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个人都看过恐怖片吧!特别是最经典的《午夜凶铃》,那么我们明知道都是演的,为什么看恐怖片时还是会害怕呢?
因为在原始环境中,恐惧和负面情绪往往预示着危险,让原始人警惕周围环境以确保生存。
而没有警惕的好奇宝宝最终好奇害死猫。
长此以往,恐惧的基因得以保留,成为写在基因中的生存智慧。
恐惧在很多情况下它都是自动且不可控的,这也是惊恐焦虑、创伤应激障碍突然发作的原因。
接下来我讲一讲:胖虎和静香在一起的故事,给大家科普为什么明知道都是演的,看恐怖片时还是会害怕?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男性、同理心较低的人以及寻求感觉和侵略性较高的人往往更喜欢恐惧和暴力。
此外随着年龄增长,情绪识别和调节能力增强,情绪逐渐趋于稳定,也更不容易被吓到,所以成年人往往更难被吓到,而年轻人更容易感觉恐怖。
而故事中的女孩乐此不疲玩鬼屋,而男生十分害怕,主要是因为女孩经常玩产生了一定的“免疫”。
我们在看恐怖片的时候明明知道一切都是假的,可是为什么还会不由自主地害怕?
恐怖片往往会引起观众的恐惧、害怕、不安、惶恐等原始负面情绪,观众通过宣泄这些情绪可得到娱乐体验。你有没有思考过,我们在看恐怖片的时候明明知道一切都是假的,可是还会不由自主地害怕,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恐怖片大多都会有一个视觉化的恐怖形象,例如怪兽、杀人狂、野兽、鬼怪等等,它们像真实存在的一样,会先激发我们相应的情绪反应,在这种生理上的情绪反应过后,会叠加上大脑对这种生理反应的解读。
具体来看,情绪的生理反应很简单,它是从紧张到放松的一个连续体。当我们面临危险时,求生本能会让我们的身体迅速做好“战”或“逃”的准备,即展开抵抗或尽快逃离,这需要身体迅速产生巨大的能量。这时身体就会变得非常紧张,身体机能被唤醒,肾上腺素和身体里的糖分迅速释放到血液中,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以使肌肉获得更多的氧气;胃液加速分泌,以消化产生更多能量。而当危险过去后,由于不再需要对危险做出反应,身体状态就会放松下来,心跳放缓、呼吸放缓、消化系统恢复正常。所以,人的身体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要么紧张,要么放松,要么处在这之间的某个点上。这套身体紧张与放松交替运作的系统让我们得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但是,就像看恐怖片也能引起我们的情绪反应一样,身体的紧张并不一定总意味着真正的生命威胁。我们不会对所有的身体紧张做出“战”或“逃”的打算。这正是因为大脑让我们免于在每次身体紧张时做出过激的反应:大脑在身体被激活的同时会去试图解读这种应激情绪产生的原因。这样一来,有限的生理反应与形形色色的解读关联在一起,就让我们体验到了丰富多彩的情绪。
所以,情绪是一种生理反应与大脑解读相关联的产物,这也正是人们怕恐怖片但又爱看恐怖片的原理。看恐怖片时,生理上的反应无非就是高度紧张,但很快大脑会告诉你,银幕上发生的事不会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危险。这种生理反应在先,而大脑解释在后的顺序,让我们既有了生理上的刺激体验,又不会真正担心危险发生,那么这种生理上的紧张就会被我们解读成“刺激的快感”,观众们通过体验并宣泄这种最原始的负面情绪而得到娱乐体验。
为什么明明知道恐怖片是假的,还害怕?我如何战胜恐惧?
任何外在客观的事物在人的大脑中都同时至少存在着两种类型的信息:即立体感或真实感强的“真实信息载体分子”,另外一种就是真实感较弱的“形象(或虚假)信息载体分子”。比如,任何一个人在我们心中都会有一个真实的人和想象的人。形象信息虽然是用以代表虚假的或想象的事物的人,然而一旦它们被激活,比如在距离真实的人和事物很远的地方想象故乡的亲人和故乡的美景的时候,虚假信息同样能够放电刺激相关的激素(如快乐激素多巴胺)细胞,分泌快乐激素,最终使人快乐。或者在距离真实的人和事物很远的地方想象被狗咬过的那只恶狗和场所的时候,虚假信息同样能够放电刺激相关的激素(如肾上腺素)细胞,分泌恐惧激素最终使人恐惧。只不过,虚假的形象信息的能量(电能和能态能)比真实信息较低很多而已,使人快乐或痛苦恐惧的情绪作用也会弱很多而已。为此,虽然我们明明知道恐怖片是假的,还会害怕。具体来说就是因为,与这些恐怖片相关的虚假信息同样具有放电分泌恐惧激素(如大量的肾上腺素)的能力,只是比遇到真正的恐惧事件激活的真实信息分子所分泌的恐惧激素(肾上腺素)要少很多而已。
在现实之中,我们之所以会害怕,主要是因为某件事情会或将会给我们的身体和生命带来实际性的伤害和危害。而如果一旦你想到恐怖片无论如何都不会给人带来实际上的危害时,恐怖的心理就会减去大半了。
此外,也可以想想恐怖的事物(包括恐怖片)它们对人或可能对人有利、有益的一面,比如恐惧的经历或感受能够培养人的心理免疫力,能够使人变得更加成熟和无畏,就如负面的病毒也有好处,如能够培养人体的免疫力一样。这样一来,大脑中有利或好处信息分子(正电信息分子)所带的正电能就能够与负面或负电的恐怖(片)信息分子的负电能进行中和,很快削弱、降低了内心的恐惧。因为恐惧的心理最终是由于相关的负电信息分子带有过高的负电能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