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清军相比大家都知道的,那就是他们其实就是八旗里面的那些人,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八旗是有专门定制的甲胄的,那么有的网友也问了,但是在战场上这些清军是不穿的,那么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如今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八旗甲胄,实际上是京师八旗护军营的仪仗甲胄,是用两层棉布加泡钉制作,使用了和八旗旗色相同的颜色和统一式样,看上去威风整齐,但并没有什么实用性,因此实际上是一种“仪仗队军礼服”,而不是“作训服”,真正打仗时是不会穿的。
实战中前期八旗兵将穿的盔甲有两种,一种类似郎世宁绘画作品中乾隆和兆惠等穿的那样,只用面部当衬里,主体是大片打磨过的金属片,对箭矢和刀矛等有一定防护作用;另一种则几乎没有金属,而是用多层厚棉布叠合而成,中间再填充棉絮甚至千层纸,取其轻便,据说防护早期火器的弹丸,效果甚至比铁甲还要好一些。这些盔甲的形制和前述“仪仗甲胄”相近,也就是说,清甲的形制和明及以前的中国盔甲,是有很大不同的。
不过到了19世纪中叶,洋枪洋炮开始进入中国,其穿透力远非传统火器(老一代的“洋枪洋炮”)所能比拟,湘军曾国藩初建水军时曾经反复试验过多种传说中的“避炮术”(战船上用于防护炮火的装甲),结果没有一种可用于实战,偌大的战船如此,单兵防护的盔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盔甲迅速从军队中消亡。金田起义时清军绿营和勇营部队已基本不用盔甲(有趣的是对面的太平军反倒有人用,应该是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盔甲),但八旗兵还用(扫北军在河北、山东对阵的僧格林沁部和胜保部都有人上阵穿盔甲),不过越来越不普遍,曾是太平军士兵、后投奔僧格林沁的陈思伯,多年后回忆连镇之战时的僧格林沁“着战袍,上马用关刀”,即仍然使用冷兵器上阵,但盔甲已经不穿了。等到太平天国战争结束,清廷转而用湘淮军的勇营体制编练已经腐朽的八旗、绿营军,原来的京营、驻防等旗营渐渐成为纯粹福利和民事管理机构,就连“仪仗队军礼服”也很少有人穿了。清代最后一次大规模军演——太湖秋操,八旗禁卫军改编的第一镇派队参加,但即便阅兵时也穿的是近代军服,而在第一镇成立后新组建的禁卫军,也同样采用了近代化的军礼服、军便服和作训服,再无“仪仗甲胄”的用武之地,“实战甲胄”自然更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