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南高原公路养护战线的日子里,我遇到过不少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今天再讲几个小故事,叫年轻人了解一下过去的养路岁月,更加热爱今天的好生活。
那年秋季,我作为甘南总段领导的秘书,随同去基层检查工作,这天,毛毛细雨不停地在下,我们一行4人冒雨前行,出合作,向东行,在临潭公路段吃了午饭后,来到卓尼县地界,只见雨后的公路上有3位养路工,推着两辆架子车在拉运砂石修补路面,一问才知道,这就是临潭公路段所管理的卓尼道班,道班3名养路工,1名班长,1名统计员,1名工会组长,养护着10几公里砂土公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回班,自已做饭,有时把饭带到工地上吃,虽然人少,养护的公路好路率不断上升,受到总段的多次表彰。多年后,随着改革的春风吹到高原,公路逐渐延伸,卓尼公路段应运而生。
有一天,天气晴朗,百花争艳,我们驱车前往玛曲公路段,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在啃着青草,星星点点的牛毛帐篷搭建在山坡小河边,男牧民去后山放牧,女牧民在挤牛奶,年轻的女牧民穿着华丽的藏袍,背起奶桶,向牛奶收购站出售牛奶,我们驱车奔驰在美丽的草原上,跨过桥头桥,路过贡巴草原,越过郎木寺,顺着郎(木寺)玛(曲)公路向前赶,不知不觉已经来到玛曲公路段,沿途我们看了几个干线公路道班,了解了公路养护情况。我们知道,玛曲县除了尼玛乡在县城附近外,其它的乡都在黄河对岸,我们就想乡村公路是咋养护的呢?,段长介绍说,因为资金有限,养路工定员少,只得雇民工进行季节养护,为了改善交通条件,这年在黄河对岸的阿万仓和齐哈玛两乡之间建起了帐篷道班,养护着省道313线,约30公里公路。人员是从黄河桥道班抽出的11名精兵强将,有了专业水平的养路工养护公路,路况不断提升,彻底改善了黄河对岸各族群众的交通条件。多年后,机械化养护使路况大大提高,尕(海)玛(曲)公路修通后,缩短50多公里路程,使甘肃最南边,海拔3000米至4000米的玛曲县离内地更近了。
又有一次,我再次陪领导下基层,去迭部公路段检查工作,走上岷(县)代(古寺)公路36公里处的铁尺梁,只见群峰入云,与当年红军长征路过的腊子口遥遥相望,攀登上海拔近4000米的铁尺梁顶峰,举目四望,只见腊子河如同脱缰的野马在河沟里向前奔腾,盘山公路如同玉带在山间缠绕。
在云雾缭绕的铁尺梁山顶,盖着几间房屋,这就是迭部公路段腊子囗道班的一个养护点。这里吃水要到3公里以外的山涧小溪去担,买粮买菜购物靠顺车从几十公里远的迭部县城去带。这个养护点上只有一名年近半百的老养路工驻点,他的名字叫薛明山,他在这个点上已工作了7年多,陪伴他的只有那一台半旧的收音机,一年四季,除了请一次探亲假回一次陕西故乡外,一般不下山,无论是雪花飞舞的严冬,还是赤日炎炎的夏日,他总是时刻坚守在养护点上。有人问他:“你在这大山上一呆就是7年,不急吗?”他答:“我年龄大了,能呆得住,年轻人那能呆得住呀!”
薛明山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带领民工修路,他自已也参加劳动,把公路养护技术传授给民工们,他还特别强调大家要注意交通安全。有一次,他带领民工清理塌方,在塌方地点埋了3炮炸药,当时看到盘山公路上没有汽车通过,就点燃3根导火线,在这紧急关头,突然从后山驶来了3辆运木料车,其中1辆车因油泵发热停下修车,距炮眼只有100来米,咋办呀?薛明山不能多想,他不知那来的哪么多力气,拼命跑上前去,拔掉第一根和笫二根导火线,当他正要跑向较远的第三根导火线时,炮响了,只见山路上烟雾缭绕,薛明山立即卧倒,侥幸的是这个导火线装炸药不多,薛明山虽受了些轻伤,却保住了过往车辆的安全!司机和民工们都跑过来看他,向他表示感谢,他拍拍身上的尘土说:“不要紧,这是我们养路工人应该做的!”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多余的话,只觉得保护车辆安全是自已的份内事。
甘南工作三十年,
养路艰苦亲眼见。
开山劈石只等闲,
滔滔巨流把桥建。
橘红马夹穿身上,
公路畅通我心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