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所支出的148亿美元当中,也包括奥林匹克体育场和水上运动中心的建设费用。 PHOTOGRAPH BY JASON HAWKES, GETTY IMAGES
索契(2014年)冬季奥运
北京(2008年)奥运
雅典(2004年)奥运
悉尼(2000年)奥运
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Cathy Newman 编译:向淑容):主办奥运尽管会自我感觉良好,却往往所费不菲。
索契冬奥于2014年6月22日画下句点。有一把奥运圣火就此熄灭,又有一大批的金牌颁发出去。下一站则会到南美洲:2016年奥运主办城市为里约热内卢。
除了谈论奥运会前大肆兴建的旅馆、「很像牙医诊间的酒吧」(此形容出自《纽约时报》记者之笔),和上传到推特网站的公厕照片之外,我们还是可以为2012年在伦敦举办的夏季奥运及其他更早之前举办的奥运做个事后检讨。
奥运迷也许还记得,伦敦准备与巴黎争夺2012年夏季奥运主办权时,主打的关键是这一点:伦敦不只颂扬运动,还会利用奥运会来辅助伦敦东区的更新;东区在历史上无论就何种标准——收入、失业情形、平均寿命、健康状况——来看,都是伦敦的贫穷区域,陷在社会与经济的最底层。
当时的英国外相杰克・史卓(Jack Straw)承诺,该届打出「永续资产奥运」(而且预算为148亿美元,和索契宣称的510亿美元相较,节省得多)的赛会将是「一股革新的力量」、一个整治伦敦东区弊病的机会。
奥运交付管理局(Olympic Delivery Authority,ODA)总设计师杰罗姆・佛罗斯特(Jerome Frost)说,「提案的重点在于我们会留下什么给后人;举办奥运应该以赛会结束后的展望为根据,而非赛会期间的情形。」
策画单位表示,奥运结束后,建筑物会以社区运动中心的姿态重生,选手村会成为私人住宅(其中半数只会售给低收入买主)。经济起飞将会带动各方面的成长。
有一点要注意:奥运会空有承诺却没能实践的情形并不罕见,更遑论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荒凉的废弃运动场宛如鲸鱼尸体般逐渐腐朽。 1976年蒙特娄奥运差点令这座城市破产,还留下一座丑得惊人的运动场——被一名加拿大记者形容成一个「建筑累赘」——屋顶还常因为积雪过多而坍塌(是的,蒙特娄真的会下雪)。与此同时,耗费4.23亿美元兴建的北京奥运主场馆「鸟巢」的油漆也在剥落;这座运动场现在是个普通的旅游景点,一年的维护费用达1100万美元。
各说各话
那么伦敦究竟做得如何?我们先来检视一下成绩单,再看看其他主办城市在奥运结束后的情形。
一份2013年7月由英国政府及伦敦市长公布的70页报告指出,奥运办得相当成功。 「别人说我们连一缸洗澡水都放不好,结果我们办出了全世界所见过最棒的奥运会和残奥会。」时任伦敦市长鲍里斯・强森(Boris Johnson)得意地表示。报告继续大肆强调「伦敦东区的都市活化加速进展」、居民参与运动的情形增加、经济突飞猛进,以及其他的利益。
2013年11月,英国上议院发表报告并警告,因为涉及重大工程的纷争,以及奥运后运动参与度提高的证据太少,奥运资产计画面临「摇摇欲坠」的危机。
到底要相信哪份报告?
「政府的报告是在歌功颂德,」东伦敦大学2012奥运中心的总监约翰・洛克(John Lock)说。这个机构负责安排大学对奥运相关事务的参与及研究。
洛克还是为伦敦打了颇高的分数。其中一个原因是奥运建物成功转移了用途:运动场用来举办2015年世界杯橄榄球赛,然后出租给西汉姆联足球队使用;水上运动中心在2015年夏天开放,让社区居民以负担得起的价格使用;媒体中心则扩建成11万平方公尺的办公大楼,并且租给了BT体育频道网及其电视摄影棚——那是全英国最大的摄影棚。
战争遗毒
关于伦敦奥运,最值得注意的一件事发生在赛事举行之前。在开发位于伦敦东区的主场馆所在地时,奥运交付管理局将一平方英里遭到有毒工业废弃物和二战时期伦敦大轰炸的残骸(偶尔也有炮弹)所污染的土地加以清理、埋设电线,创造了一片约80公顷的崭新公园用地。 「把这片土地从荒地和私人污水倾倒处,变成一个完全能够使用的空间,一共花了五年。如果让民间企业来做的话,可能要花上50年,」伦敦政经学院的东尼・崔佛斯(Tony Travers)表示。
洛克说,住屋供应是另一项议题。都市更新的补助款原本应该要涵盖到伦敦的房荒,尤其是低收入户的部分。 「当时动作已经太慢了,不过奥运本来就不能当作解决伦敦房市问题的办法,」他指出。
那么,关于就业机会的承诺呢?国会议员鲁夏娜拉・阿里(Rushanara Ali)的选区「贝斯纳尔格林与鲍」(Bethnal Green and Bow)是举办赛事的自治区之一,她说这些自治区在奥运期间的失业率事实上是上升的。尽管政府保证会有2万个奥运会的职缺开放给这些地方的居民,但实际的工作机会不到一半。她说短期内令人失望,但「长期方面还要再观察。」
自我感觉良好
奥运会被期望能「展开伦敦东区的新生,但那是个错误,」洛克说。 「伦敦东区的新生在30年前就开始了。为了让这份永续资产发挥作用,奥运公园必须成为城市结构中完整运作的一个部分。」
为了评估其他奥运场馆在赛事结束后的情况,本刊请到了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的研究员艾莉森・史都华(Allison Stewart)。史都华曾经共笔过一份在伦敦奥运前发表的研究,主题是奥运主办费用超支的现象。她解释说,奥运赛事对任何主办城市而言,本来就会造成财政风险。预算审查是必须的。该团队所研究的17座奥运主办城市,每个都有成本超支的状况。
「完全没有可以让成本不超支的动机,」史都华表示。 「大家都会说:我们知道会花更多钱,我们也同意这样做。」主办城市要跟国际奥会签约,声明该城市会自行负责超支的花费。 「那形同签空白支票。成本超支会很意外吗?并不会。」
史都华的团队并未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但其他研究者有做。 「研究都没有找到可以证明主办奥运的确能收到净利的决定性证据。」
以下是她对几座其他主办城市的见解。
索契(2014年)冬季奥运一般来说规模较小,但是索契冬奥的规模相当庞大。这是否会成为新的常态?我们不清楚索契到底砸了多少钱。在一次发布过510亿美元的数字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如果成本的确是510亿美元,索契可以从中得到多少永续资产?政府的构想是让它成为冬季度假胜地(索契已经是夏季度假胜地了),但是必须有许多游客来索契滑雪,这么做才有意义。我们大概永远都无法为索契冬奥进行量化的成本效益分析,因为他们尚未更新过成本数字。
北京(2008年)本届奥运的目标似乎是中国想在世界舞台上崛起。「我们在这里!」就是北京奥运要传达的讯息。那个目标达成了,但过程中是否以最恰当的方式投入资源,又是另一个问题了。在兴建场馆的过程中,他们清除了北京市中心一片范围不算小的土地,城市变得枯燥而毫无生气。成本超支:4%。不过这个数字不能尽信。
雅典(2004年)本届奥运普遍被认为办得并不成功。比赛场馆很晚才兴建,其中许多如今已闲置多年。有迹象显示,主办奥运可能也是造成目前希腊经济衰退的原因之一。成本超支:60%。
悉尼(2000年)通常被视为正面的范例。虽然有几处设施闲置,但悉尼郊区的奥运场地霍姆布什湾(Homebush Bay)则已活化。此外当地也曾致力投入设立处理奥运事务的知识库。成本超支:90%。
亚特兰大(1996年)比赛期间的爆炸案是过去几届奥运史上的一个污点。赛事本身十分商业化,有许多厂商赞助。本届奥运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影响,也没造成损害。成本超支:约147%。
巴赛隆纳(1992年)即使预算超支,依然被誉为成功奥运的典范。巴赛隆纳有强烈的都市发展目标。当地人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主办奥运是达成目标的一个途径。由于基础设施改善——包括地铁、机场及道路的翻新——曾经一度被视为陷入衰退的巴赛隆纳,以世界级城市之姿站上了舞台。成本超支:417%。
蒙特娄(1976年)当时的市长让・德拉波(Jean Drapeau)有句名言:办奥运成本不可能超支,就和男人不可能生小孩一样。说得倒是很好听,蒙特娄奥运的最终成本超出预算800%。体育场目前闲置无用;奥运公园摇身变成了观光景点,所以还算是活络。但是这一切值得吗?蒙特娄花了30年才偿清奥运留下的债务,而且被当成「可别这样办奥运」的案例。
所谓「永续资产」
史都华说,钱要是花在主办奥运上,就无法投入在其他城市发展可能需要的项目上。以2010年在印度德里举办的大英国协运动会(Commonwealth Games)为例,其超支的成本是预算的16倍。这笔钱是否能够更聪明地运用?
很遗憾地,这笔帐根本算不清。举例来说,如何用数字将奥运的「感觉良好因素」价值加以量化就是个问题——国会议员鲁夏娜拉・阿里形容这因素是一股「振奋英国精神的力量」。
最后,还有一个含混暧昧的字眼——「永续资产」,官员都爱用这个字眼,报刊和新闻报导也恣意用它来下标。
「创造『永续资产』就和让别人觉得你很『酷』一样,都不是想要就做得到的。」伦敦的设计评论家史蒂芬・贝利(Stephen Bayley)说。在永续资产一词成了跟奥运挂钩的附属品之时,他则认为这变成一种仿佛必须戴着防护手套、捏着钳子、保持距离小心处理的概念。
他在电子邮件中写道:「永续资产是由历史与众人的称誉所决定的,而不是政治人物与官僚贪婪的短期利欲。奥运公园成了脏乱的不毛之地,哀婉地恢复成原初状态⋯⋯只是多了造价昂贵、可悲的场馆残骸。」
奥运真会留下永续资产?时间自会论断。
(奇趣网 www.QiQu.net 收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