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遗址发掘与收获:华南新旧石器过渡阶段考古取得重大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1-05-10 10:09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考古发现 > 手机阅读

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遗址发掘与收获:华南新旧石器过渡阶段考古取得重大新突破

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遗址发掘与收获:华南新旧石器过渡阶段考古取得重大新突破

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遗址发掘与收获:华南新旧石器过渡阶段考古取得重大新突破

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遗址发掘与收获:华南新旧石器过渡阶段考古取得重大新突破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刘锁强 邓婉文 李文成 邹冠男 刘拓 陈雨生 代雨彤 巫幼波 邝茂盛):经过三年考古工作,青塘遗址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等各类文物标本一万余件,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聚落形态、环境变迁与史前文化演进的关系、现代人行为复杂化的全面反映等等,这些重要收获系统展现了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这一考古成果是华南史前考古非常关键的新收获,有望突破国内外学术界对华南—东南亚地区史前人类与文化发展认识的瓶颈。

青塘遗址位于广东省北部清远市所辖英德市青塘镇。该遗址发现于1959年,当时青塘镇属韶关市翁源县管辖,故命名为翁源县青塘遗址。上个世纪60年代与80年代,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曾两次对青塘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未进行过正式考古发掘。

青塘遗址包括黄门岩1号至4号洞、吊珠岩、仙佛岩及朱屋岩等多处洞穴地点,是岭南典型的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洞穴遗址。因同时发现打制石器、局部磨刃石器与陶片等文物,其年代最初被认定为新石器时代早期。

青塘镇地处北江一级支流滃江中游,境内发育有较多溶洞。黄门岩位于青塘镇南部榄村,为马鞍形石灰岩孤峰,其南麓有大小各异四个洞穴,自西向东分别编号为1至4号洞,其中黄门岩1号洞与4号洞狭长幽深,2号洞开阔敞亮,3号洞则为岩厦。

为全面了解遗址内涵、建立可靠的地层序列与年代框架,促进华南—东南亚地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诸学术课题的深入探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6年至2018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等单位对英德青塘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在黄门岩1号至4号洞四处洞穴地点共发掘54平方米,其中2号洞地点发掘面积最大,达30平方米,同时还对周边其他石灰岩洞穴开展系统的调查。

本项目工作之初就设计了明确的课题目标与技术路线,在常规田野考古发掘外,还引入年代学、古人类学、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土壤微形态、残留物分析、石料产地分析及三维重建等多学科理念与技术手段,全面提取、分析遗址内各类信息,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由于洞穴堆积成因复杂,且多次受自然和人为扰动,因此青塘遗址的文化层堆积也异常复杂,且有多处堆积胶结情况严重,给发掘清理工作造成极大困扰。本次发掘秉持辨识与区分最小堆积单位的原则,确保各类文化遗存出土层位与地层关系的精确性,同时作为复原遗址堆积形成过程的依据,仅黄门岩2号洞地点划分出早期文化堆积单位近70个,并在严重胶结的堆积中发现并清理出墓葬与火塘等遗迹单位。

发掘过程中除大量提取测年、古环境、植硅石、残留物、土壤微形态等方面的样品外,所有文化层堆积的土样都逐一进行浮选与重选,获取了数量庞大的石制品碎屑、动物骨骼碎片、小动物化石及碳化植物等遗存。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

通过考古发掘,青塘遗址发现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连续的地层堆积,共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动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遗存等各类遗物一万余件,建立起距今约2.5万至1万年完整的地层与文化年代序列。

经初步研究,青塘遗址文化遗存从早至晚可分四期,各期的文化面貌体现出明显阶段性差异:第一期,距今2.5万至2.2万年,文化遗物中工具包括打制石器与骨角器,石器除华南传统的砍砸器等砾石石器外,还有以石英为原料加工的石片石器;第二期,距今2.2万至1.8万年,较多直接使用砾石做工具,开始出现陡刃石器,骨角器制作工艺较为进步,发现通体磨光的骨器,出现穿孔蚌器;第三期,距今1.8万年至1.5万年,陡刃砾石石器加工技术逐渐成熟,与之共存的还有典型的石片石器加工工艺,该阶段出现火候较低的早期陶器;第四期,距今1.5万至1万年,螺、蚌壳数量激增,定型化生产的陡刃砾石石器占据主导地位,出现零星的穿孔石器与局部磨光石器,陶器制作工艺相对进步,该期早段出现有意识丧葬行为。

旧石器时代晚期聚落形态

青塘遗址的特殊性在于其作为洞穴地点群,体现出华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聚落形态特征。随着最后冰期气候变冷,晚更新世晚期现代人基于气候环境多选择洞穴作为居址,不同时期的栖居方式又表现出阶段性特点,尤其是较晚阶段的人群选择大型洞穴作为主要生活居住区。

不同洞穴地点之间有显著的功能差别。黄门岩2号洞地点无论从居住面积还是出土遗物,皆不同于其他地点,其在第二期开始作为人群集中居住的中心营地,文化遗物的类型与数量说明居住的人群规模和活动频繁程度远高于其他地点。黄门岩1号洞地点发现有墓葬与火塘等遗迹,但出土遗物数量极少,说明其应是比较特殊的功能地点,而其他洞穴可能是一般性活动地点。同时,单个地点(中心营地)内部又存在空间的功能区分,如2号洞发掘区西部的地层集中发现大量修理石片、断块与碎屑等加工石器的废类石制品,反映出完整的石器加工操作链与石器加工区的功能特点。

聚落形态的发现与研究在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极为难得,青塘遗址的这一发现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价值。

中国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

黄门岩1号洞地点发现墓葬1座,出土人骨化石1具,其葬式为蹲踞葬,年代为距今13500年左右。除头骨与左侧部分缺失较为严重外,右侧上下肢骨、脊椎与骨盆等保存情况较好。人骨下方垫有石块,人骨旁发现骨针1枚,可能为随葬品。该墓葬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可确认葬式的墓葬,也是广东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距今1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青塘遗址还发现火塘遗迹7处,其中黄门岩1号洞地点发现3处、2号洞与4号洞地点各有2处。黄门岩1号洞地点H1与H3火塘底部皆发现有石块堆垒现象。

华南最早的穿孔蚌器与广东最早的早期陶器

黄门岩2号洞地点出土年代超过距今2万年的穿孔蚌器,这是华南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三个不同层位发现早期陶器,其中⑤层出土陶片测年数据在距今1.7万年左右,为广东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而第四期地层中发现距今1万多年的陶器则在制作工艺上体现出明显的进步性。青塘遗址发现的早期陶器证明华南地区尤其南岭南北两侧距今2万至1万年大范围出现早期陶器。

遗址内出土各类石制品3000余件,包括打制石器、石锤、使用砾石、石片、断块、碎屑、石料及少量穿孔石器、局部磨光石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单面硬锤加工的各类陡刃砾石石器,石器原料主要是利用周边的河滩砾石,无论是单边刃、多边刃还是盘状刃,其形态与加工技术运用都具有定型化生产的特点。

青塘遗址出土动物种属以鹿为最大宗,包括水鹿、斑鹿及麂子等,此外还有食肉类、鸟类及啮齿类动物。除陆生动物外,螺蚌、龟鳖、鱼等水生动物发现数量亦较多。除少量保存情况相对较好的动物下颌骨、牙齿及角外,出土动物遗存多为动物骨骼残片,部分文化层出土动物骨骼破碎程度较高,发现大量长度在3厘米以下骨骼碎片。此外,还发现有植物果核,部分石制品上发现禾本科淀粉粒。这些类型丰富的动、植物遗存是新旧过渡阶段广谱性采食经济的有力证据。

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的耦合关系

目前环境考古的初步结果显示,遗址第1阶段为MIS2阶段末次冰期最盛期干冷气候,其后总体趋于转暖,但其间有多次程度不同的冷暖更替。青塘遗址从早至晚的气候环境变迁,与遗址的遗存分期及其所反映的工具技术、人类适应行为与文化的变化较为吻合。青塘遗址的考古成果不仅复原了MIS2阶段至全新世初期岭南地区详实的古环境演变过程,而且清楚地揭示出其与新旧过渡阶段人类适应策略、史前文化演进路径之间的关系。

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发展的新阶段

青塘遗址全面反映出晚更新世华南—东南亚现代人行为复杂化的新阶段。以陡刃砾石石器为代表的定型化石器生产技术不断成熟,骨角器、穿孔蚌器、陶器、穿孔石器及局部磨光石器等新型工具门类不断涌现,有意识的丧葬行为则暗示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宗教信仰、仪式的产生以及社会复杂程度,还有遗址所展现的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原始人群的聚落形态,这些都表明新旧石器过渡阶段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新阶段。

专家意见

2018年11月10至11日,在英德市召开青塘遗址专家论证会。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及湖南、广西、福建、江西等省份的相关领域十余位考古专家,分别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学、环境考古及动物考古等不同视角围绕青塘遗址发掘成果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对这项华南史前考古新发现的重要学术意义与科学价值给予一致的肯定。专家们指出,青塘遗址发现了连续的地层和文化演变过程,环境考古工作清晰地显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以及由此导致人类行为与活动的改变;早期墓葬的发现有助于探讨旧石器时代社会发展、宗教意识的萌芽、仪式的出现以及区域现代人演化与扩散等;遗址在环境、技术、人类行为、聚落形态等方面提供的考古材料不仅具有区域意义,可以用来重新认识华南以往发现的同时期考古材料,还在现代人演化与扩散、东亚与东南亚史前文化的关系、新旧石器过渡与文化发展等重大课题上具有全局的意义。

青塘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的课题设计、研究思路、工作方法、团队架构及高质量的田野工作都赢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本项目具有很强的课题意识导向,学术目标明确,多学科交叉运用,田野工作扎实细致,是洞穴遗址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典范。

学术意义

华南是研究现代人起源和农业起源非常关键的区域,青塘遗址的考古发现作为华南史前考古的新突破,对于东亚、东南亚史前人类与文化发展的认识和探讨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首先,青塘遗址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为华南—东南亚新旧石器过渡阶段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标尺,并揭示出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过程的耦合关系。

第二,青塘遗址墓葬与人化石的发现对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宗教信仰、社会复杂程度、区域现代人体质演化与人群扩散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第三,青塘遗址为研究华南新旧石器过渡阶段聚落形态、早期陶器的出现与发展、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区域史前文化的关系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材料。

最后,青塘遗址考古成果也是中国史前考古的新进展,为深入探讨旧大陆东部现代人出现与扩散、东亚与东南亚史前文化交流、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等前沿课题提供了新契机。

相关报道:英德青塘遗址入选“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据南方网:记者从英德文物部门了解到,在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宣布的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个项入选项目中,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遗址入选。

据考古专家介绍,经过三年考古工作,青塘遗址建立起距今2.5万年至1万年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个重要遗迹,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动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文物标本一万余件。这一考古成果是华南史前考古重大新突破。

在四处洞穴地点共发掘54平米

青塘遗址位于广东省北部清远市英德市青塘镇,地处北江支流滃江中游。该遗址发现于1959年,包括黄门岩1号至4号洞、朱屋岩、吊珠岩及仙佛岩等多处洞穴地点,是华南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典型洞穴遗址。

2016年至2018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对青塘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在黄门岩1号至4号洞四处洞穴地点共发掘54平米,同时还对周边其他石灰岩洞穴开展系统的调查。

该项目工作之初就设计了明确的课题目标与技术路线,在常规田野考古发掘外,还引入年代学、古人类学、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土壤微形态、残留物分析、石料产地分析及三维重建等多学科理念与技术手段,全面提取、分析遗址内各类信息,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出土距今约13500年的人骨化石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中心副主任、青塘遗址项目负责人刘锁强介绍,黄门岩1号洞地点发现墓葬一座,出土保存较为完整的人骨化石一具,其葬式为蹲踞葬,年代距今约13500年,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也是广东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距今1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黄门岩2号洞地点还发现距今2万余年、华南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而出土的距今1.7万年的陶片,则是广东年代最早的陶器,填补了本地区的空白。三个不同层位发现早期陶器反映出早期陶器生产工艺的发展过程。

“经初步研究,青塘遗址文化遗存从早至晚可分四期,各期的文化面貌具有明显阶段性差异,清楚地显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技术、人类行为与史前文化演变的过程。”刘锁强表示,青塘遗址的环境考古结果显示,该阶段气候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过程较为吻合。青塘遗址的特殊性还在于其作为洞穴地点群,展现了华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的聚落形态特征。

青塘遗址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青塘遗址文物资料全面地反映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发展的新阶段及社会复杂程度,系统再现了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华南是研究现代人起源和农业起源非常关键的区域。考古专家认为,青塘遗址的新发现对于东亚-东南亚史前人类与文化发展的认识和探讨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首先,青塘遗址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为华南-东南亚新旧石器过渡阶段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标尺,并揭示出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过程的耦合关系;

第二,青塘遗址墓葬与人化石的发现对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宗教信仰、社会复杂程度、区域现代人体质演化与人群扩散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第三,青塘遗址为研究华南新旧石器过渡阶段聚落形态、早期陶器的出现与发展、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区域史前文化的关系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材料;

第四,青塘遗址考古成果也是中国史前考古的新进展,为深入探讨旧大陆东部现代人出现与扩散、东亚与东南亚史前文化交流、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等前沿课题提供了新契机。

(奇趣网 www.QiQu.net 收集发布)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遗址发掘与收获:华南新旧石器过渡阶段考古取得重大新突破》感兴趣,还可以看看《白鹤滩水电站库区考古成果公布:金沙江中下游约4000年前就有人居住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古生物学家在美国犹他州发现霸王龙始祖化石——“厄运的先兆”(Moros Intrepidus)

下一篇:山东发现“侏罗纪公园”? “群居迅猛龙”足迹首次出现

考古发现排行

考古发现精选

考古发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