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村的小李是一名入殓师,在县城的殡仪馆专门为逝者服务,负责整治遗体。很多人对小李的工作表示忌讳,不愿意跟他过多接触。
不过对于我们同村的年轻人来说,对小李不仅不忌讳,还经常跟他坐在一起喝酒吹牛。
有一次我问了小李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死后,人们会马上用一块白天盖住逝者的脸?
小李告诉我:用白布盖住逝者的面部并非迷信,而是有很多科学依据的,是为了让逝者更加体面,也是为了保护身边的人。
1、为逝者盖白布的由来
其实用白布将逝者的脸盖住由来已久,是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源自吴王夫差与伍子胥之间的故事。
话说当年吴王夫差在伍子胥的辅佐下打败了越王勾践,雪耻了此前的杀父之仇。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后,采纳了文种的“灭吴九术”,派人向吴王求和,送去了金钱美女,还贿赂了吴王的一位大臣为其说好话。
伍子胥劝说吴王不要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诱惑,要对越王杀之以绝后患。但是吴王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答应了越国的请求,而且要求越王夫妇来吴国给自己做女仆。
越王勾践放下身段,不仅为吴王夫差牵马,甚至在夫差生病时,亲自品尝夫差的粪便。三年后,吴王夫差善心大发,将越王勾践放了回去。
勾践回国后开始卧薪尝胆,休养生息,为未来攻打吴国做准备。伍子胥派人调查后,劝说吴王夫差把越国灭了,但当时吴王正忙着筹划灭掉齐国,就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
吴王把齐国灭掉之后,伍子胥就装病不来朝贺,吴王在奸臣的谗言下,认为伍子胥刚愎自用,不把他这个大王放在眼里,于是赐给伍子胥一把“属镂之剑”,让伍子胥自裁。
伍子胥悲痛欲绝,对吴王听信谗言愤恨不已,便说道:“我死之后,请将我的眼珠子挖下来挂在东门城墙上,我要亲眼看着吴国被越国消灭!”
公元484年,伍子胥被赐死,而两年后,在吴王夫差与北上和诸侯会盟时,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俘虏了吴王夫差的儿子。吴王从会盟归来后,与越王多次交战都战败了。
公元473年,吴王被越王打败,困于姑苏台。没有了退路的吴王效仿当年的越王,向勾践求和。但是越王在范蠡等人的劝说下,没有答应吴王的请求。
吴王临终之际想起了伍子胥,后悔当年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谏,才导致如此下场。吴王认为自己没脸再见伍子胥,便交代身边的人,说自己死后,要用白布遮住眼睛:“夫差轻越,取败姑苏。甬东之耻,空惭伍胥。”
其实在东晋著名学者郭璞的著作《葬书》中,也有为逝者盖住脸的记录,只不过用的不是白布而是黄纸。这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用白布盖住逝者的脸并非出于迷信。
2、为什么要为逝者盖白布?
其实为刚死之人盖白布的操作已经深入人心,比如影视剧中为了表达病人去世,往往医生一个盖白布的动作就能诠释清楚。
那么为什么要用白布盖住逝者的脸呢?主要原因如下:
1、给逝者以尊严,让逝者保留最后的体面
人死之后,肌肉和皮肤会失去弹性和张力,这会导致逝者的瞳孔散大、眼睛微睁、嘴巴微张、纹沟变浅、面无表情等。整个就是一副脸部松弛,毫无生机的面容,与生前的模样大相径庭。
另外,人体死亡后血液循环会停止,遗体的血液因重力作用而向体位较低的血管聚集,并在该处皮肤上形成大小不一、边缘模糊的瘢痕,也就是尸斑。
逝者遗体的面部是朝上的,虽然不会形成尸斑,但面部的血液全都流向下方了,会显得十分苍白,再加上肌肉松弛造成的面部变化,看起来十分恐怖。
我们知道,亲人对逝者都是有感情的,印象中的逝者是个活生生的人。如今逝者的面部毫无生机,让亲人看到的话会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用一块白布盖住脸,就可以避免逝者不好的一面被亲人看到,能够保留逝者最后的体面。
2、盖白布可以避免亲人过度伤心,减轻身边人的压力
亲人去世后,活着的人必定伤心欲绝,尤其是至亲之人,一时半会很难接受现实。用一块白布将逝者的面部盖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亲人受到遗体视觉上的冲击,减轻亲人的伤心程度。
而且,没有人愿意让自己亲人的遗体暴露在外,将其盖住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身边人的一种安慰。
其实不光是盖白布,人死之后的大部分丧葬礼仪,都是出于尊重逝者和让亲人内心趋于平静的考虑。比如为逝者净身、穿寿衣,举行风风光光的丧葬礼仪,给逝者以尊重,也给活着的人以慰藉。
3、保护遗体的同时,阻断疾病传播
人死之后3个小时之内就会发生尸体变化,体内开始滋生大量微生物和腐败细菌。这些腐败细菌分解遗体时,会生成以硫化氢和氨气为主的恶臭气体,并通过逝者的口、鼻和肛门等处向外扩散。
用白布将逝者的全身都盖住,连面部和手脚都不裸露,有利于防止这些腐败气体向外扩散,也可以防止腐败细菌影响身边人的健康。而且阻断了恶臭气体的扩散,就可以防止苍蝇等昆虫被吸引过来。
所以用白布盖住遗体,既可以防止尸体变化对活人的健康带来影响,也可以保护遗体不被蚊虫叮咬。
总之,用白布盖住逝者的面部或者说全身,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保护遗体免收破坏,也是对活着的人的保护,避免他们伤心过度和被细菌感染,这是对大家都有利的操作。
3、还会对遗体做哪些操作?
其实除了盖白布,人死之后还有很多操作让人不解,有些甚至听起来非常不体面,但这些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1、人死后为什么要穿寿衣?
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就是人死后为什么要穿寿衣?穿平时的衣服不行吗?
穿寿衣是我国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丧葬礼仪,寿衣的材质、件数以及什么时候穿、由谁来穿等都有讲究。穿寿衣除表达对逝者的尊重以外,也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寿衣的材质采用棉料,这可以有效吸收逝者遗体腐败后渗出的液体,防止不体面的事情发生。而且穿寿衣可以让逝者看起来平和安详,让亲朋好友看到后更加亲和,留下较好的印象。
当然了,没有任何法律法规强制要求逝者一定要穿寿衣,亲属完全可以给逝者穿上生前喜欢的衣物,不过要做到体面、庄重,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2、人死后为什么要堵住逝者肛门?
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人死了还不得安宁,还要做出堵肛门这样不体面的操作吗?
其实这并非是对逝者的不尊重,恰恰相反,这正是为了让逝者走得更加体面的操作。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人死之后会出现一系列的尸体变化,比如肌肉松弛、尸体腐败、尸臭扩散等。
用棉团或者纱布等,将逝者的肛门堵住,可以防止遗体的内容物外泄,阻断尸臭扩散,避免遗体的细菌感染身边人等。
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殡仪馆,人死之后,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将逝者的肛门堵住,这是他们职业的基本要求,只是人们生活中很少见到而已。
3、入殓师是个值得尊敬的职业
人们对长期与尸体接触的职业会有所忌讳,比如很多人不喜欢和入殓师交往,认为他们会给人带来晦气。
但事实上,入殓师是一个值得尊重的职业,他们要负责对遗体进行净身、消毒,并化妆、穿衣。如果是因意外去世而受外伤的,入殓师还要负责缝合伤口,甚至用道具来代替遗体残缺的部分。
他们做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工作,冒着被细菌感染的风险,为逝者服务,让逝者尽可能恢复到生前的状态和样貌。他们让已经冰冷的人重焕生机,给他们永恒的美丽。
4、结束语
俗话说死者为大,人死之后要让其走得风风光光,因此在我国丧葬文化中,每个环节都讲究对逝者的尊重,体现对亲人的关怀,凡事讲究体面、庄重。
用白布盖住逝者的面部,是繁杂的丧葬礼仪中的一部分,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这样做既可以给逝者留下最后的体面,也可以让活着的人不被伤害。
关于这个话题,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