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一件万历皇帝龙袍的复制丝织品在定陵博物馆一经展出,就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中国文学大师、故宫服饰专家沈从文先生一见也为之倾倒:“这件明皇朝袍的选料、织纹、色彩、图案、织造技艺,都同历史真品相同,堪称再现传世稀珍原貌。”
这件云锦可谓“国宝”,在1984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珍品奖”。
那么,这件云锦的织造者是谁呢?
01
1973年,在矿校毕业的周双喜,因为勤奋努力、素质好,被分配到南京云锦研究所当学徒。
那一年他才18岁,懵懵懂懂地站在大花楼织机旁,他的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在涌动。
入门的时候,所里的师傅年龄都七八十岁了,云锦工艺正面临着断代的危险。
而周双喜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却吃苦耐劳,勤奋学习,让老师傅们另眼相待,认为他是一个学习手艺的好苗子。
学习云锦很苦,一年四季,每天5点他就到织房中,要么死记口诀记着云锦的制造技艺,要么向师傅请教如何织云锦。
练习穿铁梭的时候,需要十几个小时重复一个动作,一到晚上他的胳膊和手就会酸疼,甚至还会出现麻痹的症状,而且长时间的久坐,也很容易生板疮。
织造云锦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因为丝线太细,且干燥易断,如果机房内太热,火太冷,就容易损坏丝线。
所以大热的夏天没有空调只能赤着膀子或头顶毛巾干活,而且还要小心汗水滴到云锦上。
艰苦的环境,疼痛的折磨,他都毫不在意,反而笑着说:“还蛮干净的,总比在煤矿上干活要好一些。”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他已经成为这批学徒中的骨干,很快就能完成师傅交代的任务。
十年如一日,周双喜日夜精进自己的云锦织造技艺。
上天会厚待每一个认真努力的人,周双喜的机会如约而至。
02
1983年,周双喜的师傅,接到一件复制万历皇帝龙袍的任务。
可是师傅年龄大了,身体也出现了问题,织了一半就再也无法继续下去。
一般来说,复制龙袍只能一个人完成,两个人做出来的色彩、针脚可能会不统一,但周双喜的手艺师傅看在眼里,觉得他一定可以胜任这项工作。
师傅临终的嘱托,让周双喜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完美地复刻龙袍,他连续十几次下地宫测量。
龙袍刚挖出来时,颜色是新鲜的,但是只要一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就会变成咖啡色。
为了保证颜色的一致,周双喜除了参考考古人员第一时间记录的颜色、花纹外,对了残缺的部分,还要用分析镜仔细辨别它是何种材料织的。
而且,织龙袍不能用一般的丝线,需要大量的金线和孔雀羽,这两种丝线都是极其难制作的。
它需要把一块厚厚的黄金制成薄薄的金箔,并对其进行三万多次的捶打,后附在一种特殊纸张上,压紧抛光,制成条,抽出丝线和蚕线相互缠绕,搓捻成金线。
而孔雀羽,顾名思义,要收集孔雀的羽毛,一根根地用手搓300多米的线。
龙袍的织造工艺也是极其复杂的,每一步都需要特别地细心。每次织线前,他都会先用热水泡手,把手“泡软”,就不会勾到丝线。
饶是如此,周双喜也足足用了3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万历皇帝龙袍的复刻。
所幸的是,这件龙袍后来上交给十三陵,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
沈从文先生一见就赞不绝口:“这件明黄朝袍的选料、织纹、色彩、图案、织造技艺、都同历史真品相同,堪称再现传世稀珍原貌!”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龙袍上,上面的孔雀羽璀璨夺目,一条条腾飞的巨龙好像在瑞气袅袅的霞光中腾越。
因其技艺精湛、还原度高,这件龙袍被专家一致评为“国宝”,现存放在定陵博物馆。
这次过后,周双喜声名大噪,一跃成为文物复制项目的“带头人”“总教练”,但他并不沉迷于这种名声的浮华中,反而一心沉淀于云锦的事业中。
03
随着科技的进步,织工们织云锦变得更加地精细和省力。
对于文物复制来说,从电脑上就能获得非常清晰的图像和标准的数据,不需要再来回测量。而丝线的设计也不需要纯手工了,完全可以由机器代替。
可是,云锦作为一项传统非遗技术,不仅因为它体现了中国古典之美,更重要的是它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技艺。
它不能依靠机器,只能是纯手工制作。
而两个工人连续不停地工作一天,也只能织出5—6厘米的云锦,如果是特别复杂的样式,一天只能织1—2厘米,可见它异常珍贵。
虽然很难,周双喜也一直坚持
他认为,这么美的中国技艺理应流传下来,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云锦的美,感受到中国古典技艺的高超。
2006年,周双喜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对于此盛名,他总是笑着说“我就是个手艺人!”
2008年,周双喜和他的团队成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耗费巨大心血,为迎接国庆做出了一幅云锦作品《万寿中华》。
这幅作品一经展出,大家就被他的华丽霸气所震撼。这件作品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防治技术,精心选取了100种上等的原材料,制造工艺繁复精湛,制作寓意深远高大。
后来,这幅作品被收藏在人民大会堂。
为了让云锦被更多的人看到,2015年,周双喜他的弟子费尽心思制作的云锦旗袍在巴黎时装周精彩亮相,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这种现代与古典的完美结合,让云锦焕发出新的活力。
2021年,周双喜紧跟时代的浪潮,注册抖音,在上面发布了一个中式婚服的制作过程,虽然只有仅仅14秒,但那份东方红的古典大气、纵容华贵显得淋漓尽致,众多网友赞叹不已。
50年来,周双喜一直致力于云锦的研究、制作,初心未改。他为国家抢救复制了大批极具文物价值的云锦,填补了多项云锦领域的空白,然而,由于云锦技艺的复杂性,但目前为止这项技艺也仅有两百多人传承。
“白忙了多少次。”面对年轻人报名学习云锦,几个月后又匆匆离去的现状,周双喜感慨道。
现在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哪个年轻人能够忍着辛苦,十年如一日地坐在织机旁学习云锦呢?
虽然坚守的路很难,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周双喜依然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学习云锦,把这项展示中华文化的传统技艺—云锦,发扬光大。
作者:烟纱
编辑:桢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