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国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城西10公里处,因黑河从其旁静静流过而得名。历史上这里生存过匈奴人、月氏人,被当地居民称为“老甘州”“黑水国”。
黑水国,这个被淹没在戈壁、黄沙中的古城,因为一个令人心动的传说,再次从历史的角落被人们翻了出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秘之地。
一切都从一个令人心动的传说故事开始很久很久以前,在张掖城西黑水国附近有个牧羊人,牧羊人发现自己的牧羊犬每到黑水国就不知去踪。这天,牧羊人就偷偷的跟在牧羊犬后面,跟着牧羊犬到残破的城垣下就从一个地洞中钻了进去,牧羊人犹豫了一下,也随着钻进去。进去一看,果然别有洞天,犹如一座宫殿,每推开一道门,里面都是金银财宝。就这样牧羊人一直走过九道门,看见正中桌子上摆着一个金月亮。牧羊人顿时欣喜若狂,冲上前去抱住金月亮准备带回家。可当他把金月亮抱起时,室内顿时一团漆黑,怎么也找不到出口;可当他放下时,室内重复光明,洞门就在眼前。如此反复几次,牧羊人无奈,只好放弃金月亮钻了出来。出洞后的牧羊人,依旧对金月亮念念不忘,可惜一夜之间,风沙掩埋了一切,他再也找不到进去的洞口了。
于是这个故事就在黑水国一带流传开了,估计起初也有当地的居民前往探险,也都无功而返,但是金月亮故事一直被世世代代传了下来,变成了一个传说。
对黑水国的不断探索然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二十世纪初,随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西方列强纷纷涌入中国,在加大对中国资源掠夺的同时,不忘对这个千年文化古国进行文化掠夺。随着敦煌莫高窟的发现,西方探险家犹如嗅到血腥味的豺狼涌入了西北这个贫瘠的区域。那些流传在民众口中的传说,都成为他们寻宝的线索。黑水国也被这些西方的探险家们光顾过。
1938年,屯居河西的国民党军阀马步芳部的旅长韩起功,当听到金月亮的传说后,就以修筑公路为由,开挖这座古城,掘开周边无数古墓,获得不少珍贵文物,仅陶器就装了数卡车,掘墓挖出的“子母砖”及厚重的青砖用来铺路,竟然铺砌了30余公里,如今在古城遗址中仍能看到残砖碎瓦四散遍地。
1941年,于佑任随同考古学家卫聚贤等人赴莫高窟和黑水国遗址考察,并作诗一首:
沙草迷离黑水边,何王建国史无传。中原灶具长人骨,大吉铭文草隶砖。
从此随着诗的传开,黑水国遗址引起了国内考古界的关注。
1944年,由考古学家夏鼎先生率领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赴河西发掘,黑水国被列入发掘目标。
1988年,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系教授王北辰先生前往对黑水国古城进行考察,并撰写了《甘肃黑水国古城考》。
2010年至2013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联合组织对黑水国遗址展开一次大规模的发掘,这次考古发掘最为彻底,发掘的黑水国遗址及汉代墓葬群被评为当年的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
随着对黑水国的不断发掘、研究,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小米、粟、沾黄米、小麦、大麦等农作物以及动物骨骼标本,以及铜渣、铜器及距今4000多年的冶炼遗迹。为我们清晰的展现了一幅在距今4000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上文化传播交流的景象,填补了西北历史上的空白。
黑水国
在我国西北大地的甘肃省张掖市城西10公里处,黑河从其旁静静地流过。很久很久以前,黑水国一带是一望无际的沼泽湖泊。随着岁月的流逝,湖泊逐渐干涸而成为水草丰盛的平川。历史上古代的匈奴民族逐水草而居,古时候此地水草丰美,气候宜人。就有匈奴部落移居这里,随着部落日益繁荣就划疆为“小月氏国”国都就建在此地。由于黑水河滋润了一方水土,养育了两岸百姓,犹如一条母亲河当地民众就称之为“黑水国”。
黑水国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黑河因水量减少,河道干涸改道,黑水古国也就渐渐掩埋在了老师的滚滚黄沙之中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黑河古称“弱水”发源于祁连山,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也是河西走廊的母亲河。西北黄沙漫天植被稀少因发洪水时喝水挟带黑沙滚滚而来而得名。犹如现在华夏的母亲河黄河,得名亦如此。黑河水量充足,自古就是河西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黑水国遗址距张掖12公里,它比张掖的历史更为久远。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城墙多为明代所筑。城内建筑遗址密集,散存有大量汉代砖块,遗址内发现的壁画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故事情节。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