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刘备和曹操,这两对可以说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对手,而作为汉高祖的刘邦和作为汉室后裔的刘备,在很多时候,一些古文典籍或者古代小说上面都认为他们是正面形象,将他们刻画的很高单,但是对于项羽和曹操,那就进行了贬低了,而且因为距今时间很久,我们也无从得知他们的真实人品了。不过,为什么却有很多人对刘邦刘备并不喜欢,反而喜欢他们的对手,在历史上被黑的人呢?
现在流行一种观点,只要是史书上赞誉的人,必然会有人来黑上一番。只要是史书上唾骂的人,必然有人来洗白一番。
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话是对的,但是咱也不能见书就黑吧。在现代很多人的眼里,岳飞的功绩都是别人帮他杜撰的,文天祥的忠肝义胆成了很多口中的不识时务,人家文天祥本以为着能够“留取丹心照汗青”呢,结果在现代人眼里成了不识时务。
李世民就因为杀了兄弟,这一件事在头条上讨论无数次,杨广三次东征失败,耗费之大,伤亡之多也没见几个人提。李世民虽然也东征也失败了,但是他只是战略意图没有达到,并没有战败。何况李世民也没有像杨广那样倾全国之力,就像李世民自己说的那样,不会招募很多人,即便很多人要求参加。
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
杨广三次都是倾全国之力,第一次东征失败损失惨重,第二次杨玄感谋反,第三次高句丽请罪,杨广就直接下令退兵了。杨广征高丽并没有你们想的那么伟大,他只是想要别人说句好话服个软,他其实就是好面子而已。面对烽烟四起,杨广非但没有坐镇京师,他居然选择了眼不见心不烦,走的时候还写了一首诗,说我征辽东也就是突发奇想,江南才是我喜欢的地方
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
再说隋唐大运河,实际上在开皇七年就开始修了。但是隋文帝并没有杨广那么激进,杨广修运河和打高句丽一样,仿佛他什么事都要毕其功于一役,他也不想想这是几年能完成的事吗?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以前农村挖河有多难,每年冬天男人都要去挖河,运河比农村挖河要难多了,有些人总觉得一句轻飘飘“他只是太急了”就为他掩饰过去了,你这一句话可能就是当时的人们用累累白骨堆起来的。
我想问一下,如果人人都抱着这样的史学观,未来还有人原意为民族牺牲吗?我们华夏民族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最多也就是能在史书上留下光彩的一笔,在我们心中没有所谓上帝,更没有所谓地狱,只有后人的铭记。如果我们再刻意扭曲历史观,那报国还有什么意义?
当然了,以上那些都是极端的例子,属于哗众取宠的类型。其实人们都有一种逆反心理,如果司马迁不是对项羽有所崇敬,写出来的是一个悲剧英雄,网上赞扬的项羽的肯定比现在还要多。司马迁为项羽作传的时候,可是写的本纪,即便是战国七雄和孔子也都只是世家而已,可见司马迁对项羽是情有独钟的。
所以在《史记》中项羽是充满人情味的,他可以对自己的士兵嘘寒问暖,也可以坑杀数十万敌军。人们对自己亲近的人和物是不同对待的,就像有人看到吃猪肉可能无动于衷,但是你看到有人吃猴子就觉得不可理喻,因为猴子更像人类。
人们更容易去同情哺乳动物,而很少会对鸟类有同情心。人类认为杀动物是杀生,但是对于砍伐植物却无动于衷。就像孟子说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有人嘲笑孟子这个观点,因为梁惠王用羊代替牛做贡品还是杀生,孟子还是对他的行为进行了肯定。认为孟子这是假仁假义,实际上很多人根本没有懂其中的道理。就像欧洲人发生了恐怖袭击,欧美人悲痛欲绝,但是中东乱成那样,一样欧美人却没人关注,这是人类的通病,同情和自己类似和相近的人,对不熟悉的无动于衷,这就是所谓的人情味。
但是孟子希望梁惠王能把这种人情味也扩展到百姓身上,不要只对眼前的人有人情味。其实孟子还是太理想化了,刘邦和项羽对秦国不同的态度,并不是刘邦更有人情味,而是他更懂得何时何地对何人收买人心。
项羽对不喜欢的人就不封赏,比如明明田荣功劳更大,但是项羽却记恨他在巨鹿之战作壁上观,所以没有封赏他。明明是陈余威望更高,但是项羽却因为喜欢张耳,封了张耳为王,陈余为侯。结果田荣在齐国叛乱,陈余赶走了张耳。
项羽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封赏,刘邦呢?明明不喜欢韩信,还是把他封为齐王。明明对彭越恨的咬牙切齿,还是把彭越封为梁王。明明喜欢财货美女,到了关中却无所取。
司马迁给你描写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项羽,而刘邦则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客,所以人们更喜欢项羽。
咱们再说一下刘备和曹操,这两个人完全是两个极端。刘备曾说,他自己是照着曹操为模板,反其道而行之,才成功的。
今指吾与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暴,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其实都说《三国演义》美化刘备,但是实际上可能是罗贯中用力过猛,让刘备显表演味太重,现代人反而因此讨厌上了刘备,觉得这家伙就会收买人心。就连白帝城托孤,大家都觉得他实际上在后面埋伏好了刀斧手。
其实这样真的有用吗?司马懿也答应曹睿好好辅佐曹芳,结果呢司马懿还是篡权了。演个戏对诸葛亮这样天纵奇才还不是很简单的事。所以因为罗贯中的描写,很多人反而觉得曹操坏的真实,刘备好的虚伪。刘备也是曾说出:“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的话的人,陈寿对他的评价是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意思就是刘备宽仁待人,知人善用,用人不疑,举国托付给诸葛亮也没有疑心。如果察觉到别人容不下他,他也不和人争,只是避开祸
患而已。
虽然刘备是有点表演意味,收买人心的权术,实际上并没有《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重。而我们的逆反心理就是,你夸的越重,我就贬你越狠。再加上曹操确实要比刘备有才能,而且治国更有方,这也是公认的,就像陈寿说的“机略不逮魏武”,讨厌刘备也在情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