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三,在陇东的大部分地区有一个民俗,那就是“燎疳”。这是新春佳节系列庆祝活动的最后一项了,过完“燎疳”节,就开始动农动工了,外出务工的人也会出门,人们又要投入到新一轮的各项生产了。
“燎疳”字面上看比较费解,但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民俗活动,就是找一堆干柴火,然后点燃,趁着大火熊熊,人们排着队从火堆上跳过去。据老辈人传说,通过跳火堆,可以把人身上的晦气、病气等让烟火给烧了,新的一年,人就可以爽爽利利地从事各种活动,也就是图个吉利。“疳”是一种病名,这里代指一切让人身心不愉快的气息。民间认为鬼怪等阴物也怕火光,所以“燎疳”从根本上说就是驱邪避晦。
“燎疳”这项民俗活动的起源或许跟先民们非常古老的拜火文化有关,开始使用火是人类文明开启的标志,古人们总是认为火是一种奇异的存在,必然蕴藏着神秘的力量;火又具有积极向上的属性,也必然会给人带来旺盛和吉利的征兆。
“燎疳节”还有一个民俗活动比较有趣,据说这涉及到每个人的姻缘大事。“燎疳节”到来的前夕,家里有孩子的,长辈都会给孩子用鸡蛋壳、彩纸、竹枝做一个人形的类似玩偶的东西,名字就叫“疳娃娃”。据考证,“疳娃娃”起初的含义是人们为了祈祷孩子健康平安,就用纸做一个人形的玩偶,作为孩子的替身,放在大火中烧掉,在纸做的玩偶被烧掉的同时,寓意这个玩偶的本尊也就是这个孩子的一切罪孽、病痛、不详、孽障等等尽皆在大火中烟消云散,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就可以身心纯净,顺顺当当。
后来,“疳娃娃”的含义被人们逐渐转嫁到了孩子一生的婚姻大事上。家里是男孩子的,就做一个女性形象的“疳娃娃”,面容姣好,形象清秀,祝愿这个男孩子将来可以找一个如花似玉的媳妇;相反家里是女孩子的,就会制作一个男性形象的“疳娃娃”,一般是书生装扮,五官端正、浓眉大眼,寓意这个女孩将来会嫁一个知书达理、重情重义的男子。“疳娃娃”做好以后,孩子本尊一定要用竹棍挑着这个“疳媳妇”或者“疳女婿”屋里屋外的走几圈,象征和未来配偶的亲近。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燎疳活动开始以后,“疳娃娃”会被放在正屋的中堂之上,焚香祝福,然后放入大火烧掉。
“疳娃娃”不但孩子们挑,一些成年人也会挑。如果一些成年男女如果找对象不容易,也就是俗称的“婚硬”,做父母长辈的也会给这个现在人说的“剩男”、“剩女”制作一个“疳娃娃”,祈求本尊能够尽快找到意中人喜结良缘。
当然,这些都是民间传说。关于姻缘大事的传说在民间还有月老牵线等,都是祝愿天下有缘人终成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负姻缘。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单身女青年看似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可就是找不到对象,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因为老一辈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现在这个社会男性要比女性多得多,所以没有能力的男性找对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以说从街上随便捞几个男性出来,大部分都是没有对象的。同样单身的女性也有不少,而且她们并不是因为找不到对象,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其实也并不奇怪,因为这些女性漂亮又有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为什么非要找一个人来限制自己,惹自己生气呢。如果找不到一个对自己好,与自己的各方面条件都匹配的人,那么就没有找对象的必要了。
很多女性并不愿意匆匆忙忙的找对象,原因就是不想要浪费自己的时间。社会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叫做为什么有一些男性明明看起来那么普通却那么的自信,就是因为男性总是会自命清高,认为自己稍微有一点点钱就会显得与众不同,感觉自己应该找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女生,甚至在他们心里认为也许只有女明星才能够配得上他们。在和相亲的女生聊天的时候,他们也会发自己的自拍照片给对方,洋洋得意的想要等着对方的夸赞,实际上屏幕那边的女生已经对他非常的反感了。
所以说是这个社会上面男性的表现才让女性对于找对象没有那么强烈欲望的,他们不仅既普通又自信,而且很多男性明明没有钱,然后还想要各种作妖。俗话说丑人多做怪就是这个样子的,电视包括现实生活中都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女性是家庭非条件非常不错的独生女,而男性却是穷小子,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他非常的贫穷,但是慢慢地他富有起来了。这个时候就开始不忠于爱情,在外面找小三,感情和身体上面都出轨,那么对于女性来说自然是无法接受的。
女性的青春不再,而钱财也被男性挥霍完了,到头来落得了一场空,并且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个社会上从来都没有有钱男性找家境贫穷的女子作为对象的。在没有遇到那个能够真正让自己交付全身心的人时,女性还是宁愿选择一个人生活。还有用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想要找到一些比自己条件更加好的人,80分的女性想要找90分的男性,而90分的男性又想要找100分的女性,互相看不上,因此社会上面单身的人也就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