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非常关心第一个,第一名,“状元”,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好像只要考上了状元,就一定是能力超强,将来能够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的人,但是事实却一直在告诉人们,状元只是考试,暂时的第一,绝对不能代表他们以后的发展,人们却依旧无法转变思想。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历史上出现过的那么多的状元,最终在历史上名垂千古的却没几个呢?
要说中国古代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事情,那肯定是国人的状元情结,中国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这历史传承之长,仅此一项。
十年寒窗人不识,一朝成名天下知。在一个地方,要是出了个状元,不仅是他一家的的荣光,更是整个地方上的荣耀,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贫寒子弟,都希望通过寒窗苦读来改变一生的命运,学而优则供仕,此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人生的四件大事,金榜提名时,洞房花烛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能考得上状元的自然是排在首位。
由此可以看出,一介书生,要考取状元那真的太难了,全国读书人无数,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经过层层筛选,到了竞争最后一位的时候,那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了,此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别到了清代,考到白发满头仍然是个“童生”的不乏其人。
据史书上记载,这科举的游戏规则,虽然各个朝代有些差异,但都是大同小异,就比如,进士科考有三场,一律采取的是末位淘汰制,第一关叫贴经,就是现在说的填空;第二关叫诗赋,就是写诗一首、赋一道,看下你的文字功底,艺术水准,写作能力综合体现。这一关是最重头的。
最后一关就是策论,就是时政出个题目,考生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见解,看看考生对治国、理政、平天下之类的观点,也就是综合素质吧。这三关如果一半发挥不行,那就别指望什么当状元了。
所以,能考上状元的,自然不是一般的人,不仅天资聪慧,天赋异质,而且勤奋好学,书香门第,纵观历代状元,真正平民百姓之家不多,大都是出身名门望族。他们从小就处在优裕的家庭环境,既有重臣之后,又有名士之家。很多都是父子状元、祖孙状元、宰相子、尚书婿。父辈的荣耀和辉煌的地位为他们登上科考的顶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状元者大多都是当朝才子。他们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具有众人称颂的绝代才华。比如明代状元杨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十三岁诗名满京华,被诗坛领袖李东阳收为高足,十九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状元。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这1300年的科举中,产生有名有姓,有据可查的状元共计673位,当然,也有说七百多位的,大概是一些某些朝代出什么武状元之类,或什么其它科状元加在一起罢,但不管六百多位,或者七百多位,但真正在某一个领域里,成为专家,达到巅峰,在中国历史有重大贡献只有十位,他们是真正的状元出身:
一、著名政治、军事家。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
他是唯一由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在任上做出突出贡献,而且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立正重要军功,堪称军事家的人。
二、诗、画艺术家。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
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他的绘画艺术造诣颇高,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被世人誉为 “南宗绘画之祖”。
三、书法自成一家。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
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四、史学界一代名家。五代时后汉乾二年(949 年)己酉科状元王溥。
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五、成著名思想家。南宋绍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
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 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六、成为词作大师。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
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七、有气节民族英雄。南宋宝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
文天祥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
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八、明代大词人杨慎。
他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
九、著名外交家。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
才猷练达,学问优长。由进士授职修撰,叠掌文衡,擢升内阁学士,派充出使大臣。办理一切,悉臻妥协,简授兵部侍郎。差满回京,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均能尽心职守,是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
十、著名教育家、实业家。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
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如此之众的状元,真正留下青史的只有区区十人,百人出一名家,只是算是普通的出人才概率了。
所以,只能说科举是封建统治者为国家选拔官吏的一条重要途径。正如当年唐太宗见新科进士从考场中鱼贯而出时,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构成了统治集团从中央到地方官僚队伍的中坚支柱。
在唐宋八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无一人摘取状元挂冠。大部分是靠背古书,扒古书考出来的,只能是被彻底摘除大脑的机器人,最终成为王朝的家奴。
而至于以文得名,况且身为状元,诗赋词文,无所不通,往往都有诗书传世,有的甚至著作等身。
而在文学艺术上有较高成就者了无几人,很少有人步入大家之列。重要原因是,绝大多数人自高中之后,从此潜心仕途,无意文字,热衷于官场得意,专注于富贵得失,在乎争名夺利。根本无心无力对文学艺术加以执着探索,因此,状元根本不具备文学艺术家、科学家等的所具备的独立思想和激情,所以,这处只注重考试,盯着官场的所谓状元,就注定他们成不了大家,从而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