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在李白笔下,孟浩然完全是一位不爱仕进的隐者形象。确实,以孟浩然开元十六年(四十岁)进长安为界限,前半阶段基本隐居襄阳,“苦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即为描述他隐居读书生活;后半阶段为应试不举后游历归隐山林。可以说,隐逸山林成为孟浩然一生主要的生活方式。
孟浩然出生于一个家底殷实的封建地主家庭,尽管家世并不显赫,但是家风淳厚。在襄阳城南有他先人所留素业--涧南园,他在《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里道:“弊庐在郭外,素业惟田园。左右林野旷,不闻城市喧。钓竿垂北涧,樵唱人南轩。”在《南山下与老圃斯种瓜》里也写道:“樵木南山近,林间北郭赊。先人留素业,老圃作邻家。”再如在《田园作》里还提及:“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卜邻劳三径,植果盈千树。……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可见,孟浩然的生活还是比较稳定的,至少有一份祖传田园。这里近南山远城市,与老圃为邻,无丝竹之乱耳。由于出生于农耕“世家”,先人逐渐形成了安逸舒适清素的家风,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使得孟浩然向往质朴宁静的田园生活,而“拒绝”喧嚣尘垢的城市。
加上家庭条件还不错,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书怀贻京邑故人》里对家世进行梳理:“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书袭遗训,趋庭绍未躬。”其中提及先人来自邹鲁,意思就是自家为孟子后人,受的是儒家正统教育,袭的是圣人之道,自己也是子承父教,自幼学《诗》《书》《礼》《春秋》。在研读儒家经典的同时,孟浩然身体力行,证明自己尚节仗义,无愧于圣人之后。王士源说他“救患释纷,以立象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长此以往,孟浩然变得淳朴耿直,不善权变。
他不向往大都市,却对家乡清秀的山水情有独钟。“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轻舟态来往,探玩无厌足。”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山水里,孟浩然尽情游玩,吟诗作对,怡然自得。久而久之,连这样惬意的生活,连这样的名山胜水,也让他感到厌倦。
在孟浩然很多描写家乡山水的诗篇里,如“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沿徊自有趣,何必五湖中。(《北涧泛舟》)”“垂钓坐磐石,水清心益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万山潭》)”不但可以看出他对山水的热爱之情,而且也见青山绿水对他的陶冶。在山水田园世界里,无利害顾虑,无倾轧阴谋,有的只是清静、安逸与舒适,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一带不仅风光绮丽,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如襄阳城南观山存羊枯的堕泪碑,以及高阳池;城西北万山有解佩渚;城东南鹿门山有庞德公居所……孟浩然经常到这些地方游玩,对他们的事迹向往不已。要知道,这些人都是脱俗的雅士呢。
不过,从另一面来讲,这些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的山水田园生活,让孟浩然的心理素质、能力才干得不到锻炼与进步,逐渐变得不好武事,不善竞进.羞于追逐富贵。在《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巫贺侍郎》里,他表示:“跃马非吾事,押鸥宜我心。”在《从张皿相游纪南城猎戏赠斐迪、张参军》里又说:“从禽非吾乐,不好云梦田。岁晏临城望,只令忧思悬。”
在十七岁那年,孟浩然在襄阳会试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前往京城长安考试的大门已经打开。谁知,他却拒绝参加科举,理由是:当时唐睿宗李旦的帝位来路不正!原来孟浩然出生时,正是武则天统治的武周时期,武则天临终还政给儿子李显,恢复李唐江山。但是懦弱无能的唐中宗李显被弄权的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合伙毒死了!李显之弟李旦的子发动政变,杀死韦氏,然后将老爸李旦扶上帝位。在孟浩然心里,李旦的帝位名不正言不顺。因为孟子曾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章句上》)于是孟浩然一生气就拒绝参加“高考”,与家人闹翻了天,之后离家出走。
很快,孟浩然在襄阳城东南的鹿门山住了下来,这里有庞德公隐居处。几位朋友不时来拜访他,即“襄阳七子”,他们一起吟诗作赋。就在此时,孟浩然认识了一位歌女,并很快就爱上了她。但是他也明白父亲不会同意自己娶一个歌女,于是直接到女孩家里拜堂成亲,想生米煮成熟饭。谁知,孟浩然的父亲更倔,就是不承认这个儿媳妇,就是死了也不原谅,据说临死之前还交待给家里人:“绝不让那个歌女进门!连守丧都不允许!”
由于父亲拒绝承认他的妻子,孟浩然赌气离开,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涧南园。
随着年龄的增加,加上唐王朝在李隆基的治理下逐渐走向国强民富,隐居的孟浩然开始坐不住了,求仕的渴望变得强烈起来。在作于开元五年(717年)秋的《岳阳楼》里,他表达了求仕诉求:“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要知道,当国运昌盛之际,作为一个读书人仍旧隐居不仕是一件十分耻辱的事情。
但是,即使是盛唐时代的官场,也“不太平”,里面的规则、人际关系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官员的升降。如张说因“素与姚崇不平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停实封。……雅与苏瑰善,时瑰子为相,因作《五君咏》,……览诗呜咽,未几,见帝陈说忠謇有勋,不宜弃外,遂迁荆州长史。”(《新唐书•张说传》)
官员的录用更是如此。《唐诗纪事》里的“韩朝宗荐浩然如朝”,说韩朝宗入朝荐举孟浩然也是因两人为世交。据《新唐书·张韦韩宋辛二李裴列传》载:“韩朝宗的父亲韩思复开元中由吏部侍郎复为襄州刺史,治行名天下,去职后故吏卢和邑人孟浩然为他立碑岘山。”
开元七年(719年),三十一岁的孟浩然恰好碰上“金张当道”,内宦王毛仲等人势力一手遮天,寒门士子入仕难。他感叹道:“甲第金张馆,门前车骑多。谁知书剑者,岁月独蹉跎”(《宴张记室宅》);又“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与白明府游江》)。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载有一则轶事:韩朝宗念于孟浩然为其父韩思复立碑于岘山之事,欲向朝廷引荐孟浩然,于是和他约定了日期。《新唐书·韩朝宗传》云其“尝荐崔宗之、严武于朝,当时士咸归重之。”然而,孟浩然因与友人宴饮正酣,没有赴约,韩朝宗一怒之下独自走了,孟浩然也没有后悔。虽然事后孟浩然得了“好乐忘名”的美名,但是也因此错失进入仕途的大好机会。
实际上,孟浩然也热衷于功名,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多年的努力却无任何结果。他在《晚春卧疾寄张八子容》中写道:
南陌春将晚,北窗犹卧病。林园久不游,草木一何盛。
狭迳花障迷,闲庭竹扫净。翠羽戏兰苕,赪鳞动荷柄。
念我平生好,江乡远从政。云山阻梦思,衾枕劳歌咏。
歌咏复何为,同心恨别离。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
贾谊才空逸,安仁鬓欲丝。遥情每东注,奔晷复西驰。
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穷通若有命,欲向论中推。
要知道,孟浩然与张子容算得上志同道合、知心好友,两人曾一起隐居鹿门山,只不过后来张子容考中进士,到外面做官了。此诗正是遥寄好友之作。“林园久不游,草木一何盛。狭径花将尽,闲庭竹扫净。翠羽戏兰苔,赦鳞动荷柄。”幽美寂静的园林里,孟浩然的心境好像也是平静的,但往下的诗句,除了抒发对好友抒发的思念,还想到了自己,尽管有才学,却不得不成为趋炎附势的“流俗”,还有谁会赏识自己呢?不由得发出“贾谊才空逸,安仁鬓欲丝”的慨叹,而“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翼”,则是对自己不能做官而感到恐惧。仕进难测,无人引荐,让孟浩然倍感世态炎凉。
对于孟浩然“终身布衣”的原因,还有一个流传得很广的故事。王定保在五代末期写成的《唐摭言》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襄阳诗人孟浩然,开元中颇为主右垂所知。……维待诏金赛殿,一旦,召之商较风雅,忽遇上幸维所,浩然错愕伏床下,维不敢隐,因之奏闻。上欣热日:“联素闻其人。”因得诏见。上日:“卿将得特来耶?珍浩然奏曰:“臣偶不资所业。”上即命吟,浩然奉诏,拜舞念诗白:召北脚休上书,南山归卧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上闻之忱然日:“联来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反有此作!”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
自此,这段“艺林佳话”一传诵不绝。但是,只要我们仔细一想还是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矛盾之处。首先,这则轶事没有出现于五代时所修《旧唐书》和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
一般认为《新唐书》是在《旧唐书》的基础上修撰的,原书没有,而新书却有,可见《旧唐书》上的这段轶事是后人加上去的。而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写于天宝四载(745年),即孟浩然死后的第五年。王士源是孟诗结集的创始人,为了避免“哲踪妙韵,从此而绝”,他不但搜求浩然诗歌,还搜求浩然佚事,如此流传广的轶事怎么会没让他心动呢?
不管此事是真是假,我们都可以从中知道前人对孟浩然疏于世情,不够圆滑世故是十分了解的。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夏,孟浩然第三次前往长安,入宰相张九龄府当幕僚。张之招孟入幕,重新点燃孟浩然的仕途热情。在他眼里,这不仅是为了从事幕佐之职,而是渴望借助张九龄能“一荐甘泉赋”(《田园作》),要实现早年“冲天羡鸿鹄”与“望断金马门”的理想与期望。可惜的是,不过一年左右他就辞职回家了。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夏,当挚友王昌龄自岭南贬所北归途中,与孟浩然于襄阳会面,“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相得欢甚,浪情宴谑,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当另一挚友李白路过襄阳时,有《赠孟浩然》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几乎概括了孟浩然的一生。
孟浩然的生平事迹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扩展资料:
孟浩然的故事:
家居一段时日后,孟浩然于次年前往吴越。他在吴越停留了三年,见到了老友张子荣。期间写了数首思乡之作,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等。
表达出欲回不得回的无奈。不得回乡是为了求仕的各种拜会,而非为江南山水所绊。这些拜会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结交天台山道士。
唐代重道教,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从高宗、则天时就深受重视,玄宗及其胞妹玉真公主尊其为师。天台山是司马承祯的主要道场。孟浩然在天台山流连期间。
司马承祯虽已被玄宗召去洛阳、在王屋山建阳台观并修行,但他与天台山旧观不会断掉联系。与天台山司马道士的门徒、道友交往,不失为迂回之策。
也许这段时间的交游有了起色,728年孟浩然返乡,与李白相识,稍作休整后动身前往长安。在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奔波往返,停留五年,虽结交张九龄、张说等政要。
与王昌龄、王维等成了好友,佳作广为传颂,“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等名句被众人钦服,却仍未金榜题名。733年从洛阳直奔吴越,与崔国辅相聚,并相约隔年春天再聚于江南。
短暂停留后,孟浩然返乡。735年春,依约三下江东去见崔国辅,路过江夏时,遇到李白,李白作名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可惜崔国辅已经应诏离开江南,孟浩然留有“我行穷水国,君使入京华。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之句。命运总是这样作弄孟浩然。他的两次赴京(东西二都)、三次下吴越。
博取了盛名,与同期一批诗人订交,换来的现实却是骨感的。然而,孟浩然并未气馁。在襄樊时,他仍一如既往地热心结交经过之官员、文人。
“检点孟浩然集,现存的250多首作品中,有十之六七是寄赠、酬答、送别、留别、宴会、登高怀人等用于应酬、交游之作”。737年夏天,张九龄被贬至荆州任长史。
孟浩然应邀去作张九龄的幕宾。一年多之后,他离开荆州返家。张九龄虽被贬,但政治声望仍在,孟浩然是抱着极大的希望去投奔其账下的,有诗“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为证。
然而希望再次被摔得粉碎。他未受到提拔、重用,只承担了一次赴扬州的公出。在张九龄身边,也只是陪同观猎、游览、祠祭,无国事可商。张九龄是政治家,他明白进退尺度。
不可能在荆州大张旗鼓地有什么作为,孟浩然却不懂,张九龄的韬光养晦加重了他的绝望。绝望之后,辞归襄樊。一年后背上生疮,初愈便接待了来访的王昌龄,因食海鲜病发而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浩然
孟浩然一生中有意思的故事
1、文不为仕
在十七岁的时候,孟浩然在家乡本地的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好成绩,这距离父亲的计划又近了一步,但是孟浩然却决定止步不前了,他的任性在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决定不参加科举,这是因为他不想要给为朝廷做事情。
在孟浩然出生的时候,武则天将皇位还给了李氏家族,软弱无能的李显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后来被媳妇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合起伙来毒死了,李显的弟弟李旦被三个儿子推上了皇位,在孟浩然的心里,这样的做法是不合常理的,他觉得李旦的皇位坐得不清不楚,这是不仁不义!
所以萌发不部位朝廷效力的想法,但是父亲不同意孟浩然这么做,家里面乱成了一锅粥,孟浩然最后还任性的说出了:文不为仕!
2、任性爱情
他在爱情方面也是极其任性的,他因为拒绝参加科举考试和父亲闹掰了,然后他就搬出家里住进了鹿门山,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自己的未来妻子,一个漂亮且坚强的姑娘,这个姑娘在十七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里面的重担全部压在她的身上,这个身世可怜的姑娘身上的坚强和担当吸引了孟浩然。
通过孟浩然对自己父亲的了解是绝对不会娶这个姑娘,所以他就又任性了一次,他直接带着女孩拜堂成亲了,孟浩然任性但是他的父亲也不是平常人,生米都煮成熟饭了,在妻子生下了孩子之后孟浩然的父亲都不允许妻子进入孟家,最后以父亲的去世结束了这场父子之间的战争!
二十岁结婚的孟浩然到二十六岁父亲去世两人都只是见过一面,孟浩然的心里遗憾万分,所以他决定完成父亲对自己的期待:参加科举,考取功名!
扩展资料:
孟浩然诗歌成就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划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一。
因而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诗中的形象提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意象’。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山水诗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气质的个性印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