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宝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038年,李元昊这个党项人的首领正式创建了“西夏”。自此以后,中国的西北地区便出现了一个长达190年的政权。在这一段时间内,西夏先后与宋、辽、金相对峙,最终被蒙古所征服。这个王国的历史与辉煌就在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烟消云散。正史之中,鲜有关于西夏的记载,它成了一个被遗忘的王朝,让其故事多了一份神秘感。
从李元昊称夏景帝开始,西夏经历10位皇帝。这位“开国皇帝”,喜欢打仗,而且,会打仗,曾将宋军打的“灰头土脑”,气势一时不可一世。到了夏末帝时代,蒙古人的“马刀”斩断了这个民族的所有梦想。同时,其文字、文化和历史似乎都被“一刀”给灭了。
甚至,连“西夏”的这个“国名”,蒙古人都不愿意保留,用“宁夏”替代,大概有“安宁西夏”的意思,似乎有意要将一个“文明”湮灭在历史当中。甚至,蒙古人对依旧保持着党项民俗及语言、服饰的人,一律执行“屠杀”政策,最终,其文明被抹杀的干干净净。
有人曾对“西夏是否亡于屠城”产生了质疑,西夏专家史金波教授认为:“西夏亡国后,该民族作为‘少数民族’,实力弱,逐渐被其他民族所同化,久而久之也就自然消亡了。当然,‘屠城’只是这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
西夏曾有自己的宫殿和寺庙,如今,却无处可寻;它的文字,仅在一些断壁残碑上还有着些许模糊印记,勾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揣摩”和“猜测”。这些文字,字迹方整,源于汉字,但是,又和汉字截然不同,所以,看着好像都认识,但其实“一字不识”。
党项族,之所以不被后人所了解,归根结底,和其没能进入“历史”有关。元朝的史官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唯独没有记载与这三个国家都交手过的“西夏史”。
当然,文字难懂,也是一个原因,这会带来修史的难度。
往上溯源,西夏的老祖宗是我国西北有名的羌族,最早关于他们的记载,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可找到。到了东汉时期,这个民族已经拥有了150多个部落,依水而住,相不干涉。他们居住的范围,以现在的青海海晏县西为中心,包括四川西北部以及甘肃的西部。它西部边境的邻居是吐蕃,吐谷浑部落则在它的西北部。
隋末唐初时期,党项羌发展的很快,实力迅速壮大,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吐蕃。其领地东边到了松州,南边和春桑接壤,西边则是叶护,北面靠近吐谷浑,占地3000余里。最终,他们通过“兼并”方式,形成了八个部落,有:细封氏、拓跋氏等。大的部落有上万名骑兵,小的部落也有数千骑兵。
其中,拓跋氏实力最强。
唐末之时,拓跋思恭助唐军剿灭“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了“夏国公”,并赐姓“李”,连其手下的军队,也被册封为“定难军”,还划了一块地给党项族,就是今天的陕西米脂、靖边一带。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
到了北宋年间,他们投靠了当时实力最强的宋朝,继续用着“定难节度使”的封号。但是,宋太祖并不愿意看着他们“坐拥土地”,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让他们到开封府做官。当时的首领是李继捧,不得不交出自己的“领地”,带着族人来到了宋朝皇帝的眼皮底下。
党项人的梦想是“自成王国”,所以,宋朝廷的这一做法,几乎差点灭了他们这个伟大的理想。但是,有一人,李继迁,也就是首领李继捧的弟弟以“葬母”的名义,回到了族人聚集地斤泽。他迅速召集原来的人马,投奔北方一个崛起的实力契丹“辽”,和北宋撕破了脸皮。
为了对抗宋朝廷,辽很是支持李继迁,并将宗师义女嫁给了他,还支援了他3000匹战马,二者称为同盟。结果,到了宋真宗时代,这位皇帝很是大方,一走马上任,就将原来的领地,通通还给了他们。这还不够,又给了他们两个头衔:“夏州刺史”和“定难节度使”。
所以,李继迁带着他的族人,就这样在宋和辽之间“茁壮成长”,开始一步步完成“建国”梦。只是,在吐蕃首领潘罗支诈降时,李继迁被重箭所伤,40岁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李德明,继续完成他的梦想,在军事上逐渐形成了和宋、辽抗衡的局面。
数年间,西攻吐蕃和回鹘,夺取西凉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其势力范围扩展至玉门关及整个河西走廊。由于“依辽和宋”能麻痹辽、宋,“国家”得以和平,经济得以发展,辖区内农业也有着较大的改善。多年后,李德明也是因为疾病突然去世,李元昊继位。
这时,李元昊登场了。在祖父和父亲的奋斗基础上,他越发依靠战争来巩固自己的实力,终于,在1038年,李元昊建国“西夏”,自己成为了西夏的第一任皇帝,实现了党项人的建国梦。只是,在以“实力”说话的历史进程中,这个民族终究没能保住自己的文明,也是憾事。
话说,当蒙古铁骑进侵西夏,大肆蹂躏的时候,西夏居民向境外逃走,他们向着中国而去,经过数千里跋涉,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方,即今康定县拆多山以西,雅砻江以东,乾宁县以南,九龙县以北的地区定居下来,建立了一个小政权——吴。
至今,在当地的藏族居民中还有着传说,他们把这个小政权的首领叫做“西吴王”,实际上,也就是“西夏王”的称号。
最终,这个小政权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被彻底消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