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是以汗液外泄失常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内经》:“五脏为液,心为汗。”鉴别诊断:
自汗 不因外界因素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大多为阳虚气虚。
盗汗 寐中汗出,醒来即止者称为盗汗,大多为阴虚。
脱汗 病情危重之时,正气欲脱,阳不敛阴,以致汗液大泄,为脱汗,又称“绝汗”,重证。
战汗 急性热病过程中,症见发热烦渴,突然全身恶寒战栗,继而汗出,热势渐退;多为正气拒邪,乃病趋好转之象。
黄汗 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为特点,多为温热内蕴。
辩证论治:
肺卫不固 治法:益气固表 代表方:玉屏风散。
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当归六黄汤。
心血不足 治法:补养心血。代表方:归脾汤。
邪热邪蒸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辩汗出部位 头面汗出,食后尤甚,手足汗出,多为湿热蕴蒸;腋下,阴部汗出,多属肝经有热;半身或局部汗出,为营卫不和;心胸部汗出,多为心脾两虚、心血不足,遍身汗出,鼻尖尤甚,多为肺气不足。
预防调护
加强体育煅炼,劳逸结合。
保持精神愉快,少食辛辣。
注意保持卫生,以防感冒。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具体治疗请执业中医师辩证论治。)
中医怎么辨证论治多汗症的?
一般正常人仅在体力劳动后或在夏天高温环境下容易出汗,而在平时手足是很少出汗的。多汗症的发生可能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临床上多见的手足多汗症, 如果只是手脚出汗,有可能是脾阳郁抑;睡着了汗多属阴虚自汗,醒着的时候汗多是阳虚,也可能表虚自汗。多汗症中医辨证。
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多都是肺胃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熏蒸。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着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多汗的中医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肺卫不固症
症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加减:
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症
症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方,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症
症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
加减:恶心呕吐,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症
症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方: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症
症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方: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症
症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神经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参附龙牡汤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