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大约有5.7万人因不同原因死于溺水,而在黄河上因为溺水死亡人数太多,甚至出现了职业捞尸人,据有经验的捞尸人称,一般溺水死亡的人,男的背朝上,女的则面朝上!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会这样?
溺水死亡的人,为什么会男的背朝上,女的面朝上?
关于这个论断,其实不只是来自经验,更多的则是引经据典的史料,据《周易》的说法是“男为阳,女为阴。男子背面为阳,前面为阴,女子则相反,前面为阳,背面为阴”,因此根据阴阳五行的观点,男的背朝上而女子面朝上,正是印证了我国阴阳五行论据的科学性!
而南宋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录:卷之三·二十一章·溺死》中则记载:“溺水尸首,男仆卧、女仰卧。”,当然还有落水后尸首的姿态详尽描述,笔者就不过多引用了,除了溺水死亡的形态外,还有多种死因后尸首的特征等,确实可以称得上中国历史上最详尽的法医大典!
阴阳五行的论点和法医宋慈观察不谋而合,果真是这样吗?我们知道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先贤对于世界万物的朴素理解,和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密切相关的,而科学技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早已今非昔比,那么阴阳五行判定的尸首仰卧还是俯卧真的准确吗?
现代科学如何分析仰卧还是俯卧?
人体密度其实和水差不多,甚至要略低,简单的说就是人体自完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口鼻露出水面呼吸是没有问题的,因此从理论上看,无论是踩水还是仰泳,应该人人都会,但事实上这种难度比较高的技术只有部分游泳高手才具备!
这是因为不会游泳的人,当水超过胸口就会非常慌张,而且此时脚下已经轻飘飘了,而且水中还有浪,人很容易滑倒,所以就会更紧张,导致人体在水中的浮力平衡被破坏,假如再喝几口水,那么那点可怜的浮力优势也即将耗尽,因此不会游泳的人,尽管理论上比水密度要低,但被淹死的概率是极高的,而有时候掉下水还有各种衣服,如果没有救援的话,那么生还的可能性就极低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尸首到底是仰卧还是俯卧
上文我们了解了人体密度比水稍低(会因肌肉脂肪比相关),还有溺水时间长之后厌氧性细菌的腐败作用产生气体,会让人体密度重新低于水的密度,此时尸体又会浮出水面,但哪里会朝上呢?人体中肌肉的密度是比较高,而脂肪的密度比较低,胀气在结合分析下男性和女性身体的脂肪分布,基本上就会有一个比较靠谱的答案!
男性和女性骨骼与肌肉以及脂肪分布差别不大,但仍然有细微的区别,比如女性骨盆因为有产道,所以下端开口比较大,此处的脂肪分布会比较多,而男性此处则比较狭窄,而且骨骼强壮,另外女性腹部脂肪分布也比较多,因此在理想状态下,尸体内的胀气加上脂肪分布,女性腹部会向上浮起,而男性则刚好相反,背部会向上浮起!
科学的论据证明了阴阳五行的正确性,那么事实是这样吗?
各位看到这里,肯定感叹阴阳五行的科学性,但其实笔者要说一句,这个想当然的也有猜中的时候,毕竟50%概率,但接下来的答案可能就要打脸了,因为在这种外界条件的干扰下,甚至科学都无法判断男女尸体的真正朝向,因为这是一个随机性事件!
2017年时在《中国法医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论文,标题是《751具浮尸俯仰姿势观察分析》,作者是广州市公安局和汕头市公安局民警,统计分析后如下表:
男女比例中出奇一致,两者只有1%的差异,而且都是俯卧,这让科学观点和阴阳五行的观点统统都翻车了,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在这里真正翻车的只有阴阳五行,而不是科学的论据!
因为尸体在水中的姿态和人体的自然生理特征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腹部朝上这种状态只有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人体必需大致僵直,基本呈现直挺挺的状态,此时会收到腹部浮力的因素面部朝上!
而人体是自然弯曲的,并且只能向前弯,不能向后弯,在这样的状态下尸体呈弓形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此时即使身体密度一致,也会背部朝上浮起,更不要说腹部胀气密度降低以及脂肪聚集的问题了!
因此广州公安局统计到的数据,符合科学角综合分析的结果,但阴阳五行理论对于这个结果却没有更多的说服力,而南宋著名法医宋慈也得出这个结论,到底是屈服了理论还是事实如此,实在无从考证了!
为啥有人说溺水死亡的人,男的面朝下,女的面向上?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会在夏天的时候选择去游泳池或者是去海边进行游泳。然而,这也造成了近年来溺水事件越来越频繁的发生。然而,有些人对溺水事件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溺水身亡的人,男生的脸一般是朝下的,而女生的脸一般是朝上的。这就让人感到十分好奇了,为什么在溺水身亡的那么多人里面,男的脸就是朝下而女的脸就是朝上的呢?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上面的这一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它更多可能的是有些人根据一些偶然现象而总结出来的一个说法,并不具有说服性。所以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人去寻找这一个现象造成的一个原因。
一、溺水时人的状态正常来说,人如果发生溺水的话,他们一般会出现一种十分慌乱的状态,这个时候人们大多数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换气,更不用说正确运用自己的肢体进行发力,从而很有可能会导致人类在短时间内会出现大量灌水的现象。其实经过人们的一些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一般来说人们越是挣扎,他们在短时间内身体被灌入的水越多。总的来说,人们一旦溺水的话,人们就会出现一种十分混乱的状态。
二、男人溺水和女人溺水的区别根据相关的科学家研究发现,男人溺水和女人溺水是有区别。然而,他们之间之所以会有所区别主要是因为男人和女生的身体构造的差异。首先根据一些生理上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男人溺水与女人溺水最大的区别,就是男人的身体密度要比女人身体密度要大一些。换一句话说,男人溺水时下沉会较快一些。
三、综述总的来说,男人和女人溺水之后的状态基本没有区别。
有人说溺水而亡的人,男人面朝下,女人面朝上,有什么科学依据?
男俯女仰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传言:溺水而亡的人,男性会面朝下,而女性则是面朝上。这种说法实际上并不是空口无凭的,而是有人做过细致的分析的。而且从古到今,各种解释的版本非常多。
比如:在中国古代著名法医宋慈有,他也被认为是法医的鼻祖,他有一本著名的《洗冤集录》,在这本书中的《卷之三·二十一章·溺死》记载着许多关于溺亡的鉴别方式,其中就记载这这样的一段话:
若生前溺水尸首,男仆卧、女仰卧。
这句话讲的就是溺水而亡的人的姿势,男性是面朝下,女性是面朝上。
宋慈的这个论述大概是他在多年的法医生涯中总结下来的经验,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除了宋慈,现代医学也有相关的阐述,主要是集中在人体结构上。尤其是男性与女性的盆骨形状、大小是不同的,导致重心会随着骨盆的形状略有不同。人在直立的时候,骨盆口平面与水平面是呈现一定的角度,这也被称为骨盆倾斜度。
而女性的骨盆倾斜度比男性的骨盆倾斜角度会更大一些,这使得女性的重心相比男性更偏向后方。不过,如果尸体上挂上了重物,那么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但关键还是看重心在哪里。
传统的看法基本上都聚焦在人体的身体结构对重心的影响,尤其是探讨男性和女性身体结构不同,导致重心发生了些微的变化。那么这个看法到底对不对呢?
理论 vs 现实
其实传统的看法一点毛病没有,理论看起来很完美。但我们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曾经就有人对浮尸的情况进行统计,我找到了两篇相关的论文都有相关数据的呈现。首先,第一篇是《751具浮尸俯仰姿势观察分析》。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统计了751具浮尸,其中有男性,也女性,并统计了这些尸体有多少是面朝上,有多少是面朝下的。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得出:
男性浮尸面朝下的有411,占比79.8%;面朝上的有104,占比20.2%。
女性浮尸面朝下的有182,占比79.1%;面朝上的有48,占比20.8%。
也就是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面朝下的多,而且比例接近于80%,面朝下的比例是20%左右,并没有因为性别不同,而呈现出不同。也就是说,和性别压根没有关系。
除了这篇论文,还有一篇名为《236例水浮尸俯仰机理分析》。
这篇论文章,作者对236具浮尸进行的统计分析,也对男性和女性分别进行了统计。
我们可以把三年的数据进行合并来看,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知道,
男性浮尸面朝下的有119,占比81.0%;面朝上的有28,占比19.0%。
女性浮尸面朝下的有71,占比79.8%;面朝上的有18,占比20.2%。
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差别并不大,“面朝下”和“面朝上”都是接近于8:2,并没有呈现出性别区别。
因此,目前统计到的数据来看,浮尸的“俯仰姿势”和性别关系不大。两组数据能得到的共性是:“面朝下”的情况与“面朝上”的情况大概是八二开,也就是“面朝下”的情况更为普遍一些。那这背后有什么原理吗?
就有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的看法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来自于“太理想化”,有点类似于直接把实验室里解剖的那种尸体扔水里的情况,也就是假设了“不挣扎”。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现实情况,就会发现人在溺水时,由于求生欲以及对死的恐惧,就会不断地剧烈挣扎。
人一旦挣扎,由于人体是有有机的整体,就会带动着整个身体都在动。由于连接整个人体各部位的是颈部、肩关节、髋关节、上下肢的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当这些关键部位弯曲时,大多都是像腹部这一侧的,所以人体一旦剧烈的挣扎,肢体都是向着腹部侧弯曲的。因此,人体的重心实际上是要靠向腹部侧的,这就使得人都是俯卧的,也就是面朝下的。
除非是溺水死后,尸体悬浮在水中发生了尸体痉挛,此时的尸体就会呈现角弓反张状,重心就会靠背部这一侧,那尸体最终就会是仰卧,也就是面朝上,只不过尸体痉挛的概率相对较小,所以这种情况就出现的相对较少一些。
因此,这才会出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浮尸大多都是面朝下的。传统的说法其实是少考虑了“人会挣扎”这个要素。
参考文献:
[1]祝家镇,法医病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0.4(259).
[2]林彬,许操,李旭,236例水浮尸俯仰机理分析[J],广东省公安科技,2012(2):22-23.
[3]李学军,郭向东等,232 例水中尸体检验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17(5):298-307.
[4]李旭,龚茂华,林彬,751具浮尸俯仰姿势观察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7(3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