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骨灰级的无赖,说勇武,说智谋,说才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还真就一样也没占到,但是这也没什么可惊讶的。不过刘邦还是在48岁的时候造反了,54岁就称帝了,建立了汉朝。前面说的几样他是一样也占不到,这个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呢?对此韩信一语道破。
有一次,韩信和刘邦聊天,谈到了领兵多少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其中就谈及了刘邦的核心竞争力。
上(刘邦)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有辖制、趋势之意)?”信(韩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一句“不能将兵,而善将将”,道出了刘邦的竞争力。其实,刘邦何止“善将将”,从起义反秦、楚汉争霸来看,刘邦非常善于识人用人。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事实上,在任何时代,都是人才最重要,只要手下有足够的人才,能团结一致的往前走,夺取天下并非难事,历史早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刘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识人用人。
和刘邦相比,项羽手下曾有范增、韩信、陈平、英布等人,却都不能很好的使用,范增被逼走,韩信陈平英布等人投靠了刘邦,所以最终项羽乌江自刎。韩信评价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在领导能力上,项羽可谓一塌糊涂;陈平的评价是“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项羽识人用人能力一目了然。
正因如此,有学者感慨,在识人用人上,如果刘邦能得9分(十分满分)的话,那么项羽最多只能得5分,刘邦比项羽要高明的多。
关于刘邦识人用人的案列有很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韩信。
韩信命运极为坎坷,在家乡年代不必多说,参加起义军之后,项梁“未得知名”就兵败,项羽对韩信的计策谋略不屑一顾,所谓“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所以,韩信投靠了刘邦,历经万苦、差点被砍头,以及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韩信才正式被刘邦认识。
从史料来看,韩信应该缺乏独立领军的机会,不然以韩信之才,在项羽手下早就脱颖而出了。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沙场“初哥”,却在萧何建议之下,刘邦直接拜韩信为“大将军”,相当于是军方第一人。
古往今来,将一个没有实战经验之人,骤然推上了第一元帅的位置,还有比刘邦胆子更大、心胸更开阔的豪杰吗?但如果刘邦不重视韩信,那么还能击败项羽,夺取江山吗?
其实,萧何、张良、曹参、周勃、樊哙、雍齿等人,刘邦首先是认识到他们的能力,其次基本做到了“人尽其位,人尽其才”,或知人善用,将这些人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尤其刘邦对萧何、张良、韩信三人的评价,说明了刘邦对才人认识和使用极为合理,有独特的眼光。
刘邦究竟有怎样的用人之道呢?有学者总结为“三不用”,即无才之人、不忠之人、完美之人。
其实,大家别觉得简单,首先要辨别出“无才之人、不忠之人”,其次才谈得上用不用。另外,完美之人为何不用?原因很简单,天下没有完美之人,且政坛上的完美之人,对刘邦来说可能就是想要夺取他的江山。
《史记》中记载了二个故事,就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刘邦的这种用人之道。季布和丁公是甥舅俩,都是项羽手下,但季布多次毫不留情的击败刘邦,丁公却在战争中放过刘邦。汉朝建立之后,按照常理而言,这两人的命运应该很简单:丁公高官厚爵,季布死路一条。
然而,汉朝建立之后,刘邦放过了季布,认为季布这是尽其所职,却将对他有恩情的丁公处死,所谓“使後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丁公是投机取巧,属于“不忠之人”。
显然,从季布和丁公的遭遇来看,刘邦在识人用人这一点上,的确非同一般,比较“逆向思维”。
总而言之,从刘邦夺取江山的过程中来看,主要是因为张良、萧何、韩信等人,但这些人的被认可和任用,却又是刘邦之功。当然,也别觉得这些人才亏了。没有刘邦的整合和正确使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分散到其他大小势力之中,他们可能也就史上无名了,或做不出如此大的功绩。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韩信之类的人才很多,但刘邦这样的伯乐却稀少。如果你能遇到一个伯乐,或许就能还世界一个奇迹,很多时候,并非你能力真不行。
纵观古今历史,刘邦这种领导型人才一直极为稀罕,属于高级才能,古今成大事业者莫不精通此道。即便你的才能一般,但如果你能遇到这样的领导,或也能混个“公司元老”之类,能够功成名就。否则,即便才华横溢,若无人赏识,也难以出头。所以说,很多寂寂无名之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缺少一个伯乐,将他摆在合适的岗位上,给他一个发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