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在非洲刚果(金)北部的一条河流附近,一种前所未有的病毒席卷了这里。沿河的55个村庄受到了这种病毒的侵袭,导致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然而仅仅3年后,这种病毒又在刚果(金)的邻国苏丹爆发,这次爆发所导致的后果相较于3年前,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病毒影响严重的地区可以说是尸横遍野。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病毒,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呢?让我们一起回到1976年,探寻神秘病毒背后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76年,此时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还被称为扎伊尔。这一天,有一位教师发现自己高烧不退,于是他马上来到附近的医院就医。教师说自己几天前去过北部游玩,之后就发现自己出现了发烧的症状。经过检查,医生诊断他应该是患了疟疾,给他开了治疗疟疾的药就让他回家调养了。但是几天后,他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不仅高烧一直没有减退,而且还出现了阵阵呕吐、带血腹泻、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症状,严重的时候连内脏碎片都吐了出来。面对这样的情况,医护人员也是满脸问号,他们争分夺秒地寻找病因。然而,病毒却没有给他们更多的时间,短短几天后,这位教师全身大出血身亡。从他发病到身亡,只用了不到两周时间,但这仅仅只是开始。
不久后,他的家人、照顾过他的医护人员,甚至是参加过葬礼的人员都出现了与之相似的症状。他们先是高烧不退,紧接着出现严重腹泻、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最后无一例外地全身大出血身亡。幸运的是,这次病毒在侵袭了55个村庄后,突然间销声匿迹了。也许是病毒破坏人体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没有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去扩散,总之,没有人知道这次病毒是如何消失的。这次病毒的扩散,共造成了318人感染,280人丧生,致死率高达88%。由于这种病毒最开始是在扎伊尔北部发现的,所以人们用扎伊尔北部一条河流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埃博拉病毒。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间仅仅过去了3年,1979年,在苏丹南部也出现了埃博拉病毒。巧合的是,这次发病的地方也靠近埃博拉河,感染者与之前扎伊尔的感染者症状相同,也是在短短两周时间内暴毙身亡。经过这两次的爆发后,埃博拉病毒又开始了长达15年的潜伏生涯,在这期间,人们不知道埃博拉病毒藏匿在哪里,也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再次爆发。所以,埃博拉病毒并没有得到世界的关注,在很多人眼中,这就是非洲的一种怪病,只是在小范围内扩散,并不会对世界造成太大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4年,埃博拉病毒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而这一次也是有史以来,埃博拉病毒波及范围最广、感染人群最多、死亡病例最多的一次大爆发。谁能想到,这次大爆发的“零号”病人,竟然是一个年仅2岁的几内亚男童。2013年12月,生活在几内亚的一位2岁男童受到果蝠的叮咬后,开始出现发烧症状。之后的几天里,这名男童相继出现排出黑色粪便,并且接连呕吐的情况。然而在发病4天后,这名男童就不幸离世了,这个时候,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埃博拉病毒。男童去世后,他的母亲也出现了大量出血的症状,并在2013年12月13日死亡。之后,男童3岁的姐姐也感染了病毒,于2013年12月29日死亡。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一家就有3个人相继离世,身为男童的祖母,病毒让她体会了人世间最痛心的离别,白发人送黑发人。然而就这样还不够,病毒很快就将魔爪伸向了还未从悲伤中走出来的祖母身上,男童的祖母感染后,也在2014年1月1日身亡。
由于前前后后参加男童一家葬礼的不单单是同村的人,还有几个是其他村镇的人,就这样,病毒随着前来参加葬礼的人越传越远。因为病毒爆发的源头,是位于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三国的交界处,所以,埃博拉病毒在这三个国家开始了疯狂蔓延,这时候人们才发现情况不对。虽然这三个国家先后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着手防控事宜,但这并没有阻挡埃博拉病毒扩散的步伐。在短短数月后,2014年9月,埃博拉病毒冲出非洲,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截至2014年10月1日,这次埃博拉病毒疫情已经造成确诊或疑似病例7157例,3330人丧生。好在这次的病毒是埃博拉家族的一个亚种,致死率相比1976年的病毒来说相对较低,但它仍然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世界卫生组织内部,根据生物安全分级,划分了四类等级不同的实验室,从1到4,等级越高,处理的病毒危险性就越强,密封、防护程度也就越高。让人们谈之色变的艾滋病病毒处于第3级实验室,而埃博拉病毒则在级别最高的第4级实验室,可见埃博拉病毒的危害有多大。尽管埃博拉病毒如此恐怖,但是至今仍旧没有发现其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埃博拉是通过人的体液进行传播的,也就是说,只有接触到了患者的体液,才有可能感染埃博拉病毒。不过,我们还是不能对此掉以轻心,就目前为止,已经确定的埃博拉病毒就分4个亚型,分别是埃博拉-扎伊尔型、埃博拉-苏丹型、埃博拉-莱斯顿型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特性。谁也不知道今后还会不会有新的类型出现,会不会出现飞沫传播或空气传播的情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埃博拉为什么会在非洲广泛传播呢?首先,非洲很多地区相对比较落后,民众对于疾病的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很多政府号召的防控举措得不到落实,导致大量的防控设施形同虚设。其次,非洲的医疗条件不发达,有些地方的医院,甚至还在患者之间重复使用注射器,使得大量的患者交叉感染病毒,正所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还有就是非洲有很多原始森林,野生动植物的活动相对频繁,特别是森林中蝙蝠的种类与数量非常庞大,蝙蝠又是很多病毒喜欢藏匿的宿主,所以非洲地区的疾病扩散往往更加广泛。
自从埃博拉病毒大规模爆发之后,人们对于它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2016年12月28日,我国在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取得成功,这是我国疫苗研究首次走出国门后的历史性突破,解救了很多病毒罩下的非洲人民,也非洲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对于那些本国优先、科研封锁的西方国家,我国向全世界诠释了什么是负责任的大国,什么是大国该有的国际担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说某些丧尽天良的生物武器研究者。1992年,日本的奥姆真理教领袖麻原彰晃曾带领40名成员赴刚果(金),希望获得埃博拉病毒,作为大屠杀工具,但最后并未成功。如果真被他们得逞了,那后果对人类而言真的太可怕了。就在全世界都在努力战胜病毒的时候,他们竟然想着将病毒作为战争的武器,到底是什么样的物种才能做出这种事情呢?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和病魔斗争的发展史。希望我们在与病毒斗争的过程中吸取经验,拒绝野味,提高防控意识,做好自我防护。
恐怖的埃博拉病毒从何而来?
我们大概都记得,在1976年有一场“瘟疫”席卷了非洲大地,造成了尸横遍野的惨况,而且1976年之后的第三年又一次卷土重来,所造成的后果较之前三年更加严重。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场可怕的瘟疫——埃博拉病毒。
那么,恐怖的埃博拉病毒从何而来?
这要追溯到埃博拉病毒的源头是1976年在扎伊尔,也就是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一位教师从北部回来之后就出现了高烧不退、呕吐等症状,当时医生以为是疟疾就给他开了药,但是吃了药并没有好转,连带出现了其它症状,像腹泻带血、头晕目眩等。几天后这位教师就全身大出血病亡了,医生还是没有找出病因。
而且更可怕的事情出现了,这个教师的家人以及所有跟他接触过的人都出现了相同的症状,最后所有人都因为大出血去世了。奇怪的是埃博拉病毒在扫荡过55个村庄之后就突然消失了,这次的病毒致死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八。
但在三年后,在苏丹南部又出现了这个病毒,而且发病的地方也靠近埃博拉河,与三年前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在它消失后又没有人关注它了。直到2014年埃博拉病毒全面爆发,波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它疯狂地在几内亚、塞拉利昂以及利比里亚三国之间传播蔓延。
即便这些国家做了一些防范措施但还是伤亡惨重,而且这次传播的埃博拉病毒仅仅只是埃博拉病毒中的一个亚种,因此也引起了国际的高度重视。
埃博拉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归类到四级病毒实验室,这也是最高级别的实验室,艾滋病都只在三级实验室中,这也能体现出埃博拉病的恐怖之处。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是通过人的体液进行传播的,这算是一个好消息,至少不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当然也不能掉以轻心,目前已经发现四种埃博拉病毒的亚型,不同的亚型也具备不同的特性。所以,没有人能百分百确定不会有空气传播的情况发生。
埃博拉病毒起源
埃博拉病毒起源于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该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到人,并且通过人际间传播在人群中蔓延。但基于现有证据,人们认为果蝠(狐蝠科)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
“埃博拉”是扎伊尔(即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
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无影无踪。
1995年1月起在扎伊尔及1996年2月起在加蓬暴发流行:在扎伊尔基奎特(Kikwit)市发病316例,死245例,病死率78%;在加蓬奥果韦伊温多(Ogooue Ivindo)发病46例,死31例,病死率67.4%。
扩展资料
病毒结构形态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
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不过实验室纯化技术也可能是造成这些形状产生的因素之一,例如离心机的高速运转可能使病毒粒子变形。
病毒粒子一般直径约80纳米,但长度可达1400纳米,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子平均长度则接近1000纳米。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之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
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