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阿龙
排版 | 阿龙
1939年6月,军统资深特务潘崇声,将一个小小的药瓶交给大舅哥詹长麟,让他小心藏好。
瓶子十分小巧,里面装着什么,连潘崇声都不知道,只能看到包装上印着“USA”三个字母。
此时,两个人都没意识到,这个小小的药瓶,将会把整个南京闹得天翻地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起震惊中外的“金陵毒酒案”。
1、潜伏公使馆
事情的起因,还要从一个叫王高科的“汉奸”开始说起。
1932年,王高科在日本人的介绍下,进入南京日本公使馆工作。
不久之后,他便被复兴社资深特务、国民党首都警察厅的黄泗清给盯上了。黄泗清将他约到一茶楼中,先是将他痛骂一顿,然后痛心疾首道:“为日本人做事就是汉奸,为生活所迫仍不忘救国依旧是爱国青年!”
在黄泗清的一番说教下,王高科幡然醒悟,至此加入复兴社,成为一名特工。开始利用职务之便,为复兴社搜集日军情报。
王高科虽然能力出众,但他毕竟是一个人,单打独斗,难免有疏漏的地方。因此,他急需一个助手给自己打掩护。恰巧,这个时候,日本公使馆正在招募杂役。因此,王高科便将自己的好友詹长麟介绍了过来。
说起詹长麟,也是个头脑通透、十分有主意的人。
他当过兵,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来,因为母亲病危,88师团长黄永淮便特批他回家探亲,詹长麟得以回到家乡南京,在母亲身边侍奉。
按理来说,当时公使馆招募杂役,审核是相当严格的,需要满足四个条件。第一,不会日文,第二,家人在南京,方便控制,第三,手脚勤快,第四,长相端正。
詹长麟当过兵,又懂一些日文,按照他的条件,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进公使馆的。
但正所谓事在人为,在王高科的一番操作下,詹长麟还是顺利的进入公使馆,成为了一名杂役,此时的他,并不知道王高科将他介绍入公使馆的目的。
直到半个月后,一名神秘人找到詹长麟,将他约到鼓楼旅社二楼的一个房间里。
坐定之后,对方摘下帽子,直接开门见山,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称自己叫赵世瑞,是首都警察厅特警科外事组组长。这次来找詹长麟,是想将他介绍进复兴社,为国民政府工作。
闻言,詹长麟陷入了沉思,参加过淞沪抗战的他,见到战友一个个倒在身边,痛心疾首的同时,也对日军恨之入骨。他早就想为抗战做些事情,却苦于报国无门。此次自己赵世瑞找到自己,正是一个机会,他终于能实现自己抗战救国的抱负了。
见詹长麟陷入沉思,赵世瑞还以为他不愿意,当场气急,“啪”的一声将腰间的手枪拍在桌子上,没好气的说道:“今天,我已将自己的身份告知与你,你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如若不然,就用这把手枪自尽吧!”
见赵世瑞生气,詹长麟这才回过神来,当即表示,自己愿意为国家做些事情。
就这样,詹长麟成为了复兴社的一名卧底,开始为国民政府传递情报。
1936年,詹长麟又将自己的哥哥詹长炳也介绍进公使馆。不久之后,他也加入了复兴社。工作中,两个人相互配合,互相掩护,为抗战的情报工作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随着战事的临近,公使馆对于人员排查愈发的严格起来。
在此期间,有好几名卧底相继落网。日军担心没除干净,于是将公使馆办公室的三名杂役全部遣散,王高科便是其中之一。詹氏兄弟因为在厨房工作,得以继续留在使馆工作。
由于詹长麟手脚勤快,为人又颇为机敏,受到不少日本人的喜爱。
因此,遣散杂役后不久,他便被安排到使馆办公室打杂。得知消息后,詹长麟欣喜若狂,这代表,他终于能接触到公使馆的核心机密文件了。
此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将南京闹到怎样一种天翻地覆。
2、非同一般的酒会
1937年,南京沦陷,日军炮制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詹氏兄弟虽然在使馆工作,得以保住性命,但他们的家人却未能幸免于难。妻子遭日军凌辱,家人死在敌人的屠刀下,一切的一切,都让詹长麟痛心疾首。
此时的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机会很快便来了,1938年,复兴社重组,戴笠上台,将复兴社改为军统。
1939年6月,詹长麟在南京总领事的堀公一的办公室中,无意间发现一封信件。他虽然无法读懂全部,却从只言片语中,得知这封信的重要性。
因此,他当即将这封信抄录下来,送回军统破译,这才得知信上的全部内容。
原来,6月9日,日本外务省次长清水留三郎和他的随从三重等人将到访南京。这是自抗战开始后,日本本土到访中国级别最高的官员。为了迎接他,堀公一决定6月10日在领事馆召开盛大的宴会。
军统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
自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便一直想报复日军。一来解南京大屠杀的心头之恨,二来笼络人心,让全国人民看到国军抗战之决心。军统认为,此次宴会,便是他们报复的最佳时机。
既然是宴会,自然少不了酒,因此,投毒毫无疑问是最好的选择。
恰巧,负责宴会买酒的正是詹长麟本人,因此,他和哥哥自告奋勇,主动站了出来,表示愿意为南京的人民,为抗战做一些事情。
不久之后,军统资深特务潘崇声将一个小小的药瓶交给大舅哥詹长麟,让他找机会在日军的酒宴上下毒。至于瓶子里是什么,潘崇声没有说,根据詹长麟多年来的经验,他猜测,瓶子里十有八九是氰化钾。
氰化钾含有剧毒,50—100mg便可致人死亡,用来下毒,再合适不过了。
詹长麟知道,日本人喜欢喝黄酒,尤其钟爱南京中华路119号“老万全酒家”的绍兴老酒,老板名叫章桂生,是绍兴人。酿制的绍兴老酒名声很大,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店。
南京沦陷前,他关掉店铺,将上百坛老酒藏于地下,带着家眷连夜出逃。等到战后,他回到南京,发现店铺已经满目疮痍,藏起来的绍兴老酒却毫发无损。
因此,他的“老万全酒家”得知重新开张,并深得日本人的喜欢。
6月10日下午,詹长麟从“老万全酒家”买来数坛绍兴老酒。他知道,这些酒进入使馆之前,一定会遭到卫兵的盘查,因此,他并为将毒药提前放进酒中,而是藏在身上。
詹长麟在使馆工作多年,馆内的日本人都认识并信任他,因此并不会搜他的身。
就这样,詹长麟成功将酒和毒药带入使馆内。为避免节外生枝,他事先将毒药放在温酒的器皿中,并加入一点黄酒摇匀,然后放在柜子最不起眼的深处。
等到宴会开始前十分钟,他才将毒药拿出来,均匀的撒入黄酒中,摇匀,给到场的日军将领和汉奸们一一斟满,然后退到一边,暗中观察事情的发展。
不得不说,日本外务次长和总领事的面子还是很大的,这次宴会,领事馆、日军高层官员、“维新政府”的汉奸高官们几乎悉数到场,现场气氛十分热闹。
看着在场的日伪汉奸们将毒酒一饮而尽,詹长麟这才放下心来,借口肚子疼看医生,和门卫打了声招呼,便骑上自行车,向着傅厚岗的高云岭骑去。
到地之后,哥哥詹长炳早已等在那里,两个人换好衣服,趁黑向着宣武门的方向骑去。出了城之后,两个人来到一个叫燕子矶的地方,王高科早已等在那里。
二人将自行车沉湖之后,便跟着王高科一起前往江北,最后在六合县一个叫“徐家洼”的地方和家人团聚。之后,几个人便一直藏在哪里,等待南京的消息。
而此时的南京,早已在詹长麟的行动下,被搅得天翻地覆。
3、善终
宴会进行到一半,不知道谁喊了一句:“酒里有毒!”。
话音刚落,领事馆书记官宫下和领馆会计船山口便翻倒在地,不省人事,在场的日军高官、伪政府的汉奸们纷纷开始捂着肚子,躺在地上哀嚎起来。
使馆的守卫见状,赶紧打了南京同仁会医院的电话,将众人送到医院抢救。
虽然氰化钾是剧毒,但因为剂量太少,又经过黄酒稀释,毒性已经弱了很多。经过一天一夜的抢救,绝大部分日军和汉奸都转危为安,只毒死了宫下和船山口两个无关紧要的人。
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日领事馆投毒!日军高层勃然大怒,当即关闭城门,开始全城盘查,第一个被怀疑的,便是“老万全酒家”的章桂生。
他们全家都被关入大牢,遭到严刑拷打,解释了好半天,才洗清掉身上的嫌疑。
在排查时,领事馆发现詹氏兄弟不见了,询问了城门守卫才知道,他们已经连夜出城,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想要他们命的人,一直就藏在他们中间。
抓不到詹氏兄弟,日军只能拿他们的亲戚泄愤,一夜之间,詹氏家族的人几乎被屠戮一空。连带着不少无辜之人,都惨遭日军毒手,可谓日军在中国欠下的又一笔血债。
再说詹氏兄弟,逃出南京后,一直藏在“徐家洼”。等到风声过去后,才被转移到上海。之后,又转移到浙江地区,之后奔命于桂、湘等地区,直到抗战结束后才回到南京。
1946年,国民政府在中山东路的励志社奖励抗战有功人员,给了詹氏兄弟5万法币。拿着这笔钱,二人买了一块地,盖起一座三层小楼,做起了旅馆生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詹长麟没有选择去台湾,而是留在了家乡生活。
晚年的詹长麟,热衷于锻炼身体、书法等爱好,直到2008年才因食道癌去世,享年95岁。
2009年12月,南京政府为詹长麟颁发了“3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的儿子詹文斌代替父亲上台领奖,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承认“金陵毒酒案”当事人的功绩和地位。
“青山有幸埋忠骨,绿水无情送英灵!”
在抗战时期,还有很多像詹长麟一样的敌后英雄,用自己的生命铸成了新中国不屈的长城。他们和战场上浴血拼杀的将士们一样,同样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