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遗像有什么讲究,适合烧遗像的日子

发布时间:2023-10-20 00:35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奇闻趣事 > 手机阅读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最讲究礼仪。

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大礼议事件,为了礼仪之争,有不少的官员掉了脑袋,或者流放。可知有多注重礼仪。

礼仪之中丧事更是重要。在丧礼之中就有捧遗像这一项。

画像自古就有,在春秋战国时就有楚平王画伍子胥的画像悬于各地,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的典故。王昭君没钱贿赂画师,她被当成了丑女嫁匈奴的故事也广为人知。

至于遗像几时开始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有的说是春秋战国,也有的说是西汉汉武帝之时,因为汉武帝看着李夫人的遗像独自伤感。在李夫人临终之前不能看,只能看她颜值最盛的画像而伤感。于是传到民间,就开始使用画像以追悼先人。

遗像有什么讲究,适合烧遗像的日子

明代刻画历代美人像李夫人画像

遗像有什么讲究,适合烧遗像的日子

不过可以知晓的是遗像的做法自汉末已经开始了。

《三国志·魏志·仓慈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

仓慈是个好官,他死后,老百姓和官府中人悲伤得好像是死去了亲戚一般,便画其相貌,以作哀思。

历史上有名的大帅哥潘安也可以找出有关遗像的:《文选·潘岳》:“上瞻兮遗象,下临兮泉壤。”

在三国,蜀国灭亡之时,雄哉北地王刘谌就在祖庙对着汉昭烈帝刘备的遗像和灵位哭诉,随后自杀殉国!

遗像有什么讲究,适合烧遗像的日子

1994年版三国演义蜀汉灭亡刘谌殉国中的刘备画像

遗像有什么讲究,适合烧遗像的日子

北地王刘谌自刎

由此可知,遗像以寄哀思的作法起码在汉代已经开始,不但是朝堂,就连文人墨客也是如此。

到了隋唐时期,画像技术深入到了民间,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

遗像开始上祠堂,并且在全国普及开来,那就是宋朝的时候,尤其是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把很多汉人的习俗给带到了南方,其中就有遗像寄哀思。

把过世先人的遗像请到祠堂的,最为普及的就是北宋时期,人过世要有遗像,还得上祠堂悬挂着,让后世瞻仰,祭祀祖宗。

所以丧事使用遗像的普及有记载的就是北宋时期。

砸水缸的那位司马光还曾经在《书仪》中很不爽这一习俗,为方便阅读,笔者直接现代文:

”女人在世的时候深居于闺门,出去就是坐轿子,或者是掩盖其面容。到了死的时候,又怎么可以让画师直入深室从而执笔来看着死者容貌来画相呢?这是极为不符合礼法的!“

好吧!这就是古代的男女大防,也表明了人死了,在北宋时期,男子一般会有画像,女子就得请画师到遗体前来立即执笔作画。

遗像有什么讲究,适合烧遗像的日子

司马光

南宋的那位声称:“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在《朱子家礼.丧礼》中,则是旗帜鲜明地支持司马光,甚至表态过去的礼仪中并没有“遗像”的这一要求啊!怎么能让画师看着女死者的容貌来作画啊?

官方也承认司马光和朱熹的,尤其是明朝,朱熹是老朱家的,当然也是以《朱子家礼》而行。

只是官府让民间实行,民间却不理会,依旧是丧事之中必有遗像。

在《金瓶梅》中就有西门庆西门大官人寻来画师,画死去的李瓶儿画像从而以供他瞻思芳踪。

所以官方禁不了,这丧事中有遗像就成了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有史册所载的汉末已经有了画像为遗像,那么起码传承了两千年。

可以知晓的是遗像和灵位一样都是用来标识死者的。

捧灵位和捧遗像都得安排好人来做。

一般来说会用两个人来,一个捧灵位一个捧遗像。因为一个人捧完,这是对死者的不敬,同时怕一个失手,会把遗像或者灵位掉到地上。这自然是大忌。

遗像有什么讲究,适合烧遗像的日子

无主的灵位

一般来说,灵位不动,遗像不动。灵位一动,遗像也要动。二者是一起的,因为一个是文字,一个是影像。

捧遗像的习俗,因为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习俗不同,自然也有所不同。

绝大多数的地方都是以晚辈来进行的。也有些地方是可以平辈来进行的。

比如说平辈的就是兄弟之间,一般来说,是弟弟来捧。

可是更多的地方是由子女或者是孙子这一辈来捧。

像笔者的家乡是有种说法,子女因为太过于伤心难过了,所以捧不了灵位和遗像,还得让人来扶着,毕竟悲伤过度,太虚弱了

扶的人一般来说都是舅舅家的,事后还会给扶的人每人一个红包,按两广说法,“利是利是,大吉大利!顺顺利利!”

故捧灵位和遗像的重任就落到了孙子辈的身上,一般来说是由长孙和次孙来进行。

在此期间,灵位上还得有香,而且香不能断!必须点燃,香要燃尽了,还得再加点新的香。

遗像有什么讲究,适合烧遗像的日子

有些地方则是按照着继承财产最多的来决定谁捧灵位或者是遗像。

所以就有了争着来捧灵位和遗像的这一现象,谁都想分得遗产多啊!

这就像是古代,继承爵位的,当然是新的侯爷或者是王爷来了。就算他不是嫡长子,可他是新的继承者了。

所以,中国习俗不同,这得按照各地的地方习俗来看,到底是由谁来捧遗像或者灵位。

不过都没有长辈来捧的,这是很不合理和不合法的。

所以年长的哥哥是不应该去捧遗像。

绝大多数是子女或孙子来捧,可是在死者没有子女的情况下,就会由侄子这一辈的晚辈来担任捧遗像的角色。

可以说捧灵位的一定是要至亲来做,可是遗像就是可以相对放宽一点条件。

亲疏有别,大多情况还是血缘至亲来捧,毕竟有些地方就有这样的不成文说法,要是子女不捧,让侄子或者外人来,这本身是不孝,而且十分不祥!以后诸事不顺。

还有的说法,让人一起来分福气,分财产。

遗像有什么讲究,适合烧遗像的日子

自然招人口舌,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不顺了!谁又想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呢?

宁可同姓,侄子侄孙这一边来捧,也不会给女婿。

不过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上门女婿!因为上门女婿就是嫁入这一家的,以后上门女婿的孩子都是跟妻子姓了,当然上门女婿捧,也是可以的。

所以见到女婿都不捧,要是死者就一个女儿,有外孙的话,那是要让外孙来捧的。毕竟外孙虽不同姓,可是论血缘,外孙比女婿亲啊。

故谁捧遗像,这就得看各地的习俗了,因为中国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为什么都争着捧遗像?

传统丧葬习俗中,逝者出殡时,儿子(有些地方为孙子)要手捧遗像,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列,带领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为逝者送上最后一程。
出殡结束后,逝者遗像为什么要翻过来拿
当葬礼结束返程时,捧遗像的儿子或孙子要把遗像翻过来拿,认为这样才算一个完整的送葬仪式。那么出殡结束后,逝者遗像为什么要翻过来拿呢?且听小编一一为你道来。
出殡结束后,逝者遗像为什么要翻过来拿
其一、遗像是供亲人缅怀的,不是展示给路人看的。众所周知,送葬是比较热闹的场面,尤其高寿老人的葬礼,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多数会引来路人的围观。返程时把遗像翻过来拿,意在表明逝者驾鹤西去,阳世已没有归途,因此出殡结束后不适合把遗像展示给路人看。
出殡结束后,逝者遗像为什么要翻过来拿
其二、对逝者的尊重:受传统“死者为大”观念的影响,无论逝者年龄大小,都可以接受平辈或晚辈的致哀礼,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葬礼上的返程过程,也是送葬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给逝者一个圆满的葬礼,因此出殡结束后,手捧遗像的儿孙要把遗像翻过来拿。
出殡结束后,逝者遗像为什么要翻过来拿
其三、宗教观念的影响:传统习俗认为,人死魂不灭,亡灵依然在。为了避免吓着围观的路人和胆小的亲朋,因此要儿孙把遗像翻过来拿。这样不仅给逝者一个圆满的葬礼,也可以让左邻右舍的生活不被叨扰。
出殡结束后,逝者遗像为什么要翻过来拿
最后、让逝者顺路走过黄泉路:据说葬礼归途中把遗像翻过来拿,可以让逝者无牵无挂走过黄泉路,避免出现对亲朋的牵绊和不舍,即让逝者安心地走,不必有太多的牵挂和顾虑。

遗像照片的尺寸是多大?

您好!
遗像一般用10寸-20寸的照片,配黑色或深棕色像框。以下为具体尺寸,个人认为16英寸相对适用一些。
10英寸(8R) 19.2cm X 24.4cm
12英寸 23.5cm X 28.5cm
14英寸 26cm X 35cm
16英寸 27.6cm X 38.5cm
18英寸 32cm X 45cm
20英寸 35cm X 50cm
仅能帮助这些,遇事还请节哀顺变。
lykxr正常的一般16寸,黑白,大概在3,40元左右,配深色的像框.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大礼议事件,为了礼仪之争,有不少的官员掉了脑袋,或者流放。可知有多注重礼仪。
礼仪之中丧事更是重要。在丧礼之中就有捧遗像这一项。
画像自古就有,在春秋战国时就有楚平王画伍子胥的画像悬于各地,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的典故。王昭君没钱贿赂画师,她被当成了丑女嫁匈奴的故事也广为人知。
至于遗像几时开始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有的说是春秋战国,也有的说是西汉汉武帝之时,因为汉武帝看着李夫人的遗像独自伤感。在李夫人临终之前不能看,只能看她颜值最盛的画像而伤感。于是传到民间,就开始使用画像以追悼先人。
遗像的由来和习俗
明代刻画历代美人像李夫人画像
遗像的由来和习俗
不过可以知晓的是遗像的做法自汉末已经开始了。
《三国志·魏志·仓慈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
仓慈是个好官,他死后,老百姓和官府中人悲伤得好像是死去了亲戚一般,华旗相貌已哀思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遗像有什么讲究,适合烧遗像的日子》感兴趣,还可以看看《孩子在家玩打火机着火了,在家玩打火机失火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喜马拉雅白头蛇毒性,喜马拉雅白头蛇

下一篇:广东结婚习俗成为全国一股清流,广东网友称:吃永远都是排在第一位

奇闻趣事排行

奇闻趣事精选

奇闻趣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