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马来战役,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帝国与同盟国之间在马来半岛上展开的战争。这场战争英军参战人数达到14万人,日本却只有7万人。所说英军有着人数上的优势,但是在这场战争中英军却还是战败了,而且败的还非常的快。简单的说就是被7万日本军队吊打。
在东南亚战役打响之前,英国在东南亚殖民地防御核心是新加坡,可以说新加坡就是英国在东南亚殖民圈的首府。
从而对于保卫新加坡,英国十分重视。重视的程度决定着投入资源,英军在新加坡投入了3个主力师,分别是由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组成。同时新加坡岛海岸布满了工事,这些防御工事布满了具有强大火力的大炮。
新加坡的海岸防御力量很强,这也是其被称为海上堡垒的原因。
日军突袭了珍珠港后,开始了对东南亚各国的入侵计划,但英军对新加坡的防御并不担心,因为日军从海上对新加坡发动进攻,实际上攻不破新加坡的防御圈,英军有这种自信,而新加坡的海岸防御力也的的确确能够给英军这种自信。
但再强的堡垒也有弱点,新加坡当时的弱点就是一旦日军选择从新加坡北面的陆地发起进攻,那么新加坡的海岸防御工事就失去了作用,而整个新加坡的防御体系则会显得不堪一击。
在日军进攻之前,实际上英军已经想出了办法,为了避免新加坡直接遭到日军的进攻,英军想将军队开进泰国,这样便可以在泰国阻击日军的脚步。
当时的英军实际上对于日军有着一种轻视,他们不太相信小小的日本能够掀起多大的浪花,日不落帝国自然有日不落帝国的骄傲,哪怕日不落当时已经落下来了,在欧洲战场,早在1940年就被德军围困在孤岛。
在英军传统的印象里,近代亚洲无强军,清朝给了西方列强太多的自信,虽然日军曾经打赢过沙俄,也突袭了珍珠港,但在英军心中,一切都是运气,日本人的矮小在他们的眼中是不堪一击的象征。
虽然英军觉得,哪怕日军最后攻下泰国,迎接日军的还有马来亚(马来西亚西部的旧称)。
英军当时的指挥官还是比较聪明的,她们制定了一个针对日本资源困乏的计划,选择用持久消耗战的方式来抵抗日军的进攻。
但想出办法没有用,重要的是有没有实施出来。
在英军还没有来得及将主力派往泰国时,日军早已经对泰国实施了入侵。当时驻扎在泰国的英军是英军第11印度师,这支部队号称是东南亚英军的主力师之一。但事实上,这支部队中的士兵大部分是刚刚入伍的,连部队的师长,都是新官上任。
但没关系,泰国有热带丛林,英军还可以和日军打丛林战,拖住日军等待援军。但问题就出在,原本没有丛林战经验的日军经过训练后很会打丛林战,而在热带丛林生活许久的英军印度师却由于缺乏训练,只顾享受,从而完全打不了丛林战。
当“不堪一击”的日军和依旧保持着日不落帝国荣耀的英军相遇后,初战就打得十分精彩。
总的来讲,泰国战役的场面便是日军一路追赶,英军印度师一路奔逃。
丛林战非常不专业,但跑路,英军印度师绝对是专业的。
在损失了两个旅之后,英军11印度师撤退到马来亚的防御线,但迎接他们的是更大的惨败。当英军在霹雳河拉起防线之后,失去泰国的他们只能拼命死守,因为再退就只能回新加坡了,而新加坡要想防御日军地面进攻,说白了还不如免费送给日军。
但由于过早的失去了泰国的防御线,当日军开始进攻马来亚时,他们可以大量动用海空优势对英军的防御性发起进攻。
实际上,日军在进攻马来亚时并没有动用太精妙的战术,由于在海空优势的引导下,日军大量使用攻击船不断进行两栖登陆,很快英军防线的两翼就被折断,而面临被包围的威胁时,英军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选择且战且退。
但值得肯定的是,英军在马来亚战役的最后关头,并不是如一些人所说的那般毫无抵抗,英军在面临被包围的时候果断突围,经过血战从而保留了大部分主力。
不过最让英军感受到痛的还在后面,英军从马来亚突围后,被逼赶至马来省地区,此后著名的斯林河大捷便爆发了。
当然,享受大捷的是日军。
在斯林河大捷后,日军快速逼近柔佛,并展开了对英军金马士防线的进攻。
在金马士防线日军遭遇了东南亚战场上的第一场战败,日军第五师团被澳大利亚第8师吊打,此后虽然日军依旧攻破了这个防线,但付出的代价却是极其高昂的。
澳第8师应该算是整个东南亚抵抗力最强且最不怕死的英军部队了,相比血统纯正的英国师和印度师,澳军第8师比他们强上好几个美国师。
金马士防线的失守是因为侧翼英军和印度师的防线被日军突破而造成的,日军也非常聪明,由于久攻不下澳军第8师的防线,从而采取了迂回登陆,结果英军和印度师毫无抵抗能力,澳军不止要被迫撤退,还要为其余部队殿后。
自金马士防线失守,英澳印三国联军开始大溃逃,日军以极快的速度攻克了643千米的距离。等进入到1月31日,在日军的前面便是新加坡,而英澳印三国联军在日军的疯狂追击下,不得不进入新加坡城。
马来西亚被日军彻底攻占,此时新加坡的命运似乎已经被安排好了,当失去马来西亚作为防御线,新加坡的防御对于日军来讲,实际上就是一块嘴边的肥肉,只需要日军轻轻撕咬,便可以吞下整块肥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