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但其实只有五个国家是打下来的,齐国最终是不战而降。往前看,其他五个国家向齐国请求支援的时候,齐国却都无动于衷。再往前看,齐国最初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时候,也是非常奇怪,其他国家怎么说也能维持一两百年的霸业,但是齐国却不一样,在齐桓公时候称霸,在齐桓公死后便一蹶不振。这中间究竟是有着什么样的事件呢?
齐桓公小白,是被史学界公认的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其与晋文公重耳(齐桓晋文之事)常并称,而被认为是诸侯称霸的巅峰。但齐国的霸业却与晋国、楚国不同,春秋时期的主旋律是晋楚争衡,晋、楚的霸业都各自维持了一两百年之久,而齐国霸业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衰落下去了。那为何齐国能第一个称霸,却又一世而衰呢?
齐国称霸的先决条件:齐国的始封君为吕尚(姜太公),不但最擅於兵事,还与周室有姻亲(吕尚之女邑姜,为武王之后,成王之母),故很受周王室的倚重与信赖。齐国是周王室巩固东方最为重要的一块砝码,受封之初,就很具实力,而初具大国规模。
再则,因周王室远在关中,对东方的夷商残余势力鞭长莫及,便赐予齐国在东方的征伐之权(史载:..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即意味着齐国可以名正言顺地扩张,而齐国的四周又为莱夷部落,发展空间特别大。经历了三四百年的经营与扩张,至齐桓公之父齐僖公在位,齐国已经被称为“小霸”,“齐大非偶”的历史典故便产生於该时期。
那为何齐国的霸业,不能像晋、楚两国那么持久。仅历一世,甚至齐桓公在位的后期,齐国的霸业便衰落了呢?
第一,齐国经济富裕,士卒的战争意愿不强。齐魏马陵之战,孙膑以“减灶计”而诱庞涓,即是利用了“齐”号为“怯”,“彼三晋之兵素轻齐”的心理。齐人怯弱畏战,是闻名于诸侯的,而这背后的原因,齐国有“渔盐之利”,又经管仲的变革,而使齐国商业、手工业繁盛、百姓富足。而齐国(地)也一直是我国先秦两汉时期最为富裕的地区,而越是富裕的地区、其谋生的渠道多样,士卒的战争意愿就越低。
管仲在《管子·储蓄》篇中便说道: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战国时期,商鞅的变法,便与管仲的变革,正好相对。商鞅利用秦国的贫穷落后,将“斩敌首与功名富贵”相挂钩,“奖励耕战、利出一孔”,以激发秦人对战争的狂热之心。可以说管仲变革,使齐国变富,而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强。
第二,齐国“军制”的落后,也极大地制约了齐军的战斗力。荀子与临武君曾在赵孝成王前“论兵”,而说道: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偷 ,则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然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复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
即是说:齐国军队特别崇尚“匹夫之勇”,打打弱国、抓抓蟊贼还行,而遇强敌,则立即溃散。齐国的国君,在历史上也都非常崇尚“勇士”。齐庄公在位期间,曾设立了“勇爵”,禄比大夫,但必须力举千斤,射穿七札者,方与其选。先得殖绰、郭最,贾举、邴师、公孙傲、封具、铎甫、襄尹、偻堙等九人。后又得晋国栾氏的州绰、邢蒯,又选卢蒲癸王何等等。
齐国的闻名“勇士”是历史记载最多的,除此之外,还有孟姜女丈夫的原型杞梁,被晏子以“二桃杀三士”的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以及战国时期为秦国效力的孟贲(秦武王好多力之士,齐孟贲(也作孟说)之徒并归焉,孟贲生拔牛角”),蒙恬的先祖蒙骜也是听说秦武王好勇,才从齐国来到了秦国。齐国这种崇尚“匹夫之勇”的军制,是不足以大规模激发齐军战斗力的。
第三,齐桓公死后,诸公子争位而带来的长期内乱,也使齐国实力大减,而无力维持霸主地位。齐桓公患有严重的“寡人之疾”(好色),其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皆无子。又宠幸六位姬妾,礼数皆如同夫人,而此六位姬妾各生一子,分别为公子无亏、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雍。其余妾媵,虽多亦有子,但地位却不能与这六位相比。
而这六位公子中,除了公子雍出身微贱,安分守己。其余五位公子,各树党羽,互相猜忌。齐桓公病重时,诸公子相攻,其被筑起高墙,围在宫内,活活饿死。而齐桓公的尸体横卧了六十七日,尸虫都爬出了窗外。而此五位公子,也都先后当上了齐侯之位,可见诸公子争夺之激烈。齐国的这次诸公子争位,直接就让出了霸主之位。致使拥立公子昭(齐孝公)继位的宋襄公,都有“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感觉。
第四,晋国、楚国的强势崛起,也使齐国再难重拾霸主之位。虽然齐国被赋予东方的“征伐之权”,但毕竟是异姓诸侯。而晋国却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之后,最为正宗的宗室,其对华夏诸侯的号召力是齐国无法比拟的。
而楚国崛起於南方,强势北进,而楚国的实力其实已经在齐国之上。齐桓公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但面对强敌楚国时,还是不敢战。楚国的“罪行”在於向北扩张,威逼华夏诸侯,周之宗室、汉水诸姬几乎被楚国吞亡殆尽。齐国却不敢拿楚国吞并汉水诸姬姓国说事,偏拿一些无关痛痒的鸡毛蒜皮说事。其实就是避重就轻,想逼楚国服个软、认个错,好在小弟们面前找回一点做大哥的面子而已。
而楚国与齐国又没有直接利益冲突(风牛马不相及),也不愿意硬拼,无论是胜是负,都是百害而无一利,徒使自己的军力受损,不利於楚国在南方的霸业的维持与扩张。故而,楚国也乐於认个错,既不割地、又不赔款的,不就贡献点“包茅”吗?那玩意又值几个钱?
齐桓公也并没有遏制住楚国势力向中原的伸展,楚人与齐桓公会盟后不久,楚成王便亲自率军北上围攻齐国的盟国-许国,迫使许国国君肉袒谢罪。接着楚国又向东灭掉齐国的与国--江国、黄国,而对此,齐桓公也都无能为力。管仲去世之后,齐桓公变得极其昏聩,就更不能与楚国争锋了,而楚国却更显蓬勃,华夏诸侯迫於楚国的压力,而纷纷与楚国暗通款曲。数年之后,历经磨难的晋文公在秦国的帮助之下,回国继位为君,晋国的政治得以稳定。此后,便进入了晋楚争衡的时代,齐国是再难重拾霸主之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