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生死事大。养生丧死、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各地的丧葬文化丰富多样、源远流长。小编对流传于鲁西南一带的丧葬民俗做一简单记述。
现在热丧大多以三天为期,下面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第一天
第一天要做的事情有17件。
1.穿寿衣
人病危时,绝气之前,先穿寿衣。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2.丢噙口鱼
噙口鱼是一枚小鱼工艺品,系着一根红线,由长子丢入死者口内,红线挂在一只耳朵上,寓给子孙余下口食之意。
3.放饼子和麸子
亡人已逝,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一路平安。
4.系绊脚绳
人死后停尸在屋当门灵床上,用一条麻绳捆住两脚,以防炸尸。到辞灵或入殓时,再解开去掉。
5.盖蒙脸纸
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因死后脸色难看,以免亲人伤心或害怕。
6.放隐身草
隐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尸体上面。
7.烧倒头纸
意为给死者送钱,亲人痛哭一场。
8.做倒头面
做一碗面条,放在棺头前面,叫倒头面,斜插一双筷子,备死者食用。
9.点长明灯
在棺材前面放一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一直到油尽自灭,不能添油。
10.挂衣服
在堂屋北墙立一把扫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挂在扫帚上,烧轿时搭在轿上烧掉。
11.放粮食
棺后放一袋粮食,敞开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食自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12.剪岁数纸
按死者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拐棍挂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第二天晚上辞灵时烧掉。
13.做孝服
孝家主要成员,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带。
14.搭灵棚
在灵堂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牌位。正中间挂竹帘,安放遗像,像下用白纸写一大“奠”字,像侧写丧联。
牌位图示:
15.写素联
挽父:
一天雨雪凋椿树,满目云山惨棘人(薤露兴悲)
泪洒冰天悲失怙,父归东土痛无依(蓼莪抱痛)
挽母:
莫报春晖伤寸草,空余血泪泣萱花(遗爱千秋)
终天唯有思亲泪,百草痛无益母灵(慈云缥缈)
三年:
一腔思亲恩未报,三年无改孝常存(于今三年)
亲恩难报一生恸,礼制有定三年遵(永言孝思)
十年:
想见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训杳无声(音容宛在)
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冰清永怀)
注释:
①椿树:长寿之木,后世称代父亲。
②棘人:老人死去孝子的自称,意谓因哀痛而消瘦如柴。
③薤露:薤叶上的露水,比喻泪水。薤,读音同泻。
④失怙:指父亲辞世,失去依靠。怙,读音同护。
⑤蓼莪(liǎo’é):两种草名,代指追慕双亲抚养之德。
⑥萱花:称代母亲。传说食萱草能令人忘忧。
16.讣告
派人报丧,亲友前来吊纸。如果发丧,还需发帖。
父母报丧帖式如下图:
17.烧关门纸
每晚关门时烧关门纸,早晨开门时烧开门纸。
☯第二天
第二天要做的事情有7件。
1.上林请神
在辞灵当天的下午,执事领孝子抱牌位上林请神。到林上烧纸时,执事曰:“点香神知,闻香神现,请神入位,回家受奠。敢告。”孝子一揖四叩,起身一揖,抱牌位回家。
2.安神
请神到家,与新丧合牌位,孝家行安神礼,一揖四叩。
3.盛殓
在辞灵的当天傍晚,客到齐后,特别是要经过主要亲友看罢无有异议之后,方可入殓。入殓之前,先要铺棺。首先用箩在棺底从前往后筛洒一层细灰,只洒一遍。然后从前往后铺一层棉绒,共用手撕七把棉绒,前头铺得稍厚,后头稍薄。棉绒上面再放条麻丝,并弯成七弯,每弯处摆放1枚铜钱,叫“垫背钱”。然后放好枕头,抬尸入棺。揭开蒙脸纸,解开绊脚绳,对死者正衣正冠,做全身最后检查。最后在头部放金元宝,脚部放银元宝,念歌曰:“头顶金,脚蹬银,子孙后代出贵人。”
4.净面照面
舀一碗净水,象征性给死者洗脸,同时念净面歌:“浇花浇根,留子留孙,吃三分,留三分,留下三分给儿孙。”完毕,把碗扣在棺前,出丧时由抬棺人用脚跺烂。然后用一面镜子象征性照一照死者面容,让死者满意,然后用力摔碎镜子。
5.封棺口
盖上棺盖,镶上棺扣,扣上系五色线。合扣后孝子在棺上洒五色粮,儿媳拿笤帚将粮食从棺前往棺后扫一下,用小簸箕在棺尾接住。孝家就地大哭一场。
6.辞灵
在出殡头一天晚上,在灵棚举行祭奠仪式,叫辞灵。先由孝家行辞灵十二拜礼,然后亲友带祭礼行辞灵礼。
7.女儿叩头
如果父母去世,已经出嫁的女儿要身披重孝,回婆家给公婆叩头,以示请求供礼,因为婆家第二天要前去吊唁。在街上走过时,旧礼逢人叩头,街人这时要赶忙拿钱,表示给死者买纸赠送纸钱。
☯第三天
第三天要做的事情有11件。
1.祭祖泼坟
出殡当天早上,孝子抱公鸡上林破土,破土前先行祭祖礼。孝子一揖后跪于祖坟前上香、奠酒、焚纸,一揖四叩首。执事曰:“林堂阴宅肃静,今天是××府(太)君仙逝大祭,安葬于祖茔侧,归茔之前,先告礼知,共安九泉,敢告。”
2.刨坟
孝家抱公鸡破土,先在墓穴上画个长方形坑样,烧香焚纸,孝子抱着公鸡,用鸡爪在墓穴中心与四角挠土。回家时向刨坟人一揖三叩首,以谢代劳。
坟墓埋法:翁不见媳,女不守门;雁行排列,近祖为上;闪开神路,不可阻挡。只有祖坟用夹棺葬(夹棺葬指一夫多妻者,男居中,妻居两边),其子孙只能用排棺葬(排棺葬指一夫多妻者,男居内,妻全居外)。夫妻坟两棺材头要齐,两棺侧距前为一竖脚,后为一横脚。两世之间棺头接棺尾,不可脱气;也有按“勾三股四弦五”而定。头的朝向称“大向”,脚的朝向称“小向”,小向又习称“行穴”、“向口”。
现在郓城一代农村葬法,多不依古法,一般是儿子必跟其父,往往两世之后,就埋不下了,只好拔林。有人觉得老林风水好,拔林不愿远离,而是就近安新林,此称“偎祖拔林”。
或有长者健在,少者先亡,这样少者先寄埋别处,等长者亡后,再“起攒”(cuàn)入林。或有兄长健在,小弟先亡,遵循“先死为大”,弟占兄穴,称为“抢穴”;如果为兄留穴,多视为不吉,称为“催穴”,谓催命也。
刨坟的标准一般是长2米2,宽1米半,深84公分。这和棺木的大小是相适合的,木匠制作棺木,都是棺头高1米,宽度和旧时八仙桌相等,和门的尺寸相宜,可以方便出棺。
夫妇先丧一人,埋葬时封一个坟头。另一人如果在先丧人未满三周年时故去,在合葬墓上堆两个坟头。最后在第二人故去三周年时,坟头再添土合成一个坟头。
起葬留下的土坑按以前的习俗是不平埋的,而是听由自然风雨填平。
如果由于特定原因,必须要平填时,应在坑内扔辣萝卜若干个,大小不论,取“补”之意。另再往坑内倾倒些许生发面酵子,也可用发面蒸馍些许扔到坑内,取“发”之意。以上办法用于林上其他坟墓尸骨未起的情况下。
如果林上坟墓尸骨已经起完,则在墓坑内放两块青砖或五谷杂粮若干,再用土填平。
3.设礼桌
即收礼所设记账桌。奠客到后,必须到礼桌登记、纳礼、领孝。然后奠客等候祭奠,如果是娘家客先行过去,一般不等。如果是该着跪棚,可以告诉桌上,以便先过。
4.迎吊客
把吊客带来的供礼或者抓供的钱项先摆在祭桌,如有帐子也挂在棚前。然后执事领孝子迎客,行至迎客的供桌前,先进行拜供,执事向供桌一揖,孝子向供一揖三叩首,平身一揖,此时吊客肃立;(有的地方没有拜供一节),然后迎客,执事向客头一揖,客头还揖。执事曰:“遐赴祭奠,一路风尘,前来增光,孝家恳客。”孝家一揖三叩首,平身一揖,吊客拱身静候,如果是舅、叔、哥等出迎,吊客理应半跪。然后吊客跟随执事前行,直至大门。
走到大门口,另有执事迎接,执事一揖,吊客还揖。然后,吊客从大门边走边哭,进到棚口,执事喊“客到”,另一执事喊“谢客”,此时吊客正身一揖,然后叩头鸣哀。此时执事烧纸。人拉吊客止哀,再连叩三头,平身一揖,礼毕转回,出门到茶桌,等候祭奠。此是吊纸。
如果烧吊一时,即吊纸与祭奠同时进行,则吊纸完后不要出棚,而是接着祭奠,一般施行十二拜礼,具体做法如下:
吊唁十二拜礼
立身灵棚左角,向供桌上首执事一揖,执事还揖。左脚一步到灵棚中线,再右脚一步到灵棚右角,向供桌下首执事一揖,执事还揖。然后左跨一步到棚中线。以上向两执事做揖是一种文明礼貌动作,有之亦可,无之亦可。下面方算十二拜礼:
立身灵棚中线一揖,上一步一揖,再上一步一揖到供桌前,跪下上香,上香毕伏地叩头,起身桌前一揖。然后斜向右后退一步,一揖,接着四叩头四作揖。(此为上首4拜)
再斜上一步到供桌前,一揖,再次跪下上香,上香毕叩头,起身桌前一揖。然后斜向左后退一步,一揖,接着四叩头四作揖。(此为下首4拜)
再斜上一步到供桌前,一揖,跪下奠酒,完毕伏地鸣哀,执事拉起,起身一揖。然后一边鸣哀一边行礼,鸣哀直到礼毕。向正后方退一步,一揖,然后四叩头四作揖(也可跪地连叩四头,起身一揖,谓懒十二拜)。(此为中间4拜)
如此礼毕。执事喊“回礼”,众棚趴子举哀棍行礼,此时随即俯身做环形还揖。
如果逝者是较为亲近的长辈,此时晚辈吊客还需“顶帘子”。一般供桌后都悬挂帘子遮挡房门,不使吊客望见房内停放的棺木。所谓顶帘子,即十二拜礼完毕,亲近的晚辈吊客不随众人回身出棚,而是此时往右前方向行至帘子前,头顶帘子跪地鸣哀,以示悲痛有加,对逝者深情难舍。不过,因为供桌旁有执事站立,常常受空间狭小限制,不便到帘子前,所以,大多时候顶帘子者只是上一步到供桌前跪地鸣哀,执事拉起止哀,出棚。
棚口处有执事迎接,执事一揖,吊客还揖。如此完毕,吊客到饭桌即可。如果该着陪祭,等候执事来喊“陪祭的客”,跟随执事到灵棚行送行礼,一起上林。
吊唁二十四拜礼(前七后八中九拜)
立身灵棚中线一揖,上三步三揖到供桌前,跪下上香,上香毕伏地叩头,起身桌前一揖。然后正后退一步一揖,接着向东横跨一步,三叩头三作揖。向西跨一步回到中间一揖,再向西跨一步,三叩头三作揖。向东跨一步回到中间一揖一扣,起身一揖。(这是前七拜,东3 西3 中1 = 7)
上一步一揖到供桌前,再次跪下上香,上香毕伏地叩头,起身桌前一揖。然后正后退两步两揖,接着向东横跨一步,三叩头三作揖。向西跨一步回到中间一揖,再向西跨一步,三叩头三作揖。向东跨一步回到中间三揖三扣,起身一揖。(这是中九拜,东3 西3 中3 = 9)。
上两步两揖到供桌前,跪下奠酒,完毕伏地鸣哀,执事拉起,起身一揖。然后一边鸣哀一边行礼,鸣哀直到礼毕。正后退三步三揖,接着向东横跨一步,三叩头三作揖。向西跨一步回到中间一揖,再向西跨一步,三叩头三作揖。向东跨一步回到中间二揖二扣,起身一揖。(这是后八拜,东3 西3 中2=8)如此礼毕。
长辈吊唁晚辈,不宜行跪拜礼,可行鞠躬礼。兄弟平辈者,以先死为大。
丧事作揖为全揖,即下伸至膝下,上举至下巴。(特别说明,喜事作揖为半揖,即拱手时上不过胸,下不过膝。)
祭拜顺序,最先孝家,然后娘家、仁兄弟、姑家、子婿、侄婿、孙婿。男丧若娶多房,以原配为第一。女丧若有几处娘门,以其女何处主婚出嫁为第一。
5.送行礼
孝家与上林的亲友一起在灵棚行送行礼,一般为十二拜礼。
6.烧轿
送行礼毕,孝家和上林的亲友到十字路口烧轿送行。烧轿之前,先对轿夫、佣人(俗名支使小儿、支使妮儿)开光。儿媳手捧燃着的香火,依次在轿夫、佣人的眼、耳、鼻、口、手、足部位画个圆圈,表示照亮,同时念歌:“开眼光,看四方;开耳光,听四方;开鼻光,闻四方;开口光,吃四方;开手光,拿四方;开足光,走四方。”然后,给佣人起个名字,男叫“机灵儿”“利索儿”“勤快”等,女叫“伶俐”“梅香”等。然后,孝家和上林的亲友手捧清香,到十字路口烧轿送行,把手中燃着的香随行随抛,到轿前时只剩少许香在手,长子抱牌位,和亲眷跪于轿前。执事曰:“道路两旁肃静,孝家止哀,下面宣读路引。”由村人宣读,读毕,执事把牌位从孝子手中请到轿内,安放妥后,孝眷起身痛哀,从左到右,围轿三周,并把手中清香撒在轿顶,转回灵棚。另有人烧轿。
路引内容:
人生寿数有短长,大限来时走仙乡。××省××县××村×××,享年××岁(60岁后概写享年,50岁写行年,40岁写得年),痛于××年×月×日×时,寿终正寝(六十岁以下称疾终)(女称内寝)。孝男×××等正待赡养百年,奉报劬劳万一(非亲父母不写劬劳,可写抚养),无奈何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此乃前修数字,大限难移也。今当送程之期,孝男谨具大轿一乘(女写彩轿),轿夫四名,以代徒步之劳;使男(女)一名,以供呼役使用。亲戚友谊来送路资,乡人邻里赠送盘费,计点成数,金银满箱,路途之费,宽余适当。前往西天,稳稳当当,孝男孝女,哭送路旁,亲朋邻里,无不悲伤。使用人等,呼唤声应;轿夫人等,记住路程;晓行夜宿,定要安宁;饥餐渴饮,谨慎侍奉;一路用心,逢事听命;有功奖赏,违令不容。若强神恶鬼,阻拦路径,抢夺财物,禀司值功曹,立即索拿,重责不恕。大道皇皇,前行不远,入往仙乡,路引为凭。呜呼哀哉!尚飨!
7.起灵
起灵之前,要请陪祭上林的客点心酒果,不能空腹上林。执事曰:“今天是×××府君(女称太君)仙逝大祭,众位亲友莅临,增光尽心,孝家前来安坐。”孝家一揖,三叩首,平身一揖。
此时闺女在灵堂前跪拜一炷香,吹唢呐拿天鹅,费用闺女支付。
然后,执事领孝子请陪祭的客一同上林,执事曰:“孝家请陪祭的客,灵堂前尽心,孝家伏揖,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平身,伏揖。”走至大门外再做一次。
8.出殡
出殡时,鸣炮奏乐,在大门外设桌,摆上烟酒点心,招待抬丧的人。执事领孝子一揖三叩,抬丧人起棺出丧。
把棺材抬到大门外丧架上,孝家行十二拜礼。此时孝子腰间的麻绳由村人顺便解去,民间传说用来拴家畜可使六畜兴旺。把棺抬起时,长子摔盆,孝家引路前行。行至路祭处,落丧路祭。
9.路祭
路祭是孝子祭路神,求路神让道。路祭礼一般十二拜礼即可。
10.下葬
下葬后,执事让孝男孝女看看是否适当,再请娘家客看是否有意见。最后,执事曰:“抬重的请不要走,孝家还有一谢。”孝家一揖三叩,起身一揖。
然后行墓祭礼,完毕,执事曰:“请众亲友留步,孝家还有一谢。”孝家叩头。孝家把哀棍丢在坑内,如果腰间麻绳在出殡时未被村人解去,这时自己解下也丢在坑内,圆坟三周,一边撒土一边留下少许,用衣服兜好,圆坟完后回家,把土倒在粮仓内,以保佑生活安康。
有的地方还有放镇墓瓦的风俗,用小瓦一块,乾丧瓦宽头朝前,坤丧瓦窄头朝前,用毛笔蘸朱砂在瓦正面书写“镇墓大吉”,并画符“山尸煞鬼”,保佑墓中人灵魂安生。如下图:
然后,取竹劈用麻绳勒成弓形,取三根高粱莛子做箭,放在棺材前半部正中。棺材上面先放弓,弓上放三支箭,按男左女右方向斜射,弓箭上面放镇墓瓦。下葬之后,一并埋在墓内。
如遇下雨天气,农村习俗认为棺材淋雨不吉,而坟土淋雨为吉,谚云:“雨打棺,十年酸;雨打坟,出贵人。”
11.安酒安菜
开宴前,执事领孝子到主桌前进行安坐。执事曰:“今天有劳亲朋大驾,前来增光。我等礼有简慢,尚请见谅。孝家本当逐桌叩谢,因天时短促,众客一时,乞求海涵,孝家给众客安坐。”一揖,三叩首,平身一揖。
接着,跪棚的朋情安坐(拿毡)。执事曰:“某某村的朋情,金兰如子,给众亲友安坐。”撒毡准备行礼,这时亲友上前,撒毡时即挡,不叫撒毡,亲友曰:“来者均是至亲,同来尽心,俺本当谢宾,宾谢俺愧不敢当。请回吧。”执事曰:“从命从命,请坐,请坐。”
12.翌日叩头
如果父母去世,埋葬父母的第二天,儿子要早早到舅舅家,登门叩头。
☯墓碑
中国素有为坟墓树碑的习俗,历史由来已久,肇始于东汉,沿袭于今天。墓碑记载逝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
墓碑的石材过去多用大理石汉白玉,因为经不起风雨,极易风化,而今多用材质坚固的花岗岩。在花岗岩系列中,较受青睐的有印度红、珍珠白、山西黑。印度红象征着高贵、辉煌,珍珠白象征着纯洁、哀思,山西黑象征着庄严、不朽。
墓碑的书写内容一般包括坟墓山向、逝者姓名、身分、生卒年月、立碑人、立碑日期。
墓碑的左边称为龙边,这里书写山向分金线度,如“立癸山丁向兼子午二分用丙子分金。”
姓名写在墓碑中心部位,这里称“中榜”。在书写墓主名字时,其字数多少,与风水吉凶相关联。字数多少依“生、老、病、死、苦”五个字循环应用,如一字为生,两字为老,三字为病,四字为死,五字为苦,然后六字为生,七字为老,八字为病,九字为死,十字为苦,然后十一字为生,十二字为老……,依序循环,以落在“生”、“老”二字上为吉利,落在“病”字上中等,落在“死”、“苦”二字不吉。因此,字数运用务须仔细斟酌,巧凑吉数。如果碑上写夫妻二人名字,按左尊右卑来排列,男左女右。
生卒年月写在中榜两旁,仍依男左女右。
立碑人包括子女、亲友、团体等,都写在碑的虎边,即右边。子女应全部写上,已故子女可在名字周边加框,依辈份长幼,自左至右排列。也有不写姓名者,只写子女敬立或叩立、百拜敬立。
立碑时间刻写在碑的虎边。纪年法有公元、农历,公元纪年用数字表示,农历用干支表示。时节写冬至、清明者居多,也有写上浣、中浣。月份一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四月称孟夏,五月称仲夏,六月称季夏;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称季秋;十月称孟冬,十一月称仲冬,十二月称季冬。还有用花木命名的,一月梅月、二月杏月、三月桃月、四月槐月、五月榴月、六月荔月、七月瓜月、八月桂月、九月菊月、十月檀月、十一月葭月、十二月栎月。日期多写“谷旦”、“吉旦”、“吉日”等,都不是具体日期。
墓碑常见词语解释:
一、表示时间
岁次:阴历年的排列。
谷旦:良晨;晴朗美好的日子。旧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也写作穀旦。
上浣:唐宋官员执行旬休制度,即一旬十日,在官九日,休息一日。休息日官员多行浣洗,即沐浴之意。因此后来常称农历每月上旬叫上浣,中旬叫中浣,下旬叫下浣。浣也写作澣。立碑一般不在下浣。
二、表示身份
邑生:本地学生,指尚未考中秀才的学生。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庠生:秀才。
三、上下九族称谓
在中国民俗中,祖制称呼一般写至上九代、下九代。
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此为上九代。
儿子、孙子、曾孙(重孙)、玄孙(元孙)、来孙、晜孙(昆孙)、礽孙(仍孙)、云孙、耳孙,此为下九代。
四、古代妇女封号
对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勅。一般都用“锡之诰命”“锡之勅命”,诰和勅用不同的印玺。
一品曰夫人,二品亦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八品曰八品孺人,九品曰九品孺人。要是因为子孙的功绩而封夫人的,前面一般加“太”字。庶人曰太君。
☯墓志铭
魏、晋、南北朝时代,官方曾多次禁止立碑。建安十年(205年)曹操认为“汉以来,天下送死奢靡”,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晋武帝咸亨四年(278年)诏曰:“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由于几次禁止立碑,于是墓碑转入地下,从而产生了墓志铭。从唐代盛行至清初之间,有大量墓志铭出土。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石象生
古代帝王或大臣墓前还有石雕人物、禽兽等,统称石象生,石雕人物又称 “石翁仲”。其目的有两个,一是显示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地位,二是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关于翁仲的形象有一种说法,来源于秦朝有一位名叫阮翁仲的大力士,传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勇猛异常,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以为是活着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石翁仲。石翁仲分为文臣、武臣、勋臣,文臣象征近身文臣,武臣象征侍卫将军,勋臣象征有功勋的文武百官。
陵墓前的石兽也有由来,是从汉代霍去病墓开始的,今实地仍可见霍墓当年之石雕。石兽有天禄、辟邪、狮子、獬豸、麒麟、石马、骆驼、石象、石猴、石虎、石羊等。明清时代对石象生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制,清代规定,二、三品官员准立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四、五品官员准立石马、石虎各一对,六品官员以下一律禁立石兽。
天禄、辟邪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似鹿而长尾,一角者为天禄,二角者为辟邪,可永安百禄,攘除灾难;古人把它们对称置于墓前,既有祈护冥墓之意,亦为升仙之座骑。
狮子是百兽之王,凶悍无比,瞋目如电,发声如雷,百兽闻之莫不惊恐万状,用它作为石象生,代表威慑邪恶和显示权势。
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相传它生活在东北的荒野之中,看见有人争吵,会用独角去驱逐无理者,用它作为石象生,表示公正无私。
麒麟也是传说中的动物,头如龙,角如鹿,尾似牛,足似马,全身鳞甲;相传只有清明盛世才会出现,乃祥瑞之兽,象征吉祥太平。
马匹为古代军队征战必备,在石象生中使用马的造型,象征国家强盛,八方来朝。
骆驼是北方重要的交通工具,又称“沙漠之舟”,用它作为石象生,象征疆域辽阔,威镇四方。
大象形体高大,健壮有力,用它作为石象生表示天下太平,江山稳固。
石猴作为石象生,是寄寓封侯之意。
墓前安放石虎,其中有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名叫魍魉的妖兽,常会偷食尸体,后来人们发现魍魉十分惧怕老虎和柏树,所以古人就开始在墓地旁边竖立石虎,种植柏树。
墓前安放石羊,也有一个典故,《博物志》一书记载,秦穆公之时有人挖地得到一个长得像羊的东西,这人在路上遇见两个神童,告诉说这东西叫“蝹”,经常在地下吃尸体的脑袋,以柏树的东南方枝条插在它的头上,可以将其杀死,从此,就开始了在墓地安放石羊、种植柏树的传统。这两个故事虽有差异,但都说明了柏树的辟邪作用。
☯墓地植柏
今天我们还能看见黄帝陵轩辕庙中那棵巨大的柏树,相传这棵柏树由黄帝亲手所植,有“黄帝手植柏”之称,若此事确切,这棵柏树距今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到了唐太宗当政时期,为了祈求黄帝的庇佑,唐太宗下令对黄帝陵进行扩建,并增植千余棵柏树。到了宋仁宗年间,地方官员又根据皇帝的圣旨栽种了千余棵柏树。于是,墓旁栽种柏树在民间流传开来。
但是,天子陵墓前不植柏树,为什么呢?《礼记》载:“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因此,天子陵墓不再种植柏树,而以松树代之。
☯拜碑仪式
拜碑之前,在距碑一米处设香案供桌,摆上供果等祭品。供桌前红毡铺地,也可用芦席代替。案桌左右执事两人,左边执事负责唱拜碑礼。在供桌左边一米处,设盆架、脸盆和毛巾,并备鸡毛搌子一个,红纱布三至五米。拜碑前把红纱披在碑头上,把各项工作准备妥善后,举行拜碑礼。
拜碑开始,站桌左执事说:“请大家肃静,今日良辰,丰碑已树,芳名千秋,礼仪拜贺。”
第一项:拜碑开始,鸣炮奏乐。
第二项:揭碑。
左执事说:“请大家各就各位,共为一揖;其他人原地不动,主拜人高升一步,到香案前一揖;请主拜人盥洗(主拜人洗手擦手);请主拜人揭红纱。”主拜人将红纱揭起,双手递给右边执事,放在供桌后椅子上,右执事随手把鸡毛搌子递给主拜人。左执事说:“请主拜人掸尘。”主拜人用鸡毛搌子清扫碑面,然后把鸡毛搌子交给右执事。右执事把红纱递给主拜人,掸法同上。用鸡毛搌子和红纱掸尘时,都要掸个“大”字字样。掸尘完毕,主拜人把红纱递给右执事后,从右边走回原地。
第三项:读《拜碑告祖文》。
宣读人跪而言曰:“祖功宗德,霜露之感。文昭武穆,慎终追远。先人兹茔,已历有年。奈风雨无情,恐世久年湮。木本情殷,水源念笃,立碑志之,以垂永远。乃酬祖德,世泽绵延,光前裕后,孝思永言。恪具祭典,伏惟尚飨。”
第四项:行拜碑礼。
主拜人在前,众人在后,十二拜礼即可。
第五项:破供。(由执事办理)
第六项:拜碑礼成,鸣炮奏乐。
☯常用称谓
期启:即将治丧日期告知亲友明白。
蹇及:说时乖运蹇到来,家门不幸。
先考:已经去世的父亲。
先妣:已经去世的母亲。
先考祖:已经去世的祖父。
先伯考、先伯妣:已经去世的伯父、伯母。
太府君:称祖父。
老太君:称祖母。
显考、显妣:称有官位的父亲、母亲。
府君:表示一家之长,指父亲。
太君:对已婚年事已高妇女的尊称,多指母亲。
正寝:表示停灵于正房中堂。坤丧写内寝。
茔:茔地主穴称祖茔,父称先茔,无人主穴称新茔。
苫块:父母入土,儿子卧草垫枕坯块,意指为老人去世痛苦。
泣血:老人故去百日内叩拜曰泣血。百日外曰祭祀。
葬:第一口丧埋葬称归葬,埋新茔曰安葬,两口丧葬曰合葬。
孤哀子:父丧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丧称孤哀子。
侍兹:父丧,母在,孝子称侍兹孤子。
降服子:专指儿子出嗣后,本生父母去世称降服子。
棘人:老人死去孝子的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