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第2地点2014年度发掘揭露出一处大规模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动物群脚印和植物遗迹化石面。经初步研究,这一发现在旧石器考古遗址中十分罕见,是一处具有重要考古、人文和社会价值的文化遗产。
乌兰木伦遗址地层堆积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上部为很厚的砂质堆积,结构较为松散,其底界光释光年龄为距今3万多年。下部为河湖相堆积,是文化遗物集中分布所在,其光释光年龄为距今5-6.5万年。上部和下部地层界线明显。在2014年度发掘过程中,发掘者注意到通过精细清理可以很好的揭露出下部地层的顶面。因此,考古人员在快发掘至下部地层顶面时,严格按照自然地层和水平层相结合的方法向下揭露,抛弃了手铲等坚硬发掘工具,而采用毛刷刷地层的方式进行清理。这种工作方法虽然进展缓慢,但由于工作非常精细,所以能够很好的保护发掘面。经清理,发现在上部地层和下部地层中间有一层非常薄的砂砾层,包含一定程度磨蚀的石制品。通过毛刷清扫,完好地揭露出乌兰木伦地层仅有的这层砂砾层。在提取砂砾层相关信息后,下部凹凸不平的文化层顶面显露,并开始出露大小、形状不一的砂砾坑。待将砂砾坑清理干净,约25平方米范围内不同深度、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坑洞出现在考古人员的眼前。发掘人员联想到泥河湾盆地马圈沟遗址发现的大象脚印化石,初步推测这可能是一处动物脚印化石面,遂即做了现场保护。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蒋志刚研究员与法国动物考古学家克里斯多夫等多名专家的现场鉴定,判断出植物遗迹化石2个以及不同种类动物包括马、牛、羚羊、鹿以及食肉类动物等在内的212个脚印化石。这些动物脚印化石不仅使我们得以判断其所属动物种类,其良好的保存状况还展现了当时这些动物群体不同的行为方式。例如,有些组别脚印化石反映了马逃跑或者挣扎的行为。
考古人员已对这一重要发现进行了照相、绘图、测量、三维扫描以及模型制作,相关研究正在进行。该项重要考古发现将生动地复原这一遗迹化石面所反映的数万年前不同种类动物在河边滩涂地带饮水、捕猎等活动场景。
大型动物群脚印和植物遗迹化石面(右为北)
旧石器时代由于年代久远,人类化石、与人类伴生的动植物化石、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工具和用具以及生产和生活残留物和场景等受到地质变化、动物活动破坏等各种因素影响,很难保存到现在并被考古学家发现。特别是当时古人类和伴生动植物留下的遗迹化石(包括人类和动物手脚印化石、植物化石等)由于极易破坏而更是极度稀有,又能直接反映当时的生活场景,因此受到考古学家的高度重視。本次报道是我国继泥河湾盆地马圈沟发现大象脚印化石后第二次完整揭露一个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动物群脚印和植物遗迹化石面。其规模大,保存好,脚印所反映的动物种类和行为多,这在旧石器考古遗址中非常难得,具有重要的科学和文化遗产价值,也进一步表明乌兰木伦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潜力。(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执笔:刘扬、包蕾、秦旭光)
(图文转自:“文博中国”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