与李逢吉联合加油添醋,让宪宗开始厌倦裴度。元和十四年,裴度、崔群等正直宰相大都放到外地任职。
皇甫镈深知宪宗痴迷求长生,还招来方士柳泌炼丹制药,而柳泌是宗室李道古向皇甫镈推荐。李道古在地方任职时曾配合皇甫镈大肆盘剥民间,满足宪宗的需求,两人建立交情。更重要的是,李道古本人就好炼丹服药,熟悉江湖方士,这个柳泌声称是从天台山而来的高人。
皇甫镈将柳泌带去见宪宗,柳泌早编好一番说辞,宪宗让他居住在兴唐观(最初是一片菜园,位于长安西市以东不远,从开元十八年修建为道观)。可柳泌在住了一段时间,没有炼出什么丹药。他向宪宗解释是材料欠缺,需要天台山所出的药材,希望让他可以出任当地官职,方便寻找药材炼丹。
且不说炼丹这种事本来就荒唐,以历代官职制度来说,也没有方士出任地方官员的道理。皇甫镈希望皇帝答应,而正直的朝臣纷纷劝谏,包括宪宗当年非常倚重的宰相武元衡的弟弟武儒衡。
但宪宗居然同意了,柳泌跑去台州(即天台山所在浙江境内)任职,折腾了一年多,交出一些丹药。显然对宪宗丝毫没有好处,宪宗不是玄宗,不懂药理,无法自己祛毒。加上柳泌也不是孙思邈、张果老这种懂得药理秘方的高人,结果宪宗服用下来脾性大变,实际丹药对人体毒害主要是指神经理智方面,情绪十分暴躁,精力也越来越差,对宫里的宦官、宫女十分野蛮粗暴,动辄庭杖、斩首。
元和十五年(820)春,宪宗已经不能上朝理事。身边围绕的却没有几个正直大臣,宫廷中得势的是王守澄、梁守谦两大宦官,另有刘弘规、郑注等。有点资历声望的是李逢吉,当时并没有主事,他通过子侄李仲言,也就是之后的李训在宫中办事。哪知道事发突然,很快宪宗意外身亡,史书指是内侍陈弘志所为,宪宗的太子李恒登基,成为穆宗。
不过,李恒登基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顺利,受到的干扰并不小。都知道,宪宗身边的宦官不少,本来的心腹是吐突承璀,虽然一度离开宫廷,但在册立太子的元和六年(811),吐突承璀就回到宫廷。
宪宗之前的太子李宁十九岁夭折,围绕新的太子人选产生过一番风波。吐突承璀提议次子澧王李恽,不过李恽的母亲身份卑微,遭到很多反对,宪宗本人据说也有心动。翰林学士崔群站出来谏言,最终遂王李宥胜出,改名李恒成为太子。
但是,吐突承璀毕竟深得宪宗信赖,在宫廷也有一定势力,例如皇甫镈这类投机的人就倾向支持与宪宗私人关系更密切的吐突承璀(最后太子李恒继位胜出,皇甫镈由于深得众多大臣唾弃,被贬崖州,死于海岛)。
影视剧中的王守澄
另一著名宦官王守澄当时是从地方回到京师,虽然掌握了神策军,和之前的俱文珍类似,毕竟也是新势力。另一宦官梁守谦也是跟随裴度出征过淮西的监军,后来因功勋受到宪宗倚重,但论和宪宗的关系,他们都与吐突承璀有较大差距。相对而言,梁守谦在宪宗登位不久就在掖庭局,还算服侍皇帝比较久。
最终敢于对宪宗李纯进行加害的凶手陈弘志,到底是个人行为还是受人指使一直是非常隐秘的悬案。
不少研究者都认为陈弘志是受后来掌握朝局的王守澄安排,因为王守澄要抢在册立新君之际占得有利地位,他在宫廷的背景还不如梁守谦,所以先下手为强。尤其王守澄敢于这么做,据说有一个潜在背景是,早年他和太子李恒有过一些渊源,他服侍过李恒,然后才外派出去监军。所以,假如王守澄是指使陈弘志的人,这件事就与太子李恒脱不了干系。
如果说是陈弘志是在宫中服侍时,恐惧害怕受到宪宗责罚而一时冲动,为何会找王守澄商议?为何还用毒药?从下毒来说,一般都算是有计划,反过来说就不似一时冲动的鲁莽行为。所以,宪宗之死的确不像是因为丹药中毒的意外,而是被害身亡。哪怕今天只能做一个含糊笼统的推断,陈弘志不管是被王守澄拉拢,还是自己单独谋划为了向太子新君邀功,总之,他找到王守澄求助,除了同为宦官的背景,那就是为了搭好太子新君这一层桥梁。
王守澄由于早年服侍过太子,所以更加急于在定策一事上获得关键话语权,为了避免节外生枝,王守澄领宫禁神策军除掉了澧王李恽和吐突承璀。然后再找来梁守谦、刘弘规等其他神策军有影响的人物(实际宪宗时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宦官是仇士良,不过当时还并不大引入注意),共同确立对太子李恒继位的辅佐。
因为不管怎样,太子李恒是早就定好的,此时澧王已死,那么如果不公开支持扶立太子,就意味着居心不良。所以王守澄与梁守谦达成合作,李恒才顺利登位成为唐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