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黄山回来以后,总想着自己爬山已经耗费了那么多体力,可以偷偷懒,不用运动了。
上周直播完,知道《长相思》更新,忍不住熬夜追剧。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颈椎痛得要命,头也晕。
坚持工作了半天,下午实在坚持不了了,跑到医院做针灸。做完以后是下午四点多。这个点儿,好像什么也干不了。
干脆跑到电影院去看了《封神》。
第二天又带二宝去看了《长安三万里》。
这两部电影是我一直想看的,就是一直没抽出时间。没想到最后是因为颈椎痛,不得不放下工作去看。
果然,人生的很多清单,得尽快去做。你不做,老天爷就会想办法逼着你做。
《封神》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慑,真的太适合大屏幕观看了。
那些战争和打斗场面,拍得极好,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那个时代的人有多么尚武。
它在选角上也比较大胆,虽然几个主演都叫得出名字,但都不是票房担当,特别是费翔,印象里,他好像除了歌唱得好,真没演过啥戏。
但是191的身高,胸肌健硕,被笑称胸比妲己大。他只要往那里一站,帝王的压迫感就出来了。
2
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两种设定,比较颠覆,但又合情合理。
一种是纣王对人性的拿捏。
为了让诸侯不敢谋逆,每个诸侯都得送一个质子到朝歌,这些质子把纣王认作父亲。
有诸侯谋反,纣王让质子劝父亲投降,父亲不听。按照规定,质子必死。
质子自杀前,纣王跟他说:你的父亲抛弃了我,你不再是他的儿子,你是我的儿子。
等质子死了,他又极具煽动性地问众人:是谁杀死了你们的兄弟?
自然是那个谋反的人。
于是,军队战斗力空前,要为兄弟报仇。
纣王真的太善于拿捏人心了,本来是商朝不拿人命当回事儿,结果被他一引导,最后是谋反的诸候无情无义,居然不顾自己儿子的死活。
其他诸侯想谋反时,纣王提前得知消息,把人请到宴会上,然后给了他们最致命的一击:让质子亲手杀自己的父亲,谁杀了父亲,谁就承袭父亲的爵位。
他有一段演讲,极有迷惑性。
他说:你们的父亲,把你们送到朝歌来当质子,却把另外的儿子留在身边,悉心栽培,最后再把爵位传给他。你只是被父亲抛弃的人。
再父子情深,听到这些话,心里也会有不甘,也会觉得父亲偏心,质疑父亲不够爱自己。
纣王真的非常善于激发人性的恶。
我觉得这个设定更符合实情,一个草包是不可能做那么久皇帝的,他一定有过人之处。
再说,如果周武王的对手像传说中那么弱鸡,还斗个什么劲啊,还需要那么多神仙帮忙?
3
另一处比较颠覆的设定,是纣王和妲己的关系。
提到这两个人,大家首先会想到,妲己是狐狸精,所以纣王被妲己迷惑,干了很多荒唐的事。
电影里面,纣王的儿子一直不相信父亲真的坏,以为他只是被狐狸精迷惑,总想着,只要父王知道妲己是狐狸精,就会赶走她,父王也会变好。
可真相揭开的那一刻,大家才发现,不是狐狸精迷惑了纣王,而是妲己知道纣王想要什么,并能真正帮到他。
他想做王,本来是极难的事情,但妲己帮他办到了,并且办得神不知鬼不觉。在众人眼里,他只是死了父亲和兄长,不得不当王。
在旧版《封神榜》里,是妲己杀死了比干,杀死了皇后,杀死了一众忠臣良将。
因此大家都骂妲己恶毒,觉得纣王被蒙蔽。
换个角度,或许,纣王不是被迷惑,而是他本来就想杀这些人。只是,他出手会被骂,可能位置都保不住。
妲己出手就不一样了,人们只会骂这个女人狐狸精,劝纣王远离狐狸精,而不会觉得纣王不合格。
就像唐明皇与杨贵妃,世人都认为是杨贵妃迷惑了唐明皇,所以一切罪责都推到杨家身上。
而唐明皇呢,关键时刻杀了杨贵妃,平息众怒,他依然是那个众人称赞的王。
一个君王,跟个白痴一样被迷惑,被漂亮女人牵着鼻子走,怎么可能嘛!一定是这个女人,能够满足他的某些需求。
纣王想要的,妲己能给他。所以,管她是狐狸精还是人,都可以愉快地做交易。
这个世界的迷惑与被迷惑,爱与被爱,都很难纯粹。纣王能文能武,见了那么多人性的丑恶,而且儿子都能打仗了,怎么可能被一个一无所有的女人拿捏?他只是被自己的欲望拿捏,恰好妲己能满足他的欲望而已。
但是,再会拿捏人性,如果总是激发人性的恶,最终这些恶一定会反噬到自己身上。
商朝的分崩离析,就是从纣王激发人性的恶开始的。
一个人有欲望也没有错,但为了心中的欲望,做众叛亲离的事,和魔鬼做交易,最后,也一定会被反噬。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