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全名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是一个位于亚洲中部的内陆国家:东接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南部是巴基斯坦,北面则是中亚五国中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的国土面积约为647500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阿富汗人约为3220万。这其中40%左右的人口为普什图族,25%左右为塔吉克族,此外还有哈扎拉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等20多个少数民族。
高原和山地占了阿富汗总面积的4/5,北部和西南部多为平原,西南部有沙漠。全国平均海拔1000米。阿富汗最大的兴都库什山脉自东北斜贯西南。如此复杂的地形地貌使阿富汗领土中的五分之三处于交通不便的状态。在阿富汗历史上相当漫长的时期内由于山地地形的天然阻隔使阿富汗成为滋生地方割据的温床。由于缺乏一个统一强大的核心地缘板块导致阿富汗各部族长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历史上阿富汗各部族之间的内战似乎从来就没停止过,但也正是在持续数千年的内战过程中养成了阿富汗人桀骜不驯、骁勇善战的民风。阿富汗自古以来就有帝国坟场之称: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大英帝国、苏联、美国先后踏上这片土地并在这里损兵折将折戟沉沙。阿富汗究竟有何魅力能吸引古往今来的世界大国纷纷涉足呢?
阿富汗的东面是中国,西面是西亚伊斯兰文明区,北面是中亚地区,再往北是俄罗斯,往南这是南亚地区,可谓是四通八达之地。谁得到阿富汗就意味着在亚欧大陆的地缘中心打下一颗钉子:尽可以将自己的国际影响力辐射到整个亚欧大陆并威慑周边各大强国,退也可以迫使这些大国强国中和自己关系紧张者不得不因为投鼠忌器而有所收敛,因为自己随时可以通过阿富汗威胁与自己关系紧张的国家的安全。
如此敏感的地缘区位使阿富汗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过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个国家能长期稳固地将阿富汗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统治之下。在古代尽管阿拉伯帝国成功令阿富汗皈依了伊斯兰教,但在政治层面上一直没能真正压制过阿富汗的独立意识。到了近现代英国、苏联、美国三个世界顶级大国又先后在阿富汗遭遇挫折。小小的阿富汗为什么总能令这些世界大国折戟沉沙呢?
从1810年起英、俄两大帝国围绕阿富汗、波斯以及中国新疆、西藏等亚洲内陆腹地展开了持续近百年的地缘政治竞赛。当时英国在阿富汗通过支持巴拉克宰王朝的多斯特·穆罕默德可汗抵制俄国在布哈拉、希瓦等中亚汗国的扩张野心。然而英国对多斯特·穆罕默德的支持并不是无条件的——1837年多斯特·穆罕默德请求英国人帮他夺取锡克帝国控制下的白沙瓦。这一要求遭到了英属印度总督奥克兰伯爵的拒绝。
这是因为英国同样对这一地区怀有野心,因此他们希望在阿富汗和锡克帝国之间玩弄平衡以坐收渔利。就在英国人拒绝了多斯特·穆罕默德的请求之时俄国上尉扬维·特科维奇奉命出使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俄国人在这时出访阿富汗有何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就在这次出访之后阿富汗从英国阵营倒向俄国阵营。1838年4月阿富汗驱逐了驻喀布尔的英国代表团。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此的回应是找到被巴拉克宰王朝推翻的阿富汗前王室杜兰尼家族的成员沙阿·舒贾并与之订立盟约:英印军队出兵帮沙阿·舒贾恢复王位,条件则是杜兰尼家族复位后必须承认阿富汗时英国的保护国。1838年12月英国阿富汗战争正式爆发,次年7月22日英军攻陷阿富汗的加兹尼要塞。此战英军仅阵亡17人、负伤165人,而阿富汗方面则至少战死了500人。
加兹尼失守后多斯特·穆罕默德派出一支5000人的骑兵迎战英军,但在英军优势火力的打击之下这支队伍不战而溃。多斯特·穆罕默德在向英军投降后被流放到印度。1839年8月沙阿·舒贾在英国人的护送下回到阿富汗复辟杜兰尼王室。1839年的英国人曾以为他们完全控制住了阿富汗的局势,可多斯特·穆罕默德的儿子阿克巴·汗却出逃在外并迅速在自己周围集结起反英力量。
1841年11月1日夜间喀布尔城内的阿克巴·汗支持者发动暴动:各地游击队举行联合反攻,喀布尔市民手执各种原始武器冲向预定目标。起义军于当晚占领喀布尔全城。第二天起义军向城外的英军据点进攻,英国殖民军惊呼“阿富汗全国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对我们了”。暴动之后的喀布尔每一小时都有新的普什图人加入叛乱者的行列。4600名英军和12000名随军杂役被困在城市东北方一个四面环山、布满沼泽的营地里。
这时阿克巴·汗调来6000名阿富汗正规军在制高点架起大炮向英军轰击致使300余名英军阵亡。就连在英军中一向以彪悍善战闻名的廓尔喀营也在此战中全军覆没。1842年1月1日丧失斗志的英军同阿克巴·汗达成停火协议:英军不再支持自己扶植的亲英政权,承认阿富汗原王室复辟。英军试图以此换取自己的安全撤离,阿克巴·汗也确实答应放他们走。然而从英军开拔离开的第一天起阿克巴·汗就背弃了承诺。
阿富汗部队始终不间断地骚扰袭击英军的殿后部队。1月8日事先抢占好制高点的阿富汗人对通过山谷口的英印军展开了一场近乎屠杀般的战役:这天有3000多名英印军官兵及其随军家属被打死在开伯尔山口6.4公里长的入口处。侥幸活下来的人不得不冒着枪林弹雨徒步前进,到9日黄昏英印正规军只剩750人幸存、随军的12000名平民则已死亡2/3以上。到了12日晚间这一行人进一步减少为不到200名官兵和2000名平民。
15名仅存的骑马者决定加速向贾拉拉巴德飞奔,第44东埃塞克斯团的20名军官和45名士兵则决定在甘大麦村稍作休整。就在当晚阿富汗人围了上来,英国人排成一个方阵用20支步枪和佩剑进行抵抗,最终除4人被俘外其余悉数死难。13日午后守卫英属印度与阿富汗交界处的贾拉拉巴德要塞的英军哨兵发现一匹马正从地平线处孤单地走来,马背上驮着一个浑身是伤的人。
这就是撤出喀布尔的英国军民中唯一活着返回英属印度的幸存者军医威廉·布赖登。在此之后的许多个夜晚贾拉拉巴德要塞的城墙上一直燃烧着熊熊篝火,以此为可能的幸存者照亮前行的方向,然而再没一个人回来。这次惨败使当时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在此后的30多年里再不敢对阿富汗有任何行动。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俄两国在阿富汗南北两翼不断进行侵略扩张对阿富汗构成了新的直接威胁。
英国担心一旦阿富汗落沙俄之手会对英属印度构成威胁,所以就在1878年11月派遣3.5万人兵分3路入侵阿富汗。战争初期阿富汗方面在倒向俄国后一心指望获得沙俄的援助,因此故意让英军深入国境以迫使沙俄兑现出兵援助的承诺。然而这时正忙于在欧洲争霸的沙俄并未兑现援助承诺。当醒悟过来的阿富汗在试图组织抵抗时已来不及了。阿富汗因此沦为英国的附属国。
1879年9月8日喀布尔再次爆发反英起义:起义很快向阿富汗全境蔓延,英军很快发现自己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少农村妇女拿着铁锨、斧头、马刀参加抗英作战,各地抗英武装以加兹尼为基地对喀布尔形成包围。1880年7月27日抗英武装2.5万人在坎大哈附近与英军一个旅遭遇,此战中抗英武装在兵力火力上均占优势,于是战斗一开始他们就以优势火力压制英军两翼的炮兵和骑兵。
抗英武装在步、骑兵紧密配合下对英军发动了猛攻。尽管英国方面的援军及时赶到,但阿富汗抗英武装还是乘胜向坎大哈进军,喀布尔的英军也被10万起义军包围。在这样的形式下英国当局不得不同阿富汗统治者达成妥协:阿富汗内政自主,但外交受英控制。1881年4月英军全部撤出阿富汗。大英帝国作为19世纪世界头号强国却两次在阿富汗这个弹丸小国折戟沉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国力被战争削弱。这时的阿富汗试图通过交好新兴的苏维埃俄国实现牵制英国以彻底解除自己南部的威胁。英国自然不愿看到一个亲苏的阿富汗出现在英属印度北部,于是派出3.4万英军分为三路入侵阿富汗。作为回应4万阿军也兵分三路在开伯尔、加兹尼和坎大哈迎敌。尽管一战使英国的国力有所削弱,但在战争过程中英国的军事科技也有提升。
坦克就是一战时期英国发明的,飞机也在一战中被用于军事用途。也许是前两次阿富汗战争的惨败使英军记忆犹新,于是这次他们动用了包括装甲车和战斗机在内的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而阿富汗方面仍是刀剑和火枪、火炮冷热兵器混用的状态,可以说在武器装备方面英军占尽优势。然而开伯尔方向的阿军以3个步兵营先发制人攻占了英军巴格要塞,抢占了朗迪科塔尔要塞周围有利地形。
然而由于阿军未乘敌兵力空虚之机攻下要塞而坐失战机。英军增援部队赶到后夺回了巴格要塞。加兹尼方向的阿军迅速行进至边境重镇马敦,然后以居高临下之势迫使英军后撤,随即抄小路直插塔尔城下,直接威胁英军设在科哈特的大本营,从而打乱了英军的部署。阿军以炮火猛轰塔尔城:由于步炮协同不利,所以未能攻下该城。英国援军赶到后阿军为保存实力而主动撤出战斗。
与此同时南线阿军则采取守势——在优势之敌进攻面前顽强坚守,给予英军重大杀伤,迫使其停止进攻。1921年11月22日英阿签订和约:英国承认阿富汗独立。至此阿富汗人民抗英战争取得彻底胜利。1933年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纳第尔·沙阿遇刺身亡后年仅19岁的王子查希尔登上了阿富汗王位。查希尔从西方聘请经济顾问推动国家的现代化改革:查希尔制定了国家宪法,将法律置于《古兰经之上》。
查希尔由此推动阿富汗向法治国家转型,又通过引进欧洲的生产技术打造阿富汗的现代化工业基础。20世纪60年代的阿富汗已可以生产汽车等工业品。这一时期阿富汗的繁荣不只停留在物质财富方面,同样也表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那时的阿富汗女性不需要佩戴面纱,可以接受教育、参加工作。查希尔统治时期的阿富汗从一个贫困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了富裕繁华且开放文明的国家。
这时的阿富汗尽管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但经济稳步发展、社会非常稳定。与此同时阿富汗在外交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美苏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下查希尔坚持独立自主的中立外交路线,同时与欧美国家、苏联、中国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外交关系。早在1955年阿富汗就与当时尚被西方国家孤立的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那时的阿富汗和今天的阿富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时很多贫民子弟都通过刻苦学习跻身中产阶级。阿富汗女性也摘下面纱投身各种工作。那时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游乐场、各种商店、唱片店几乎都有。反观如今的阿富汗在经历多年的战乱之后已成为全球经济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交通、通讯、工业、教育、农业基础设施被破坏殆尽,生产生活物资极端匮乏。如今的阿富汗不仅穷,而且长期处于战争动乱的环境。人们在这种状态下连生命安全有时也得不到保障。
阿富汗命运的转变始于1979年苏联的入侵:1979年12月27日晚7时30分苏军进驻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占领了阿首脑机关、国防部、电台等,打死了阿富汗总理阿明,粉碎阿政府军抵抗,扶植了亲苏的新政府。一周之内苏军就基本完成了对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领,还控制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阿富汗与伊朗的边境要地。单纯就两国的正面军事对抗而言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然而随后苏联就陷入了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泥潭。1988年5月15日苏联和阿富汗发表联合声明:苏军将从当天开始撤离阿富汗,撤军将在9个月内完成。1988年5月25日苏军总政治部主任利济切夫宣布:在阿富汗战争中苏军死亡12210人,伤35478人,失踪311人。与此同时苏联在这场战争中耗资200多亿美元,进一步加剧了苏联国内经济的窘态,成为了加速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2001年10月7日起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部队开始同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基地组织作战。美版阿富汗战争几乎就是苏版阿富汗战争的翻版:在正面战场上以美军为首的联军部队一路势如破竹,然而联军的后方基地却始终处于塔利班政权的威胁之下。塔利班的军队在美国的空中优势打击之下根本没任何还手之力。11月12日塔利班连夜逃出喀布尔,11月16日塔利班主力蜷缩在坎大哈了。
然而战争却并未就此结束:美国占领阿富汗以后扶植了新的阿富汗政府,但塔利班的势力却并没被彻底消灭,于是战争转变成为旷日持久的游击战。美军面对塔利班的游击战术和基地组织不断袭扰不得不打了13年的阿富汗战争。尽管美国官方宣称阿富汗战争已结束,然而实际上美军仍在当地驻有部队,当地的局势也迟迟难以恢复。美国为阿富汗战争投入了一万亿美元军费、付出了死亡2000余人的代价。
历史上阿富汗令一个又一个世界大国在此折戟沉沙:这里的人民有着悠久的战斗历史,可以说任何一个平民拿起枪就是一名战士。骁勇善战在冷兵器时代毫无疑问是一大优势,那么在现代机械化战争条件下再怎么骁勇善战还能挡得住飞机、大炮吗?在现代机械化战争条件下阿富汗地形复杂、民风彪悍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确实已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然而被削弱并不等于说这些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已彻底消失。
迄今为止阿富汗的复杂地形、彪悍民风仍足以使其成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阿富汗复杂的多山地形为阿富汗人进行敌后游击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外来军队往往被阿富汗游击队封锁围堵在山谷中予以重创。当外来军队试图反攻时却又发现:对方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尽管英军、苏军、美军都武装到了牙齿,但面对这样的对手真可谓是大炮打蚊子。即使狮子再怎么强大,可面对蚊子也显得束手无策。
阿富汗敏感的地缘区位使其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同时这也意味着任何外来势力对阿富汗的入侵都会引起周边地缘势力的高度警惕。英军在入侵阿富汗时就遭遇了俄国的抵制。阿富汗人在与英国人的战争中充分调动了基于传统部落观念的忠诚意识和排外情绪,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地理条件之利与对手的厌战情绪,而且阿富汗还曾在战前从英、俄两国购入过大量近代化武器。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对当时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的霸权构成极大的威胁,与此同时苏联对阿富汗的占领对周边各邻国以及中东穆斯林国家都构成威胁。尽管这些国家并不打算置身阿富汗战争中,但暗中为阿富汗游击队提供武器、资金、人员、技术、补给等各方面的支持还是能做到的。就这样阿富汗战争发展到后期就成为了一场西方国家和穆斯林国家联手坑苏联的陷阱。
当时很多像本·拉登这样的人从各个穆斯林国家涌入阿富汗参加对苏军的“圣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方面为阿富汗游击队提供武器、资金、补给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压低国际油价的方式打击苏联这个产油大国。苏联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同整个西方阵营和所有穆斯林国家作战。阿富汗的局势实在太过复杂:当初苏联人没能成功控制阿富汗的局势,如今美国人同样无法控制阿富汗的局势。
无论苏联还是美国都能轻而易举打败阿富汗的正规军,然而在非对称的游击战面前却迟迟无法控制当地的局势。阿富汗复杂的地形、彪悍的民风、敏感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一块难以被征服的土地。要打败阿富汗的正规军其实并不难,可要在阿富汗真正站稳脚跟却并不容易。2021年4月14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宣布:将在2021年9月11日前将所有美军士兵从阿富汗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