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顺治帝空棺之谜”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说是清孝陵地宫里面,顺治皇帝的棺材是空的,各种稗官野史记叙的顺治皇帝因董鄂妃之死伤心欲绝,出家为僧一事,由此得到新的例证。这也更加刺激了一些喜欢戏说历史的编剧,使他们勇于朝着天雷滚滚的方向更上层楼,更有甚者,说清孝陵纯粹是为了掩人耳目建造的“衣冠冢”,真正的顺治帝一直在五台山等韦小宝去探望他呢。
然而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换言之,顺治帝本来就不是葬在棺材里的,何来“空棺”之说?
呼延云
火葬
顺治帝的最后任性
嘉庆年间袭礼亲王爵号的爱新觉罗·昭梿在《啸亭杂录》里有记:“章皇(顺治帝)尝校猎遵化,至今孝陵处,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以为朕寿宫’。”也就是说,孝陵是顺治帝早就给自己选下的一块吉壤。而对于顺治帝之死,清朝的笔记虽然记述不多,述者却往往具有权威性,比如张宸在《平圃杂记》中记载,正月初七晚“传谕民间毋炒豆……始知上疾为出痘”,为了给皇帝的病避讳,竟闹到了“只许皇帝出痘,不许百姓炒豆”的地步,而顺治帝也就驾崩于当夜,是为公元1661年2月5日。如果再深入一步,了解到张宸当时在内廷任中书舍人,大约相当于清廷的“中央办公厅秘书”,就可以确信这则史料的可信度。著名历史学家孟森在《世祖出家事考实》中,更是以大量翔实的史实考证:顺治皇帝确实死于天花,并未出家——这也是目前清史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
那么,前面说的,顺治帝本来就不是葬在棺材里的,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给读者们“科普”一下:有清一代,满人和汉人所用的棺材是不一样的,即所谓的“满材”和“汉材”之别。汉材是我们在影视作品中见到过的,大盖做成月牙形,两帮做成弧形,平底;而满材则是一个大六棱形,棺材的两帮上部为坡形,下边垂直到底——皇帝的棺椁也不例外,只是绘有金纹大龙。所以每每在清宫剧中看到皇帝驾崩后安详地睡在汉材里,我都替礼部捏了一把汗……
但是,顺治帝驾崩后,既没有躺在满材里,也没有躺在汉材里,而是“入住”了骨灰罐。
历史学家陈垣先生有云:“顺治出家之说,不尽无稽,不过出家未遂而已。”顺治帝生前笃信佛教,多次试图披缁山林,甚至成功剃度过一次,但最终还是被劝阻,为此遗憾不已,多次叮嘱臣下,自己去世后必须火葬,这样才能按照佛教上说的让灵魂升天。按照清代之前的汉族传统习惯,“入土为安”是丧葬的“正途”,焚尸属于对死者的侮辱和惩罚。按理说,皇帝去世,改土葬为火葬,这要搁在明朝,谁敢提半个字,绝对是灭九族的大罪,皇帝自己签知情同意书也不行的,非掀起一场比“大礼议”①更加滔天的政治风浪不可,但是清朝不同,满族入关前,火葬就是其主要葬法。顺治去世后,朝局波诡云谲,索尼、鳌拜等人为各种事情忙得焦头烂额,实在没精力再去和大臣们争论哪种丧葬方式更加绿色环保了,“爱咋咋地吧”。
史记:“四月十七日,(顺治帝)遗体火化,火化后宝宫安葬于遵化马兰峪,是为孝陵。”宝宫,就是骨灰罐。一辈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糟心的顺治帝,终于在死后任性了一回。
空棺
茉莉花根制造假死
“顺治空棺”虽然是无稽之谈,但清代确实发生过非常离奇的“空棺案”,并被纪晓岚完整地记录在《阅微草堂笔记》第十七卷中。
有个“闽人之女”还没出嫁就死了,装入棺材里入土安葬。过了一年多,一位亲戚到另外一个县办事,突然在街上撞见了个和她一模一样的女子,一开始,这亲戚还以为是相貌相似的人,但是仔细看她的体态,再听她在市场上和别人讨价还价时的声音,简直像极了,就算是孪生姐妹也不可能相同至此。这亲戚也有急智,在人群拥挤的地方突然叫了一声死去女子的小名,迎来一记回眸,这下子可以确认了,这个女子不是什么高仿版,而就是一年前已经躺在棺材里下葬的人。
亲戚顿时觉得脊梁骨冒寒气,跑回乡里告诉了女子的父母,一开始,女子的父母以为是他遇到了鬼,不想深究,但女子的未婚夫家听到消息,不干了,假如真的是鬼魂作祟还好说,否则等于逃婚,夫家的颜面往哪里放!于是他们天天跑到女子的父母家纠缠不休,非要讨个说法不可,最后双方决定采取最直截了当的解决方法——开棺验尸。
众目睽睽之下,坟墓被扒开,棺材板掀开的那一刻,女子的父母傻了眼:棺材里竟然是空的,连一片骨殖也没有,在场者一片哗然!
父母跟着那个亲戚来到了另外的县里,很快就找到了女儿,责问女儿这到底是怎么搞的,女儿一开始不承认自己的身份,二老毫不客气,说她胸前腋下长有瘢痣,再不承认就报官查验,女子只得低头承认,她正是一年前埋在棺材里下葬的他们的女儿。
原来,这女子虽然已经许配他人,但与邻居家的儿子暗中相好,于是她服用了一种可以使人“假死”的药酒,等下葬后,邻居家的儿子扒开坟墓,打开棺材,带着她一起逃走了,为了“灭迹”,他们没有忘记扣上棺材板,重新用土掩盖。
女子所服的药酒,就是大名鼎鼎的“茉莉花根”。《阅微草堂笔记》中这样写道:“盖闽中茉莉花根,以酒磨汁饮之,一寸可尸蹶一日,服至六寸尚可苏,至七寸乃真死。”意思是茉莉花根,泡在酒里磨成汁喝下去,一寸长的茉莉花根可以使人假死一天,如果服到六寸长的茉莉花根还能苏醒,服到七寸长的可能就真的死了。明代医学家汪机在《本草会编》一书中也有相同记载,并特别强调了其医用价值:“凡跌损骨节脱臼接骨者用此,则不知痛。”近代医学证实,茉莉花根的化学成分含生物碱、甾醇,茉莉花根酒浸液对中枢神经有麻醉止痛作用——这可能正是其用于“假死”的原因。
得知真相后,女子的未婚夫家鸣鼓告官。县令以“通奸诱拐”的罪名处理了女子和邻居家的儿子。一对苦命鸳鸯,最终还是没有逃过被生生拆散这一劫。
尸遁
美丽查女智胜倭王
假死又称微弱死亡,是指人的循环、呼吸和脑的功能活动高度抑制,生命机能极度微弱,其呼吸、心跳、脉搏、血压十分微弱,用一般方法检查不出,外表看来好像人已死亡,而实际上还活着的一种状态。
除了茉莉花根之外,中国古代还有几种著名的“假死药”,比如清末笔记小说集《女聊斋志异》中一则故事所记录的:万历年间,倭寇作乱,倭王死了老婆,“思中华女子艳丽,遣将入寇,沿海掳掠”,逼近州城,有个姓查的女孩,年轻貌美,听说倭寇来了,怕自己牵累父兄逃难,就让他们先走,女孩平时很喜欢读《本草》,“见有药名闹扬花者,服之即死,周时可醒”,便提前买下,等父兄走后,“遂密缝上下衣,研药为末,闻寇入城,遽吞之毙。”
查女本想用“尸遁”的方法逃过倭寇的凌辱,谁知倭寇见她虽死,但依然容貌倾城,背着她的尸体上了船。药劲一过,查女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到了日本,见到倭王,倭王对她垂涎三尺,查女假意逢迎,然后把身边剩下的一点闹扬花药末下在酒里给倭王喝,倭王喝完,“瞠目流涎而倒,不知人事”。查女从他身上搜得兵符,坐上船回到祖国,而倭王的弟弟进宫,看见大哥“僵卧于寝,弑之,自立。”故事本身虚构成分极大,但闹扬花实有其物,正确的写法应该是“闹羊花”,一种杜鹃花科植物,因为有毒,羊要是误食会死掉,故得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闹羊花有很强的镇痛作用和麻醉作用,这大概就是查女用来假死和自救的原因所在。
在古代,由于法医科学不够昌明,对假死的辨别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比如中世纪的法国,埋死人之前,人们都要先咬一咬尸体的大脚趾,看他是不是假死,以至于埋尸工得了一个“咬尸工”的雅号,而十六世纪的英国,尸体入殓前,家人会在其手指上绑一根细线,线的一头连在一个铃铛上,这样万一死者是假死,醒来后只要动动指头,亲友们听到铃铛声就会将他救出来。
现代法医科学对真死还是假死的辨别要容易得多,以脑死亡的鉴定为例,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就是做变温试验,向耳内灌注冰水,观察眼球有无震颤,脑死亡者会出现平线等电位的眼球震颤电流图。
所以,无论查女还是闽人之女,如果想在当代用假死来“尸遁”,可谓难之又难。其实这两位女子,用假死来争取的不过是个人尊严和婚姻自主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讲,与顺治皇帝争取信仰自由没有什么区别……这也再次说明,各种历史雷剧最令人厌恶的地方,并不是篡改史实,而是用戏说和调谑的方式,让我们忘记了:那是一个从皇帝到庶民,非一死不得解脱,甚至连死都不得解脱的黑暗时代。 注1 大礼议:指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之后,为其生父尊号问题引起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争论,朝野上下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这场争论中,造成政局动荡,党争激烈,严重干扰、冲击了政治和经济的进步性改革,“于国事毫无裨益”。来源:中新网
顺治火化时发生了什么恐怖的一幕,引发了一个历史之谜?
由于顺治帝礼佛的缘故,他的葬礼实行了火化而不是土葬,虽然古时对皇帝尸体挫骨扬灰是大不敬,但这是顺治帝自己的意思,就开了这个殉葬形式的先河,据说他的尸体在火花过程中,在棺材里发出了鞭炮似的噼里啪啦的声响,跪在面前守灵的人大气都不敢喘,稍微安静以后,空中又浮现出一道斑斓的彩虹,加上殉葬的那天,外面天气不太好,乌云密布,整个火化过程都在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中进行。许多旁观者都以为棺中的人不是顺治帝而是替他赴死的太监,因为蒙受了冤屈才会有此异象,时至今日顺治帝的最终结局仍然饱受争议,有个传闻他并没有病逝,而是出家潜心礼佛去了,加上有不少文人在他们的作品里屡次暗示这个传闻,顺治的归宿成为清朝历史遗留下来的谜案,那么顺治帝为何要去剃度当和尚呢?还要从他与宫中一个妃子的佳话说起。
顺治很小登基,一直在母亲的垂帘听政下处理国事,其实在他童年时过分透支脑力,势必会对他的健康造成影响,等到他十几岁亲政的时候,就是个身体孱弱的药罐子,本来他的人生轨迹可能就是在无聊的紫禁城里了此一生,可他却遇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董鄂妃,这个女人的出现令他枯萎的人生意志燃起了希望,从董氏进宫没几年从妃位晋升到皇贵妃,足以看出顺治对她的偏爱,可是孝庄太后就不待见这个儿媳妇,甚至处处刁难,顺治也曾经为了她忤逆母亲的意思,还差点把给孝庄太后通风报信的贴身侍女活埋掉,后来,董鄂妃承蒙恩宠,生下了四皇子,顺治为此更加疼爱她,还动了易主储位的心思,可是这个四皇子享受不起这么大的厚爱,刚出生三个月就生病夭折了,董鄂妃受不了这个打击,悲痛成疾,不久就香消玉殒了。
失去心爱之人的顺治帝,他给董鄂妃按皇后的殉葬礼制下葬,熬过思念蚀骨的悲痛期后,他又回到了往昔食之无味的生活,这时他动了想要剃度出家的念头,他为何有这样抛弃红尘的想法,受了情伤是一方面,另外从小他也受到母亲礼佛的影响,对那个不被琐事侵扰的空门世界有所向往,公元1660年九月份,顺治剃度成了光头皇帝,算是有心遁入空门的第一步,但是在同年十月十五日,就被禅师以天下己任的说辞劝止了这个想法,但佛法已经深入他心,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执着于修禅问佛之事。
据说,他曾在三个月内,总共40余次拜访高僧庙舍,并在那停留数日,彻夜谈经论道,母亲深感儿子身体吃不消,就命太监在身边提醒着打坐的时间,可是孝庄太后理解不了儿子对董鄂妃的思念,只能靠遁入空门来溶解。
在顺治弥留之际,他把身边的太监作为他的替身送去出家,他自己要求用佛家宝物来陪他一同入葬,所以顺治火化时发生的奇异现象,不过是那些佛珠和木鱼被火煅烧后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声音,顺治并没有落地为僧,还是死在了大清的紫禁城里,顺治死后与董鄂妃合葬在一起,圆了他们在黄泉路上伉
顺治君王地宫空棺之谜,顺治为何突然不治而亡了呢?
因为顺治帝并没有死亡,而是出家当了和尚。由于顺治帝最爱的董鄂妃离开人世,顺治帝伤心欲绝,决定出家。而孝庄太后没有办法只能顺从顺治帝的想法,但由于国不可以一日无主,孝庄为了扶持玄烨登基宣布顺治帝已经驾崩了,所以顺治皇帝的地宫为空棺,并没有去世。
顺治皇帝在选妃时碰到了董鄂宛宁深深的爱上了她,但由于孝庄太后为了让清朝与她的娘家结亲,孝庄把他哥哥吴克善的女儿接到京城,打算撮合静儿与顺治的关系,然而,天不遂人愿,顺治皇帝爱上了董鄂宛宁。而这在孝庄太后的眼里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孝庄太后为了破坏董鄂宛宁与顺治皇帝的关系想出了很多的策略,但都无法阻止他们之间的相爱,顺治皇帝一步步的的给予董鄂宛宁荣宠,但这在静儿的眼里是不被允许的。根据历史上所记载,皇后为了离间皇帝与董鄂宛宁的关系,实行了很多狠毒的计策,但最终被顺治皇帝发现,本来顺治皇帝是想要废除她打入冷宫,但由于受到孝庄太后的劝告,顺治皇帝保留了她的命,只是把她贬成了静妃。
随着静妃被贬,后宫之主空着,顺治皇帝本来想封董鄂妃为皇后,但由于受到了孝庄太后的阻挡,说:董鄂妃现在无子,根本不适合担任后宫之主,并承诺如果董鄂妃生下皇子便能同意她为皇后。果然由于受老天的眷顾,董鄂妃果然怀孕了并成功的生下了皇子,被皇上册封荣亲王。但可能是受到了很多的福气,这位皇子生下来就体弱多病,更在他8个月的时候就感染了天花,顺治皇帝和董鄂妃为了他们的儿子去佛寺祈福,但由于不慎注意,董鄂妃从很高的楼梯下摔下来,不幸死亡。
自从董鄂妃薨世后,顺治皇帝一蹶不振,后面受佛寺主持的点拨,打算剃头遁入空门。孝庄太后苦劝无果只能假装他不治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