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不久前,还去过西夏陵博物馆,在银川。那里真是个好地方。
一西夏文明是怎么发现的——其实,早就发现了——宋史、元史都有比较详细记载,不然,现在的人们,不可能对西夏了解这么清楚。
如果问近现代如何发现,那楼上的高人说的都对——清朝学者张澍发现了“天佑民安五年岁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1972年修机场的解放军部队,发现了西夏遗址。
但真正的深入研究,还是1972-2001年,对西夏陵区的考古发掘——这是真正的二次发现。
二西夏王陵,位于银川西面的贺兰山下,恢弘且又沧桑。
整个陵区,长10公里,宽约4公里。发现了九座西夏朝王陵,按说还应该有,但不知所踪。 陪葬墓不少,超过250座。还有一些建筑遗址和陶器窑址。
王陵考古证实,其分为四区,与《宋史》记载一致。
现在,一至六号陵的地面遗存保存尚好,可以较清晰看出当初的规模和模样。最好的是三号陵,景区会有车免费送游客前往。
三王陵全部坐北朝南。可以看出中原文化对西夏葬礼文化的影响。
每座陵墓,皆有培土而成的墓冢,当混有米浆一类粘合物,以至于近千年而基本完好。
陵园亦都呈长方形。于四角置角台。
陵前为神道,两侧从南至北,依次有双阙台、双碑亭或三碑亭。
亭北为月城和内城。月城内神道两侧置石象生。内城方形或长方形,四面正中辟门。
南门内偏西为献殿。地官一般在陵内西北角。地上为八角密檐式塔状陵台。
四不过,各陵园规模和平面布局稍有差异。有的是单重城,亦有双重城,大约与下葬西夏王的功德大小有关。
到目前,唯一被正式发掘的西夏王陵,是六号帝陵。但并不对外开放。
据介绍,陵下为多室土洞墓,地宫由墓道、甬道、主室和东西侧室组成。甬道壁上绘有佩剑武士等题材的壁画。
博物馆里有复原仿制品展出。
据考古,西夏王陵多遭盗墓破坏。六号墓也不例外。
陪葬墓都规模较小。发掘发现,其形制简单,皆为方形穹窿顶土洞墓。随葬品中有茂花闪色锦、石马、鎏金铜牛等物品。
五西夏是以党项羌为主体民族的王朝,其祖先,至少可追溯到隋初。西夏,自称邦泥定国、大夏国或白高大夏国。处于宋代西北。由李元昊于1038年建立,历经十王,延续到1227年,被成吉思汗所灭。
西夏王的“李”姓,为唐代所赐,原为拓跋氏。
因唐和五代,拓跋为蕃落首领,又封节度使,因此内部有汉蕃两套官制。李元昊立国后,仍沿此例,文武官员的冠服亦有严格区分。 西夏设州县两级行政机构。最多时辖22州,含今宁夏、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和青海东北、内蒙西部。面积还是蛮大的。
法律有族内延续的习惯法,又有宋代新律。
西夏民众亦兵亦民,平时放牧种植,战时入列打仗。最多可动员兵力超过50万人。
西夏人口未见统计文献。但根据兵蓄于民来估算,最多时人口当在200-300万之间。
六西夏横跨400毫米等降水线,所以,河西、陇右历来是著名的畜牧区,往南是肥沃的农耕地带。
其手工业和商贸也比较发达。
宗教主要是佛教。据马可波罗说,也还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李元昊称帝后,颁布西夏文字,颁旨令野利仁荣予以演绎。长时间内,西夏文和汉字并用。 元代至明中期,仍有西夏文流传。后湮没,成为死文字。
所以清朝的张澍说,见到西夏文,看着都眼熟,可一个也不认识。他后来破译了若干。
西夏文仿汉字楷书,但也有隶草。总共约6000单字,会意占大多数,形声很少,对转几乎没有。西夏印刷业很发达。博物馆里专门辟有西夏印坊展区。当时的木质雕版很著名,对宋元明都有不小影响。 由此也可见,西夏文明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汇入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洪流之中。
西夏,元初被设为“宁夏路”,宁夏的名称由此而来。后来,元统治上层缠斗,至1300年前后,宁夏被分而治之,划归成了好几块。
现在,银川把西夏遗址保护的很好。应该是五A景区。还有西夏研究院。
谢邀。西夏史虽然没有专门编一本列入正史,但元朝修前朝史的时候还是对西夏有专门记载的,西夏虽然被蒙古人灭国,西夏文明并没有不为人知。
高高的西夏王陵也一直耸立在贺兰山下,后世所谓的发现一是说清人张澍发现了西夏文,另一个发现就是建国后对西夏王陵的发掘。
由于史书对西夏记载简略,所以对西夏的文明成就缺乏直观认识。尽管在明朝人的笔下就记载了西夏王陵已经没有什么东西,但建国后的考古发掘证实这些墓葬基本上被盗掘一空,这些墓葬藏在地下20多米处,再加上多有石块发掘十分困难,可盗墓贼们竟然十分了得,竟然把宝藏成功挖出,当然也有的盗墓贼死在了里面。
尽管这些王陵遭盗掘,但还是发现了一些遗留的东西,可能是盗墓贼看不上眼的东西的,不过有的文物被列为一级文物,这也说明关于西夏王陵的一些珍宝如果不被盗,那将是多么惊人的成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