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指的是个体对于高低深浅的知觉,在很多年前,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婴儿没有深度知觉,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婴儿在几个月的时候就会对深度作出反应。
这个结论来自“视崖实验”:研究者将婴儿置于一个平台上,平台一半为深色,一半为透明,透明部分看起来就像一个悬崖一样。
他们将年龄不同的婴儿放在深色一边的平台上,然后让婴儿各自的母亲站在透明的一边呼唤他们,结果发现,年龄仅六个月大的婴儿就能知觉到深度。
他们在深色和透明地区的交界处徘徊不定,显得很是焦虑,任凭他们的母亲如何呼唤他们都再也不愿意前进一步。
虽然这是关于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或许也表明了人们先天就怕死。即使是婴儿这样单纯的生命,即使没有关于死亡的任何概念,都会表现出对于死亡的恐惧。
与此相对,婴儿以哭声呼唤母亲给他们食物和水分也表现了他们的生存本能。那么人为什么会怕死呢?现在我们或许应该很好回答,即追求生存、惧怕死亡是人的本能。
在地球上,不仅人类怕死,动物也会怕死,植物也会追求生存,可见怕死是生命的共同特征,至少在地球上是如此。
对死亡的惧怕是一种本能,但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正是因为其社会性这一特有属性。
在面对死亡时,有贪生怕死、忘恩负义的人,也有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人,那么后者的慷慨赴死是否便说明他们不惧怕死亡呢?
答案是否定的,对死亡的惧怕是刻在基因里的东西,无法被改变。
但人是很复杂的高等生物,如果在一个人的价值系统中存在着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坦然迎接死亡。
此外,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似乎与年龄相关。
在婴儿时期,儿童害怕死亡是因为受到生存本能的驱使。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死亡的惧怕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在幼儿时期,儿童进入幼儿园学习,同伴交往不断发展,活动更加丰富,这使得他们对于生活有了更多的热情,与此同时,他们与父母的感情更加深入,对父母的依赖更加强烈。
所以如果幼儿害怕死亡,他们的理由应该涉及到生活的很多方面以及人际关系。
在小学时期,儿童开始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对于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广泛,同伴交往进一步发展,并且出现“独占性”和“排他性”特征,即“他只能跟我一个人玩”的交往状况。
在这一时期,儿童与父母经常就娱乐和学习的安排等问题发生争吵,所以如果小学儿童害怕死亡,他们的理由一定更加丰满,并且涉及到友谊甚至理想的实现。
到了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的身心都飞速发展,尤其是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喜欢之情,并且与父母的争吵达到白热化,理想更加具有现实性,且能够依靠自己的勤奋不断向目标迈进。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一名中学生在学校走廊被母亲连扇耳光,母亲走了之后他呆滞了一会儿,随即便纵身一跃跳下高楼,最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学生们可以朝着生存的方向快速奔跑,也可能向死亡的深渊夺路而逃,老师和家长应该格外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教育只会酿成惨剧,对孩子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如果青少年害怕死亡,他们的理由可能更多涉及爱情和个人理想。
对于成年人来说,人们怕死的理由也受到年龄的影响。在成年早期,即18~35岁,人们怕死或许更多是因为“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还没有去体验过”。
在成年中期,即35~50岁,人们怕死更多是因为家庭,他们不想让孩子受苦,让老人孤独。在成年晚期,即50岁以后,很多人都已经对死亡产生了一定的“抗体”,即不像年轻人那样害怕死亡。
老人们对死亡的恐惧逐渐变淡,但如果老人害怕死亡,一定与常年受到的病痛的折磨有关,或者是自己的孩子不成器,不放心自己就这样离去。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Developmental psych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视崖实验是什么呢?
“视崖实验”说的是研究者将婴儿置于一个平台上,平台一半为深色,一半为透明,透明部分看起来就像一个悬崖一样。
他们将年龄不同的婴儿放在深色一边的平台上,然后让婴儿各自的母亲站在透明的一边呼唤他们,结果发现,年龄仅六个月大的婴儿就能知觉到深度。他们在深色和透明地区的交界处徘徊不定,显得很是焦虑,任凭他们的母亲如何呼唤他们都再也不愿意前进一步。
虽然这是关于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或许也表明了人们先天就怕死。即使是婴儿这样单纯的生命,即使没有关于死亡的任何概念,都会表现出对于死亡的恐惧。
与此相对,婴儿以哭声呼唤母亲给他们食物和水分也表现了他们的生存本能。现在我们或许应该很好回答,即追求生存、惧怕死亡是人的本能。在地球上,不仅人类怕死,动物也会怕死,植物也会追求生存,可见怕死是生命的共同特征,至少在地球上是如此。
人们怕死的理由也受到年龄的影响。
在成年早期,即18~35岁,人们怕死或许更多是因为“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还没有去体验过”。在成年中期,即35~50岁,人们怕死更多是因为家庭,他们不想让孩子受苦,让老人孤独。在成年晚期,即50岁以后,很多人都已经对死亡产生了一定的“抗体”,即不像年轻人那样害怕死亡。
老人们对死亡的恐惧逐渐变淡,但如果老人害怕死亡,一定与常年受到的病痛的折磨有关,或者是自己的孩子不成器,不放心自己就这样离去。
什么是视崖实验?
视崖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设计首创的视觉悬崖是一种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这种装置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把婴儿或小动物放在视崖上,观察他们是否能知觉这种悬崖并进行躲避。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 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 米宽的中间板。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 36 名年龄在 6 ~ 14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扩展资料:
为了比较人类与小动物的深度知觉能力,对其他种类的动物也进行视崖实验(当然没有母亲的招手和吸引)。这些动物被放在视崖的中间“地带”,观察它们是否能区别浅滩和深滩,以避免摔下悬崖。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测深度知觉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的。
这个实验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为可以回答或至少开始回答这个问题。毕竟,我们无法向婴儿或小动物询问他们是否知觉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过的那样,他们也不能在真正的悬崖上进行试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视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