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电影《招魂》系列的原型罗琳·沃伦去世了,享年92岁,她的孙子Chris表示,奶奶是“在睡梦中平静安详的离世”。
罗琳·沃伦是美国超自然现象研究者,曾被称为“恶魔学者”,她与自己的丈夫埃德致力于研究灵异事件,声称拥有“超感视觉”,成为了灵异调查员。
看过《招魂》系列的观众应该印象深刻,电影一开始就表明了,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电影里的原型就是沃伦夫妇。此外,还有《鬼哭狼嚎》、《安娜贝尔》等恐怖电影,都是根据沃伦夫妇的研究改编创作的。
罗琳·沃伦去世,《招魂》系列导演温子仁也发文哀悼,“对于一个一生都在与来世打交道的人来说,她给我的印象是她从没有被死亡吓倒。也许在我们死之后真的会有一些未知的现象存在。我向她的家人致以哀悼和爱意,世界上不会再有第二个罗琳·沃伦”。
那些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现实是不是比剧中更可怕?一、电影剧本其实是奥逊·威尔斯写的,取材真实案例二、情场圣手凡尔杜先生,平生最爱“淘古井”三、历史上的凡尔杜先生,绰号“蓝胡子”《何以为家》
卓别林演过一个变态连环杀手,被奉为“上译”经典,然而这却是个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电影。
所谓“佳作泪看,蓄情诗编”,《凡尔杜先生》就是这样的一部佳作。
这大概是中国观众接触的最早的连环杀手题材电影、亦是接触最早的黑色电影。
老一代观众们对这部电影津津乐道,许多台词倒背如流,比如——“杀一个人是凶手,杀几百万是英雄”、“你必须学会无情,才能活在这无情的世界上”等等,尤其是凡尔杜先生在法庭上慷慨激昂的最后陈词,尤为令人难忘——“在这生命的火花即将熄灭的时候,我要说的是,我们重见的日子不远了,不远了……”
这段台词不仅被奉为“上译”邱老师的经典配音,也几乎成为了邱老师的专属悼词。
这部电影亦是当今许多影视创作人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宝库,比如我认为《潜伏》里谢若琳实际是取材于卓别林“一切都是生意”的凡尔杜先生。
近些年来,《凡尔杜先生》亦引起一些年轻观众的注意,豆瓣评分打出罕见的8.8高分!
这部电影取材于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编剧亦非我们以为的卓别林,而是另有其人。
一、电影剧本其实是奥逊·威尔斯写的,取材真实案例卓别林艺术成就世人瞩目,但私德却屡遭非议。与他合作过的伙伴们无不指责他是个势利小人,马龙·白兰度仅仅跟他合作过一次便割袍断义,发誓黄泉再见,并在自传中大骂卓别林冷酷无情,对自己亲生儿子拳脚相加打到小伙子满脸是血。当然,马龙·白兰度由于溺爱小孩导致自己欠了一屁股债晚景凄凉,并没有被他写进自传。
好莱坞最著名的段子还不是马龙·白兰度的怨念,而是《凡尔杜先生》即将开机时,投资方卓别林一脚踢开编剧奥逊·威尔斯,片子从头到脚没有属名不说,就连最后《凡尔杜先生》拿到第二十届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都是自己跑去领功,只字未提奥逊·威尔斯。
那个曾经扬言“给我一个花园、一个姑娘、一个警察,我就能拍一部电影!”卓别林走到了四十年代忽然意识到“故事”对电影的重要性,而讲故事对他来说“非我所长”,这是卓别林最为恐惧的。
而奥逊·威尔斯对此事的回应相当低调而得体,他说:“事实上,《凡尔杜先生》这部电影我参与得很少……”
奥逊·威尔斯真的茄子了么?孙子了么?他怕了么?才不是!奥逊·威尔斯相当蔫儿坏地将《凡尔杜先生》的创意和存在主义哲学神不知鬼不觉地揉进了两年之后他的下一部电影《第三个人》(1949年)。
一样的莫名的药物、莫名的毁灭、一样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等等等等。
那么,关于《凡尔杜先生》,奥逊·威尔斯到底取材于哪桩连环杀人案?
电影与现实有几分契合度?现实是不是比剧中更可怕?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凡尔杜先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二、情场圣手凡尔杜先生,平生最爱“淘古井”影片是以倒叙的方式,由一个死人的独白开始,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故事主人公是一名银行职员,三十年来恪尽职守,由于美国大萧条期间遭到裁员,迫于生计走上了不归之路。
墓碑的生卒日期给出了时代背景,大萧条时间为1929年-1933年,而故事开篇由死人暖场,这种艺术手法其后被许多电影争相效仿,比如三年之后的《日落大道》。
故事主人公凡尔杜先生生前社会形象良好,他总是衣冠楚楚,笑容可掬,在四邻眼中,他是一个勤奋善良有爱心的绅士。
每天清晨,凡尔杜总是去自家花园为妻子采摘玫瑰,就连花园小径路过的毛毛虫他都不忍心踩死,还要弯腰将它救起,放在安全地带的草坪中,再目送毛毛虫远去。
当然,人无完人,你不可能令所有人满意。邻居中也有一部分人对凡尔杜心存不满,比如他家草坪上的焚烧炉一天到晚吐着黑烟,导致大婶们无法晾衣服——
大婶们怨念多多的同时,也注意到这幢宅子的女主人茜尔玛已经好久未现身了,她去哪了呢?
某天清晨,正当凡尔杜先生坐在屋里为妻子深情弹奏一曲时,邮递员敲开了他家的房门。中规中矩的邮递员提醒凡尔杜——“挂号信必须由茜尔玛夫人亲自签收!”
凡尔杜略一沉吟,表示这不难“请稍等”,于是拿着信件转身跑上楼去,兴奋地高喊:“茜尔玛,有封挂号信,亲爱的,必须要你签名。你不用从浴缸里出来,只要把手擦干就可以了!喏,给你铅笔,对,可以了,亲爱的注意别感冒……”
凡尔杜先生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骗过了邮递员,双方绅士地互道“谢谢”、“早安”,之后挥手作别。
邮递员离去后,凡尔杜急不可耐地拆开信封,里面装着的是妻子茜尔玛销户之前取出的全部积蓄六万法郎。我们在同时期的《尼罗河上的惨案》里看到男主人公西蒙为了一千法郎杀掉女佣露易丝,而眼下我们的凡尔杜先生正在数着六万法郎!!!
事实上整部电影下来凡尔杜先生都在数钱,这大概是一名“恪尽职守三十年的银行小职员”唯一美德的彰显。
凡尔杜先生总在数钱,是因为他同时与十二位孀居的富婆交往,平生最爱淘古井——“他像一个水手,在每个港口都有妻子。”
他是天生的情场圣手、解语之花;他是天生的推销员,能卖出任何东西!
凭着温情脉脉和机智的头脑,他总能讨得富婆的欢心、赢得富婆的信任,他谄媚女人的技巧就连偷听他讲电话的花店姑娘都为之心动不已、目瞪口呆。
女人们都迷惑于凡尔杜的甜言蜜语,比如接下来这位肥婆经过凡尔杜一番pua后,坚信自己花费两万法郎买来的钻石“全是玻璃”、“全是垃圾”!
当然,最后这些“玻璃”全被装进了凡尔杜的衣兜。
“凡女郎”们有些已婚、有些未婚;有些在世、有些离世,还有一些即将离世。
当妻子们将万贯家财过户到凡尔杜名下时,她即将离世的时候也就不远了。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凡尔杜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药物,无色无味,将它掺进红酒杀人于无形,人明明是死了,法医给出的结论却是死于心梗。
成果初显时,凡尔杜决定出门转转,在街上捡个流浪汉回来做做实验。一个雨夜,他在街边“捡”到了一位无家可归的年轻姑娘拉塞妮。
凡尔杜将姑娘领回家中,“好心”地为她做了一顿可口的晚餐,并且奉上一杯“红酒”。
姑娘饿坏了,狼吞虎咽,对凡尔杜的红酒并没多大兴趣。交谈中,姑娘说起自己的身世,原来她是从监狱放出来的犯人,因为自己将租来的打字机卖掉,用得来的钱医治战争中残疾的丈夫,由于自己入狱,丈夫被活活饿死。
即使历经厄运,姑娘依然热爱生活——
拉塞妮——“然而,活着真好……”
凡尔杜——“有什么好?”
拉塞妮——“太多了,春天的早晨,夏天的夜晚,音乐、艺术、爱情,确实是有的。”
凡尔杜——“……”
这番话令凡尔杜心生恻隐,他决定网开一面,放拉塞妮一条生路,借口姑娘的酒杯里有沉淀物,偷偷将“红酒”倒掉。
不过良心早已被狗吃掉的凡尔杜生怕纯洁的姑娘令自己恢复人性,这对“生意”不利,于是他将姑娘客客气气请出了家门。
这不代表一瓶“红酒”被浪费,不出几日,一名侦探摸上家门,口口声声对凡尔杜扬言,自己已经跟踪了他一个月,并且坚信有十来位女人死在他的手上。这位志得意满的侦探说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端起凡尔杜敬他的红酒一饮而尽,最后当然是要心脏病发作的。
聪明机智的凡尔杜就这样数次逃过警察的追踪,直至某天在巴黎,被一位死者(茜尔玛)的妹妹认出。
原本凡尔杜是有机会逃走的,但当时他正在跟拉塞妮共进晚餐,为了不连累姑娘,最后他并没有与拉塞妮乘车逃走,而是让女孩儿先行一步。
留下他自己,面对未知的命运……
影片最后,凡尔杜在法庭上情绪激昂对这个荒谬的世界发出最后的控诉——
“我有话要说。尽管检察长忘了提我的很多优点,至少他承认我有头脑,谢谢,我是有头脑,而且很本分地用了三十五年。可以后,没人需要了,于是我开始自谋生涯了。至于说杀人魔王,不是受到提倡吗?这个世界不是以杀人为唯一目的正在制造毁灭性的武器吗?不是把那些轻信的女人和孩子炸得粉身碎骨吗?而且做的是那样的科学,哈!相比之下,我真是小巫见大巫了。然而,我并不想为此愤懑不平,因为我就要斩首示众了。尽管如此,在这生命的火花即将熄灭的时候,我要说的是,我们重见的日子不远了,不远了……”
三、历史上的凡尔杜先生,绰号“蓝胡子”欧洲人对真实的“凡尔杜先生”并不陌生,就像我们文化里的“座山雕”一样,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他的绰号叫“蓝胡子”。
而“蓝胡子”这个绰号源自《格林童话》一则故事——
传说蓝胡子和他的妻子住在法国乡村的一座城堡里。有一天,蓝胡子不得不出差,把妻子法蒂玛一个人留在城堡里。他给了她一套通往城堡每扇门的钥匙,但警告她不要使用最后一把,因为它通向地下室的一个秘密壁橱。
当然,法蒂玛在丈夫离开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钥匙打开秘密壁橱。当然,她也对自己的发现感到震惊。壁橱里是七位蓝胡子前妻的尸体。对法蒂玛来说不幸的是,蓝胡子一回来就注意到法蒂玛已经在他地下室的壁橱里,并威胁要把她的尸体放进一堆妻子里。
然而,在最后一刻,碰巧从外地来的法蒂玛的兄弟们及时赶到,救了她的命,杀死了他们凶残的姐夫。然后,他们从此都过着幸福的生活……
让我们来看一下,真实的凡尔杜先生本尊,历史上的“蓝胡子连环杀手”——
电影《凡尔杜先生》的主人公叫“亨利·凡尔杜”,现实中此人叫“亨利·德西雷·兰德鲁”。
生前他是一名家具商,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尽管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杀人焚尸。
亨利·兰德鲁1869年4月12日出生于法国巴黎,与片中表述的那样,确实是个白羊座,“拥有古老的美德”那种。亨利在参军时由于寂寞难耐导致一位姑娘未婚先孕,这位姑娘的父母为了遮羞将姑娘草草嫁给了他的堂兄。现任变前任、前任变堂嫂,这令亨利深受刺激!
亨利·兰德鲁的“发财”契机并不是由于大萧条,而是更早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彼时,亨利嗅出了一丝味道——这是多大的商机啊!
因为战争导致许多妇女独守空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若说亨利这个人聪明过现如今许多市场部经理,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先有需求,后有产品。而他自己便是一个美轮美奂的产品,样貌、身材、头脑、口才样样俱备,一句话,你值得拥有。
亨利先是很舍得出血,花费了大笔银子在报纸上刊登征婚广告,将自己描绘为一个浪漫多情、浪漫多金的鳏夫。很快,他的小广告得到了回应,前前后后有二百八十三名妇女打来了电话,当然,这其中只有孤独富有的寡妇令他感兴趣。
真实的亨利并不像电影里表现得那样勤快,他并不是四处流动,而是有固定的犯罪据点。有鉴于从前他曾因诈骗罪入狱得出的“经验”——没有受害者,便没有犯罪,所以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隐蔽的场所——巴黎西部甘拜斯郊区一所普通的房子里。
从1915年-1919年四年期间,亨利用同样的手法,将这些寡妇引诱到巴黎郊区这所房子里,哄骗她们签下一些文书,将她们的积蓄尽收囊中,最后再将她们杀死。
最先察觉的是附近的邻居,他们抱怨说,总能闻到一些难闻的气味。最后一名警察终于注意到亨利,因为他经常带女人前往甘拜斯,总是为自己购买双程车票,而女方则是单程车票。
案发不久后,亨利四处流窜,东躲西藏。1919年4月12日亨利五十岁生日这一天,他开始放松警惕四处游荡玩耍,正如电影表现的那样,当他走在巴黎街头被一位死者的妹妹认出,当场报警。
1921年秋天,亨利·兰德鲁在入狱两年后得到正式审判,当时的记者将他描述成一个风度翩翩迷人的绅士。在为期三周的审判中,亨利·兰德鲁否认了所有指控,并在法庭上屡次叫嚣:“给我看看尸体!” 他知道他的十一名受害者只剩下灰烬。
1921年11月 30日,亨利·兰德鲁被判处死刑,并于1922年2月25日早些时候被送上断头台。当他的代理律师建议他做最后的忏悔,亨利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才不,这是我自己的保险箱。”意思是指他要将心中的秘密带到地下。
与电影表述不同的是,警察并未拒绝媒体为亨利·兰德鲁拍照,他的临刑照片存世很多,而且亨利的头颅现仍保存于巴黎博物馆,有兴趣的同学可前往法国参观。
整整一百年过去,由“杀人狂蓝胡子亨利”衍生的歌曲、书籍、影视作品数量亦颇为壮观,至今绵延不绝……
(全文完)
那些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现实是不是比剧中更可怕?一、电影剧本其实是奥逊·威尔斯写的,取材真实案例二、情场圣手凡尔杜先生,平生最爱“淘古井”三、历史上的凡尔杜先生,绰号“蓝胡子”《何以为家》
卓别林演过一个变态连环杀手,被奉为“上译”经典,然而这却是个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电影。
所谓“佳作泪看,蓄情诗编”,《凡尔杜先生》就是这样的一部佳作。
这大概是中国观众接触的最早的连环杀手题材电影、亦是接触最早的黑色电影。
老一代观众们对这部电影津津乐道,许多台词倒背如流,比如——“杀一个人是凶手,杀几百万是英雄”、“你必须学会无情,才能活在这无情的世界上”等等,尤其是凡尔杜先生在法庭上慷慨激昂的最后陈词,尤为令人难忘——“在这生命的火花即将熄灭的时候,我要说的是,我们重见的日子不远了,不远了……”
这段台词不仅被奉为“上译”邱老师的经典配音,也几乎成为了邱老师的专属悼词。
这部电影亦是当今许多影视创作人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宝库,比如我认为《潜伏》里谢若琳实际是取材于卓别林“一切都是生意”的凡尔杜先生。
近些年来,《凡尔杜先生》亦引起一些年轻观众的注意,豆瓣评分打出罕见的8.8高分!
这部电影取材于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编剧亦非我们以为的卓别林,而是另有其人。
一、电影剧本其实是奥逊·威尔斯写的,取材真实案例卓别林艺术成就世人瞩目,但私德却屡遭非议。与他合作过的伙伴们无不指责他是个势利小人,马龙·白兰度仅仅跟他合作过一次便割袍断义,发誓黄泉再见,并在自传中大骂卓别林冷酷无情,对自己亲生儿子拳脚相加打到小伙子满脸是血。当然,马龙·白兰度由于溺爱小孩导致自己欠了一屁股债晚景凄凉,并没有被他写进自传。
好莱坞最著名的段子还不是马龙·白兰度的怨念,而是《凡尔杜先生》即将开机时,投资方卓别林一脚踢开编剧奥逊·威尔斯,片子从头到脚没有属名不说,就连最后《凡尔杜先生》拿到第二十届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都是自己跑去领功,只字未提奥逊·威尔斯。
那个曾经扬言“给我一个花园、一个姑娘、一个警察,我就能拍一部电影!”卓别林走到了四十年代忽然意识到“故事”对电影的重要性,而讲故事对他来说“非我所长”,这是卓别林最为恐惧的。
而奥逊·威尔斯对此事的回应相当低调而得体,他说:“事实上,《凡尔杜先生》这部电影我参与得很少……”
奥逊·威尔斯真的茄子了么?孙子了么?他怕了么?才不是!奥逊·威尔斯相当蔫儿坏地将《凡尔杜先生》的创意和存在主义哲学神不知鬼不觉地揉进了两年之后他的下一部电影《第三个人》(1949年)。
一样的莫名的药物、莫名的毁灭、一样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等等等等。
那么,关于《凡尔杜先生》,奥逊·威尔斯到底取材于哪桩连环杀人案?
电影与现实有几分契合度?现实是不是比剧中更可怕?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凡尔杜先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二、情场圣手凡尔杜先生,平生最爱“淘古井”影片是以倒叙的方式,由一个死人的独白开始,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故事主人公是一名银行职员,三十年来恪尽职守,由于美国大萧条期间遭到裁员,迫于生计走上了不归之路。
墓碑的生卒日期给出了时代背景,大萧条时间为1929年-1933年,而故事开篇由死人暖场,这种艺术手法其后被许多电影争相效仿,比如三年之后的《日落大道》。
故事主人公凡尔杜先生生前社会形象良好,他总是衣冠楚楚,笑容可掬,在四邻眼中,他是一个勤奋善良有爱心的绅士。
每天清晨,凡尔杜总是去自家花园为妻子采摘玫瑰,就连花园小径路过的毛毛虫他都不忍心踩死,还要弯腰将它救起,放在安全地带的草坪中,再目送毛毛虫远去。
当然,人无完人,你不可能令所有人满意。邻居中也有一部分人对凡尔杜心存不满,比如他家草坪上的焚烧炉一天到晚吐着黑烟,导致大婶们无法晾衣服——
大婶们怨念多多的同时,也注意到这幢宅子的女主人茜尔玛已经好久未现身了,她去哪了呢?
某天清晨,正当凡尔杜先生坐在屋里为妻子深情弹奏一曲时,邮递员敲开了他家的房门。中规中矩的邮递员提醒凡尔杜——“挂号信必须由茜尔玛夫人亲自签收!”
凡尔杜略一沉吟,表示这不难“请稍等”,于是拿着信件转身跑上楼去,兴奋地高喊:“茜尔玛,有封挂号信,亲爱的,必须要你签名。你不用从浴缸里出来,只要把手擦干就可以了!喏,给你铅笔,对,可以了,亲爱的注意别感冒……”
凡尔杜先生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骗过了邮递员,双方绅士地互道“谢谢”、“早安”,之后挥手作别。
邮递员离去后,凡尔杜急不可耐地拆开信封,里面装着的是妻子茜尔玛销户之前取出的全部积蓄六万法郎。我们在同时期的《尼罗河上的惨案》里看到男主人公西蒙为了一千法郎杀掉女佣露易丝,而眼下我们的凡尔杜先生正在数着六万法郎!!!
事实上整部电影下来凡尔杜先生都在数钱,这大概是一名“恪尽职守三十年的银行小职员”唯一美德的彰显。
凡尔杜先生总在数钱,是因为他同时与十二位孀居的富婆交往,平生最爱淘古井——“他像一个水手,在每个港口都有妻子。”
他是天生的情场圣手、解语之花;他是天生的推销员,能卖出任何东西!
凭着温情脉脉和机智的头脑,他总能讨得富婆的欢心、赢得富婆的信任,他谄媚女人的技巧就连偷听他讲电话的花店姑娘都为之心动不已、目瞪口呆。
女人们都迷惑于凡尔杜的甜言蜜语,比如接下来这位肥婆经过凡尔杜一番pua后,坚信自己花费两万法郎买来的钻石“全是玻璃”、“全是垃圾”!
当然,最后这些“玻璃”全被装进了凡尔杜的衣兜。
“凡女郎”们有些已婚、有些未婚;有些在世、有些离世,还有一些即将离世。
当妻子们将万贯家财过户到凡尔杜名下时,她即将离世的时候也就不远了。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凡尔杜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药物,无色无味,将它掺进红酒杀人于无形,人明明是死了,法医给出的结论却是死于心梗。
成果初显时,凡尔杜决定出门转转,在街上捡个流浪汉回来做做实验。一个雨夜,他在街边“捡”到了一位无家可归的年轻姑娘拉塞妮。
凡尔杜将姑娘领回家中,“好心”地为她做了一顿可口的晚餐,并且奉上一杯“红酒”。
姑娘饿坏了,狼吞虎咽,对凡尔杜的红酒并没多大兴趣。交谈中,姑娘说起自己的身世,原来她是从监狱放出来的犯人,因为自己将租来的打字机卖掉,用得来的钱医治战争中残疾的丈夫,由于自己入狱,丈夫被活活饿死。
即使历经厄运,姑娘依然热爱生活——
拉塞妮——“然而,活着真好……”
凡尔杜——“有什么好?”
拉塞妮——“太多了,春天的早晨,夏天的夜晚,音乐、艺术、爱情,确实是有的。”
凡尔杜——“……”
这番话令凡尔杜心生恻隐,他决定网开一面,放拉塞妮一条生路,借口姑娘的酒杯里有沉淀物,偷偷将“红酒”倒掉。
不过良心早已被狗吃掉的凡尔杜生怕纯洁的姑娘令自己恢复人性,这对“生意”不利,于是他将姑娘客客气气请出了家门。
这不代表一瓶“红酒”被浪费,不出几日,一名侦探摸上家门,口口声声对凡尔杜扬言,自己已经跟踪了他一个月,并且坚信有十来位女人死在他的手上。这位志得意满的侦探说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端起凡尔杜敬他的红酒一饮而尽,最后当然是要心脏病发作的。
聪明机智的凡尔杜就这样数次逃过警察的追踪,直至某天在巴黎,被一位死者(茜尔玛)的妹妹认出。
原本凡尔杜是有机会逃走的,但当时他正在跟拉塞妮共进晚餐,为了不连累姑娘,最后他并没有与拉塞妮乘车逃走,而是让女孩儿先行一步。
留下他自己,面对未知的命运……
影片最后,凡尔杜在法庭上情绪激昂对这个荒谬的世界发出最后的控诉——
“我有话要说。尽管检察长忘了提我的很多优点,至少他承认我有头脑,谢谢,我是有头脑,而且很本分地用了三十五年。可以后,没人需要了,于是我开始自谋生涯了。至于说杀人魔王,不是受到提倡吗?这个世界不是以杀人为唯一目的正在制造毁灭性的武器吗?不是把那些轻信的女人和孩子炸得粉身碎骨吗?而且做的是那样的科学,哈!相比之下,我真是小巫见大巫了。然而,我并不想为此愤懑不平,因为我就要斩首示众了。尽管如此,在这生命的火花即将熄灭的时候,我要说的是,我们重见的日子不远了,不远了……”
三、历史上的凡尔杜先生,绰号“蓝胡子”欧洲人对真实的“凡尔杜先生”并不陌生,就像我们文化里的“座山雕”一样,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他的绰号叫“蓝胡子”。
而“蓝胡子”这个绰号源自《格林童话》一则故事——
传说蓝胡子和他的妻子住在法国乡村的一座城堡里。有一天,蓝胡子不得不出差,把妻子法蒂玛一个人留在城堡里。他给了她一套通往城堡每扇门的钥匙,但警告她不要使用最后一把,因为它通向地下室的一个秘密壁橱。
当然,法蒂玛在丈夫离开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钥匙打开秘密壁橱。当然,她也对自己的发现感到震惊。壁橱里是七位蓝胡子前妻的尸体。对法蒂玛来说不幸的是,蓝胡子一回来就注意到法蒂玛已经在他地下室的壁橱里,并威胁要把她的尸体放进一堆妻子里。
然而,在最后一刻,碰巧从外地来的法蒂玛的兄弟们及时赶到,救了她的命,杀死了他们凶残的姐夫。然后,他们从此都过着幸福的生活……
让我们来看一下,真实的凡尔杜先生本尊,历史上的“蓝胡子连环杀手”——
电影《凡尔杜先生》的主人公叫“亨利·凡尔杜”,现实中此人叫“亨利·德西雷·兰德鲁”。
生前他是一名家具商,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尽管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杀人焚尸。
亨利·兰德鲁1869年4月12日出生于法国巴黎,与片中表述的那样,确实是个白羊座,“拥有古老的美德”那种。亨利在参军时由于寂寞难耐导致一位姑娘未婚先孕,这位姑娘的父母为了遮羞将姑娘草草嫁给了他的堂兄。现任变前任、前任变堂嫂,这令亨利深受刺激!
亨利·兰德鲁的“发财”契机并不是由于大萧条,而是更早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彼时,亨利嗅出了一丝味道——这是多大的商机啊!
因为战争导致许多妇女独守空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若说亨利这个人聪明过现如今许多市场部经理,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先有需求,后有产品。而他自己便是一个美轮美奂的产品,样貌、身材、头脑、口才样样俱备,一句话,你值得拥有。
亨利先是很舍得出血,花费了大笔银子在报纸上刊登征婚广告,将自己描绘为一个浪漫多情、浪漫多金的鳏夫。很快,他的小广告得到了回应,前前后后有二百八十三名妇女打来了电话,当然,这其中只有孤独富有的寡妇令他感兴趣。
真实的亨利并不像电影里表现得那样勤快,他并不是四处流动,而是有固定的犯罪据点。有鉴于从前他曾因诈骗罪入狱得出的“经验”——没有受害者,便没有犯罪,所以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隐蔽的场所——巴黎西部甘拜斯郊区一所普通的房子里。
从1915年-1919年四年期间,亨利用同样的手法,将这些寡妇引诱到巴黎郊区这所房子里,哄骗她们签下一些文书,将她们的积蓄尽收囊中,最后再将她们杀死。
最先察觉的是附近的邻居,他们抱怨说,总能闻到一些难闻的气味。最后一名警察终于注意到亨利,因为他经常带女人前往甘拜斯,总是为自己购买双程车票,而女方则是单程车票。
案发不久后,亨利四处流窜,东躲西藏。1919年4月12日亨利五十岁生日这一天,他开始放松警惕四处游荡玩耍,正如电影表现的那样,当他走在巴黎街头被一位死者的妹妹认出,当场报警。
1921年秋天,亨利·兰德鲁在入狱两年后得到正式审判,当时的记者将他描述成一个风度翩翩迷人的绅士。在为期三周的审判中,亨利·兰德鲁否认了所有指控,并在法庭上屡次叫嚣:“给我看看尸体!” 他知道他的十一名受害者只剩下灰烬。
1921年11月 30日,亨利·兰德鲁被判处死刑,并于1922年2月25日早些时候被送上断头台。当他的代理律师建议他做最后的忏悔,亨利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才不,这是我自己的保险箱。”意思是指他要将心中的秘密带到地下。
与电影表述不同的是,警察并未拒绝媒体为亨利·兰德鲁拍照,他的临刑照片存世很多,而且亨利的头颅现仍保存于巴黎博物馆,有兴趣的同学可前往法国参观。
整整一百年过去,由“杀人狂蓝胡子亨利”衍生的歌曲、书籍、影视作品数量亦颇为壮观,至今绵延不绝……
(全文完)
那些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现实是不是比剧中更可怕?一、电影剧本其实是奥逊·威尔斯写的,取材真实案例二、情场圣手凡尔杜先生,平生最爱“淘古井”三、历史上的凡尔杜先生,绰号“蓝胡子”《何以为家》
卓别林演过一个变态连环杀手,被奉为“上译”经典,然而这却是个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电影。
所谓“佳作泪看,蓄情诗编”,《凡尔杜先生》就是这样的一部佳作。
这大概是中国观众接触的最早的连环杀手题材电影、亦是接触最早的黑色电影。
老一代观众们对这部电影津津乐道,许多台词倒背如流,比如——“杀一个人是凶手,杀几百万是英雄”、“你必须学会无情,才能活在这无情的世界上”等等,尤其是凡尔杜先生在法庭上慷慨激昂的最后陈词,尤为令人难忘——“在这生命的火花即将熄灭的时候,我要说的是,我们重见的日子不远了,不远了……”
这段台词不仅被奉为“上译”邱老师的经典配音,也几乎成为了邱老师的专属悼词。
这部电影亦是当今许多影视创作人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宝库,比如我认为《潜伏》里谢若琳实际是取材于卓别林“一切都是生意”的凡尔杜先生。
近些年来,《凡尔杜先生》亦引起一些年轻观众的注意,豆瓣评分打出罕见的8.8高分!
这部电影取材于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编剧亦非我们以为的卓别林,而是另有其人。
一、电影剧本其实是奥逊·威尔斯写的,取材真实案例卓别林艺术成就世人瞩目,但私德却屡遭非议。与他合作过的伙伴们无不指责他是个势利小人,马龙·白兰度仅仅跟他合作过一次便割袍断义,发誓黄泉再见,并在自传中大骂卓别林冷酷无情,对自己亲生儿子拳脚相加打到小伙子满脸是血。当然,马龙·白兰度由于溺爱小孩导致自己欠了一屁股债晚景凄凉,并没有被他写进自传。
好莱坞最著名的段子还不是马龙·白兰度的怨念,而是《凡尔杜先生》即将开机时,投资方卓别林一脚踢开编剧奥逊·威尔斯,片子从头到脚没有属名不说,就连最后《凡尔杜先生》拿到第二十届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都是自己跑去领功,只字未提奥逊·威尔斯。
那个曾经扬言“给我一个花园、一个姑娘、一个警察,我就能拍一部电影!”卓别林走到了四十年代忽然意识到“故事”对电影的重要性,而讲故事对他来说“非我所长”,这是卓别林最为恐惧的。
而奥逊·威尔斯对此事的回应相当低调而得体,他说:“事实上,《凡尔杜先生》这部电影我参与得很少……”
奥逊·威尔斯真的茄子了么?孙子了么?他怕了么?才不是!奥逊·威尔斯相当蔫儿坏地将《凡尔杜先生》的创意和存在主义哲学神不知鬼不觉地揉进了两年之后他的下一部电影《第三个人》(1949年)。
一样的莫名的药物、莫名的毁灭、一样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等等等等。
那么,关于《凡尔杜先生》,奥逊·威尔斯到底取材于哪桩连环杀人案?
电影与现实有几分契合度?现实是不是比剧中更可怕?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凡尔杜先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二、情场圣手凡尔杜先生,平生最爱“淘古井”影片是以倒叙的方式,由一个死人的独白开始,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故事主人公是一名银行职员,三十年来恪尽职守,由于美国大萧条期间遭到裁员,迫于生计走上了不归之路。
墓碑的生卒日期给出了时代背景,大萧条时间为1929年-1933年,而故事开篇由死人暖场,这种艺术手法其后被许多电影争相效仿,比如三年之后的《日落大道》。
故事主人公凡尔杜先生生前社会形象良好,他总是衣冠楚楚,笑容可掬,在四邻眼中,他是一个勤奋善良有爱心的绅士。
每天清晨,凡尔杜总是去自家花园为妻子采摘玫瑰,就连花园小径路过的毛毛虫他都不忍心踩死,还要弯腰将它救起,放在安全地带的草坪中,再目送毛毛虫远去。
当然,人无完人,你不可能令所有人满意。邻居中也有一部分人对凡尔杜心存不满,比如他家草坪上的焚烧炉一天到晚吐着黑烟,导致大婶们无法晾衣服——
大婶们怨念多多的同时,也注意到这幢宅子的女主人茜尔玛已经好久未现身了,她去哪了呢?
某天清晨,正当凡尔杜先生坐在屋里为妻子深情弹奏一曲时,邮递员敲开了他家的房门。中规中矩的邮递员提醒凡尔杜——“挂号信必须由茜尔玛夫人亲自签收!”
凡尔杜略一沉吟,表示这不难“请稍等”,于是拿着信件转身跑上楼去,兴奋地高喊:“茜尔玛,有封挂号信,亲爱的,必须要你签名。你不用从浴缸里出来,只要把手擦干就可以了!喏,给你铅笔,对,可以了,亲爱的注意别感冒……”
凡尔杜先生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骗过了邮递员,双方绅士地互道“谢谢”、“早安”,之后挥手作别。
邮递员离去后,凡尔杜急不可耐地拆开信封,里面装着的是妻子茜尔玛销户之前取出的全部积蓄六万法郎。我们在同时期的《尼罗河上的惨案》里看到男主人公西蒙为了一千法郎杀掉女佣露易丝,而眼下我们的凡尔杜先生正在数着六万法郎!!!
事实上整部电影下来凡尔杜先生都在数钱,这大概是一名“恪尽职守三十年的银行小职员”唯一美德的彰显。
凡尔杜先生总在数钱,是因为他同时与十二位孀居的富婆交往,平生最爱淘古井——“他像一个水手,在每个港口都有妻子。”
他是天生的情场圣手、解语之花;他是天生的推销员,能卖出任何东西!
凭着温情脉脉和机智的头脑,他总能讨得富婆的欢心、赢得富婆的信任,他谄媚女人的技巧就连偷听他讲电话的花店姑娘都为之心动不已、目瞪口呆。
女人们都迷惑于凡尔杜的甜言蜜语,比如接下来这位肥婆经过凡尔杜一番pua后,坚信自己花费两万法郎买来的钻石“全是玻璃”、“全是垃圾”!
当然,最后这些“玻璃”全被装进了凡尔杜的衣兜。
“凡女郎”们有些已婚、有些未婚;有些在世、有些离世,还有一些即将离世。
当妻子们将万贯家财过户到凡尔杜名下时,她即将离世的时候也就不远了。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凡尔杜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药物,无色无味,将它掺进红酒杀人于无形,人明明是死了,法医给出的结论却是死于心梗。
成果初显时,凡尔杜决定出门转转,在街上捡个流浪汉回来做做实验。一个雨夜,他在街边“捡”到了一位无家可归的年轻姑娘拉塞妮。
凡尔杜将姑娘领回家中,“好心”地为她做了一顿可口的晚餐,并且奉上一杯“红酒”。
姑娘饿坏了,狼吞虎咽,对凡尔杜的红酒并没多大兴趣。交谈中,姑娘说起自己的身世,原来她是从监狱放出来的犯人,因为自己将租来的打字机卖掉,用得来的钱医治战争中残疾的丈夫,由于自己入狱,丈夫被活活饿死。
即使历经厄运,姑娘依然热爱生活——
拉塞妮——“然而,活着真好……”
凡尔杜——“有什么好?”
拉塞妮——“太多了,春天的早晨,夏天的夜晚,音乐、艺术、爱情,确实是有的。”
凡尔杜——“……”
这番话令凡尔杜心生恻隐,他决定网开一面,放拉塞妮一条生路,借口姑娘的酒杯里有沉淀物,偷偷将“红酒”倒掉。
不过良心早已被狗吃掉的凡尔杜生怕纯洁的姑娘令自己恢复人性,这对“生意”不利,于是他将姑娘客客气气请出了家门。
这不代表一瓶“红酒”被浪费,不出几日,一名侦探摸上家门,口口声声对凡尔杜扬言,自己已经跟踪了他一个月,并且坚信有十来位女人死在他的手上。这位志得意满的侦探说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端起凡尔杜敬他的红酒一饮而尽,最后当然是要心脏病发作的。
聪明机智的凡尔杜就这样数次逃过警察的追踪,直至某天在巴黎,被一位死者(茜尔玛)的妹妹认出。
原本凡尔杜是有机会逃走的,但当时他正在跟拉塞妮共进晚餐,为了不连累姑娘,最后他并没有与拉塞妮乘车逃走,而是让女孩儿先行一步。
留下他自己,面对未知的命运……
影片最后,凡尔杜在法庭上情绪激昂对这个荒谬的世界发出最后的控诉——
“我有话要说。尽管检察长忘了提我的很多优点,至少他承认我有头脑,谢谢,我是有头脑,而且很本分地用了三十五年。可以后,没人需要了,于是我开始自谋生涯了。至于说杀人魔王,不是受到提倡吗?这个世界不是以杀人为唯一目的正在制造毁灭性的武器吗?不是把那些轻信的女人和孩子炸得粉身碎骨吗?而且做的是那样的科学,哈!相比之下,我真是小巫见大巫了。然而,我并不想为此愤懑不平,因为我就要斩首示众了。尽管如此,在这生命的火花即将熄灭的时候,我要说的是,我们重见的日子不远了,不远了……”
三、历史上的凡尔杜先生,绰号“蓝胡子”欧洲人对真实的“凡尔杜先生”并不陌生,就像我们文化里的“座山雕”一样,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他的绰号叫“蓝胡子”。
而“蓝胡子”这个绰号源自《格林童话》一则故事——
传说蓝胡子和他的妻子住在法国乡村的一座城堡里。有一天,蓝胡子不得不出差,把妻子法蒂玛一个人留在城堡里。他给了她一套通往城堡每扇门的钥匙,但警告她不要使用最后一把,因为它通向地下室的一个秘密壁橱。
当然,法蒂玛在丈夫离开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钥匙打开秘密壁橱。当然,她也对自己的发现感到震惊。壁橱里是七位蓝胡子前妻的尸体。对法蒂玛来说不幸的是,蓝胡子一回来就注意到法蒂玛已经在他地下室的壁橱里,并威胁要把她的尸体放进一堆妻子里。
然而,在最后一刻,碰巧从外地来的法蒂玛的兄弟们及时赶到,救了她的命,杀死了他们凶残的姐夫。然后,他们从此都过着幸福的生活……
让我们来看一下,真实的凡尔杜先生本尊,历史上的“蓝胡子连环杀手”——
电影《凡尔杜先生》的主人公叫“亨利·凡尔杜”,现实中此人叫“亨利·德西雷·兰德鲁”。
生前他是一名家具商,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尽管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杀人焚尸。
亨利·兰德鲁1869年4月12日出生于法国巴黎,与片中表述的那样,确实是个白羊座,“拥有古老的美德”那种。亨利在参军时由于寂寞难耐导致一位姑娘未婚先孕,这位姑娘的父母为了遮羞将姑娘草草嫁给了他的堂兄。现任变前任、前任变堂嫂,这令亨利深受刺激!
亨利·兰德鲁的“发财”契机并不是由于大萧条,而是更早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彼时,亨利嗅出了一丝味道——这是多大的商机啊!
因为战争导致许多妇女独守空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若说亨利这个人聪明过现如今许多市场部经理,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先有需求,后有产品。而他自己便是一个美轮美奂的产品,样貌、身材、头脑、口才样样俱备,一句话,你值得拥有。
亨利先是很舍得出血,花费了大笔银子在报纸上刊登征婚广告,将自己描绘为一个浪漫多情、浪漫多金的鳏夫。很快,他的小广告得到了回应,前前后后有二百八十三名妇女打来了电话,当然,这其中只有孤独富有的寡妇令他感兴趣。
真实的亨利并不像电影里表现得那样勤快,他并不是四处流动,而是有固定的犯罪据点。有鉴于从前他曾因诈骗罪入狱得出的“经验”——没有受害者,便没有犯罪,所以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隐蔽的场所——巴黎西部甘拜斯郊区一所普通的房子里。
从1915年-1919年四年期间,亨利用同样的手法,将这些寡妇引诱到巴黎郊区这所房子里,哄骗她们签下一些文书,将她们的积蓄尽收囊中,最后再将她们杀死。
最先察觉的是附近的邻居,他们抱怨说,总能闻到一些难闻的气味。最后一名警察终于注意到亨利,因为他经常带女人前往甘拜斯,总是为自己购买双程车票,而女方则是单程车票。
案发不久后,亨利四处流窜,东躲西藏。1919年4月12日亨利五十岁生日这一天,他开始放松警惕四处游荡玩耍,正如电影表现的那样,当他走在巴黎街头被一位死者的妹妹认出,当场报警。
1921年秋天,亨利·兰德鲁在入狱两年后得到正式审判,当时的记者将他描述成一个风度翩翩迷人的绅士。在为期三周的审判中,亨利·兰德鲁否认了所有指控,并在法庭上屡次叫嚣:“给我看看尸体!” 他知道他的十一名受害者只剩下灰烬。
1921年11月 30日,亨利·兰德鲁被判处死刑,并于1922年2月25日早些时候被送上断头台。当他的代理律师建议他做最后的忏悔,亨利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才不,这是我自己的保险箱。”意思是指他要将心中的秘密带到地下。
与电影表述不同的是,警察并未拒绝媒体为亨利·兰德鲁拍照,他的临刑照片存世很多,而且亨利的头颅现仍保存于巴黎博物馆,有兴趣的同学可前往法国参观。
整整一百年过去,由“杀人狂蓝胡子亨利”衍生的歌曲、书籍、影视作品数量亦颇为壮观,至今绵延不绝……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