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秋扒龙:亚洲最南端的似鸟龙类(出土于河南/形同鸵鸟)

发布时间:2023-09-09 02:45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考古发现 > 手机阅读

秋扒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似鸟龙类恐龙,诞生于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出土于中国河南省的秋扒组地层,所以因此而得名,这也是目前为止亚洲范围内发现的最南端的似鸟龙类恐龙化石,在2011年才正式面世。

秋扒龙的外形特征

秋扒龙:亚洲最南端的似鸟龙类(出土于河南/形同鸵鸟)

秋扒龙和大部分的似鸟龙类恐龙一样,外形都非常酷似现代的鸵鸟等大型鸟类,因此它的后肢极为发达且修长,能够承受快速的奔跑需求,而且它的前肢则长有三根锋利的指爪,后肢的三根脚趾也比较有力。不过秋扒龙唯一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尾巴极为修长,几乎占到身体的二分之一长度。

秋扒龙的生活习性

秋扒龙:亚洲最南端的似鸟龙类(出土于河南/形同鸵鸟)

秋扒龙主要是以小型恐龙或者哺乳动物为食,而这也都得益于它尖锐的牙齿以及锋利弯曲的指爪,当然还有修长有力的后肢和脚趾为它提供的快速奔跑能力的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修长挺直的尾巴也能为它的奔跑提供更好的平衡力。

秋扒龙的化石发现

秋扒龙:亚洲最南端的似鸟龙类(出土于河南/形同鸵鸟)

秋扒龙最早的一批化石是在中国河南省发现的,这批化石埋藏于戈壁沙漠之中,不过完整度并不高,只有一块躯干骨骼碎片而已,最终在2011年的时候由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徐丽以及吕君昌等人对其进行了命名和描述,最终选择以当时的发掘第秋扒组为名,于是种名的全称就成为了河南秋扒龙”。

秋扒龙:亚洲最南端的似鸟龙类(出土于河南/形同鸵鸟)

不过秋扒龙的化石并不止这一批,其实在2017年的时候也在北美洲境内发现了同一种化石,当时这批化石埋藏于亚伯达省的百利河附近,据研究后发现它的诞生年代比河南的第一批秋扒龙化石还要早上1000万年,这也充分的说明了在亚洲生活的秋扒龙群可能出现了向外扩张的情况。

古齿龙是一种蜥脚类恐龙,诞生于1亿6700万年前-1亿6400万年前的侏罗纪中期,属于较为原始的物种,成年后的体长普遍可以达到11-13米,属于超巨型恐龙的一种,第一批古齿龙化石是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发现的。

古齿龙的体型

秋扒龙:亚洲最南端的似鸟龙类(出土于河南/形同鸵鸟)

古齿龙和大部分的蜥脚类恐龙一样,体型普遍比其他恐龙要更大一些,最多可达13米的体长虽然在蜥脚类恐龙中属于平均水平,但是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却能够排到120位左右,几乎相当于幼年蓝鲸的大小,并且和大部分巨型恐龙差不多大,比如巴哈利亚龙、阿马格巨龙以及大尾龙等类似。

古齿龙的生活习性

秋扒龙:亚洲最南端的似鸟龙类(出土于河南/形同鸵鸟)

古齿龙属于蜥脚类恐龙,因此它拥有着典型的蜥脚类特征,比如它的脑袋比较小巧,脖子和尾巴极为修长,占到体长的二分之一,其次就是它的四肢呈现粗壮的圆柱形,就像是大象一样,这样才能支撑足够强健笨重的身体。它的牙齿则是呈现树叶状或者匙状,这样能够便于啃食树叶。

古齿龙的化石发现

秋扒龙:亚洲最南端的似鸟龙类(出土于河南/形同鸵鸟)

古齿龙最早的一批化石是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发现的,当时是由一位叫做Didier Descouens的人发现的,因此最终在它的拉丁文名称中也加入了这一含义,因此古齿龙的种名也叫做“德氏古齿龙”,不过这次发现的化石并不多,其中根据牙齿可以看出它可能具有原始蜥脚类恐龙的特征,直到05年的时候才被正式的描述和命名。

非洲发现的恐龙

秋扒龙:亚洲最南端的似鸟龙类(出土于河南/形同鸵鸟)

非洲并不算是全球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地区,但是在这里也发现了至少66种已经被正式命名的恐龙,其中体型较大的潮汐龙,体长可以达到24米,最多则可以达到30米左右,它和古齿龙一样,都是属于蜥脚类恐龙的一种,但是它明显比古齿龙还要大上两倍。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秋扒龙:亚洲最南端的似鸟龙类(出土于河南/形同鸵鸟)》感兴趣,还可以看看《澳大利亚1.07亿年前意莫瑞拉组中发现食肉恐龙新物种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南宁龙:广西巨型食草恐龙(长13米/距今1亿年前)

下一篇:森林龙:最原始的甲龙类(长6米/第三种发现的恐龙)

考古发现排行

考古发现精选

考古发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