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篡位?
1、权利所赋:朱元璋担心权臣篡位,赋予了藩王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
朱建文登基不久,就决定削藩,并且直接要把燕王朱棣置于死地,朱棣得知后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一场靖难之役。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原定的接班人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于是就决定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成为明朝第二代皇帝,也就是建文帝。
朱允炆性格非常弱小,而且胆小怕事,在做皇太孙时,就对那些叔辈们的藩王表示极大的不满,所以,朱建文登基不久,就决定削藩。
朱允炆
朱建文,就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弱的亲王的爵位,这就导致了朱隷特别有危机感,尤其是朱建文要向燕王朱棣开刀,并下令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这一禁令等于就是把朱棣给废掉,因为朱隷本就是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的人,这下就激发了皇族内部矛盾。
而且这时的建文帝,还下令将臣对朱棣实行二十四小时监视,并乘机逮捕朱隷。朱棣得到这一消息,心里有了底,于是就反将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好好利用起来,然后,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建文的朝廷。这就是朱隷为什么篡位的真正原因。
如果哥哥朱标还活着,朱棣不会篡位。
朱元璋晚年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权臣篡权,所以,朱元璋是给了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
朱元璋
2、形式所迫:朱允炆登基后不仅轻信齐泰、黄子澄谗言削藩,还派人监视朱棣包围燕王府,预置朱棣于死地;
朱棣用《皇明祖训》联系宁王府朱权一起清君侧发动靖江之役朱棣在得知建文要 当然清君侧是针对权臣,可现在朱隷在《皇明祖训》中,只好也打着清君侧的牌子,朱棣的意思是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朱棣还真清君侧这把剑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必须诛讨,朱隷并把这次行动说成是为“靖难”,朱隷这个人的确是很聪明,靖难解释是靖祸难的意思。
也就因为朱棣这场篡位,在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役”。朱棣本来只是北平的一位燕王,燕王在这些藩王中势小力弱,还真不能与朝廷对抗。 但是毕竟朱隷也是朱元璋的儿子,所以建文的朝廷虽然想把燕军围歼于北平。
朱棣
但是朱棣是谁啊,是朱元璋第四位儿子,在南京有内线作战,所以,朱棣出兵后不久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 平等州县,这就是等于把整个燕王府都打开了窗口。
燕王府的外围通了,朱棣出行也就方便了,这对朱棣来说,就可以名正言顺对朝廷的问罪清君侧了。
其实朱元璋临走前就害怕功臣篡位,就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就没有什么大将了,等于朱允炆身边没有什么能够带兵打仗的人了。
唯一可用的人长兴侯耿炳,建文就让耿炳率军13万伐燕。
建文元年八月,耿炳与朱棣这场真定之战,并没有赢,当耿炳师大军到河北滹沱河时。
朱棣根本就不让耿炳有喘息的机会,朱棣在中秋之夜,就攻破了雄县。然后朱棣又继续向滹沱河北岸进攻。
朱棣
朱棣一直率军南下,从北平一直攻到南京,直接推翻建文帝的政权。 朱棣由以前的燕王府,到后来的面积越来越大,建文帝听到耿炳文被朱棣打败,心里就非常着急,于是就按照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希望能够对付朱棣。
但是李景隆从来就没有带过兵,“而且特别骄傲,当李景隆带兵到德州的时候,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兵50万,进抵河涧驻扎。
朱隷知道李景隆这种带兵带仗的方式,觉得好笑,朱隷知道李景隆兵必败,李景隆的兵从南京的南方出兵,来到北方,根本就不适北平冷霜天气,加上路途远,粮草不够,这就等于带着大军来送命。
再者,李景隆求胜心切,刚愎自用,无智无勇,全部都是花花公子等着在军队吃军饷的人,这就让朱隷觉得好笑,朱棣设计直接引南军进入。
李景隆
3、小人谄媚:姚广孝谗言明朝大好江山不能毁在建文帝手里,建议实力强大带过兵打过仗的朱棣称帝。朱棣虽然是藩王中最弱小的,但朱棣带过兵打过仗,自身实力比较强大,姚广孝说,朱允文年幼,无法服众。建议朱棣称帝。朱棣本有当皇帝的野心,就顺手推舟当了皇帝
朱棣身边和尚姚广孝建议朱棣称帝,姚广孝说朱允炆年幼无法服从,让朱允炆这样闹下去会毁掉大明王朝,姚广孝建议朱棣称帝,并要朱棣去联系宁王府,姚广孝和朱高炽留守北平,朱棣自己原本也有当皇帝的野心,这次朱允炆削藩急得不得不称帝。 于是朱隷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就在卢沟桥守着。
朱隷是位老兵,招招都能让李景隆中招,李景隆真的以为朱棣率军赴援永平,于是,这个时候,就率大军直接去攻打北平。
当李景隆路过卢沟桥时,居然没有兵,李景隆心里非常高兴,并对下属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
朱高炽当时在北平城内等着,他心里清楚李景隆是特别好功的,李景隆几次攻城,都被燕军击退。
这时,李景隆的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是人力资源不足,就是攻不下, 可是李景隆超级的贪功,非要瞿能出来再攻,于是就错过时机。
李景隆
这时,燕军就连夜往城。 墙上泼水,北平的冬天很冷,冷得结冰,李景隆的军根本进不了,等着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
等到朱棣攻破大宁后,把宁王挟持回到北平,就这样把宁王的部属和朵颜的部队一起兼并了。朱棣带着这队监军直接来到李景隆军营。这时候的李景隆吓得连夜逃跑,退到德州。
建文帝没有办法,朝中没人,只有李景隆。即使打了败仗,建文帝还是给李景隆发奖金。
建文二年 (1400年)四月,李景隆与郭英、吴杰三军合成60万军队,向白沟河进攻。
朱棣这时,就让张玉、朱能、陈亨、丘福带兵迎战。
这时候的燕军还是吃了败仗,但南军由于三军统帅,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朱棣就希望南军内部有矛盾,对燕军很好,于是朱棣就立即攻打南军,南军吃了败仗,李景隆不得不再次退到德州。
左姚广孝 右 朱棣
朱棣带领大军追到德州。李景隆看到朱隷的军攻到德州,李景隆又逃到济南。
朱棣接着追到济南打败李景隆。
李景隆在济南守了三个月,建文帝觉得李景隆不行,就给李景隆撤职了,这时,黄子澄建议议和以求缓攻,再选新人,选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去攻打燕军朱棣,
但是盛庸屯兵到德州,想阻止燕军南下。盛庸率兵北伐还是失败,最后退到沧州,还是燕军围攻所败。
到了建文帝十二月,燕军直接攻打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守城。朱棣就这样打了两年,其中也吃过一次败仗,但朱棣一直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一直打到南京推翻建文帝政权,这就是靖江之战役。朱棣开创了大明盛世,朱元璋恐怕都没有想到
朱棣为什么要篡夺皇位
朱棣在11岁的时候就被封为燕王,封地在今天的北京,21岁的时候朱棣到了他的封地,但是在他40岁的时候,朱允_要削藩,这意味着朱棣会失去很多的势力,甚至威胁生命,于是建文元年朱棣发动了靖康之难。-《引自网络》朱棣篡位的原因很简单,首先每一个人都想当皇帝,都想去坐拥天下,还有就是当时皇帝准备削翻,那么就意味着朱棣的势力将被大幅度的削弱,甚至于性命也会受到威胁,为了保全性命,还有为了能够活下去,朱棣就篡夺了皇位。首先导致朱棣谋反的第1个原因就是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因为这一个削藩政策触到了许多藩王的利益,那一些藩王认为自己的视力受到了削弱,并且生命也随时有可能受到威胁,那么自然的就跳墙开始了谋反。
还有朱棣本身就天资聪颖,他觉得自己能够当皇帝,但是非常可惜,朱元璋并没有把皇帝传给朱棣,反而传给了朱棣一向看不起的孙子朱允_,那么朱棣自然十分不爽。朱棣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不输给建文帝,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在之后会进行谋反。朱棣和朱元璋非常的像,两人都很有。手段和谋略,并且又足够心狠手辣,拥有帝王的果断。
之后建文帝开始了暴力削藩,还有一些今晚更是死的死,被囚的囚,朱棣被逼得太紧了,于是就开始了清军侧,发动了政变。
朱棣为什么会篡位成功?
一、 师出有名
首先当年朱元璋去世时,太子朱标已去世,还有许多皇子,可他偏偏把王位传给朱允炆,这不太合乎礼法,给朱棣抢夺皇位提供了道义上的理由。而且,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为防止权臣篡权,给予了藩王向中央索取奸臣、举兵清君侧的权力,所以朱棣的“清君侧”看似也是合理的,大臣们纷纷保持中立、明哲保身。
二、 人才
要做成一件事,人才方面实为重要。由于前朝朱元璋几乎将大部分有名气的大将消灭掉了,如蓝玉、朱文正等,留下的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几位儒士,他们虽然勇敢、正直、满怀理想但缺乏实践意识和经验,只能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李景隆也是缺乏行军打仗经验的最后兵败的笨将军。
朱棣这边有谋士姚广孝,精通阴阳术数,交友广泛,与文学家宋濂、杨基都是朋友,其经历和谋略非一般人能比,是他不断的提醒、引导朱棣,帮朱棣出谋划策,收买人心。
三、 人心
说到人心,朱棣还是做的非常不错的,许多将士心甘情愿地跟随他南下,通州卫指挥房胜以及部下、遵化卫指挥蒋玉、密云卫指挥郭亨、永平守将赵彝、郭亮都是甘愿投入朱棣的麾下。反观朱允炆,登基之后大肆削藩,几乎把所有叔叔都得罪了,将周王贬为庶民,还抓到南京囚禁;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其中湘王为保名节自焚;齐王被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大同。两个月后,又削岷王,废为庶人,徙漳州。这样的大肆削藩,激化矛盾、丧失人心。
四、 个人能力和实力
朱棣20岁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出征蒙古,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作战经验丰富、军中威信建立,手握重兵。而朱允炆从小生于深宫,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生性懦弱仁慈,非常注重儒家的仁义道德,这在争权夺势中不会成为致胜的砝码。
当然也有几分运气,朱棣打仗时多次化险为夷,也确实上天帮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