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这一年看似没有什么重大事件,但对于大明和严嵩来说却有。因为这年八月,蒙古俺答汗带兵攻破古北口(今北京密云区东北部,距离城区55公里)。面对铁蹄,大明防御力量做鸟兽散。蒙古骑兵甚至来到了北京城下,周边州县尽被抢掠。史称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谁该承担责任
抢够了,俺答汗便率兵北撤。嘉靖皇帝、严嵩等人将兵部尚书丁汝夔、巡抚侍郎杨守谦处死扛罪,兵部职方司郎中王尚学也被捕入狱。
其实,无论是被杀还是被抓都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其实最该承担责任的是嘉靖和严嵩。庚戌之变中,嘉靖和严嵩是怎么做的呢?
面对威胁,大明首先实行北京总动员、诏令各镇勤王队伍火速救援,文武大臣各九人分守九门。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有些老态龙钟、百病缠身了。
皇帝不干正事儿,文武尸位素餐、首辅一心迎合皇帝。
嘉靖一心忙着修仙练道,面对京师的危险,竟与朝臣临朝不语。城内之师老弱病残,领兵之将好大喜功,数万勤王之师以芦苇之躯、缺粮少衣非常狼狈。
面对焦急的兵部尚书,严嵩仍然坚守城池不出,命令诸将坚壁勿战,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敌寇掠饱后自然退兵。
这一方针竟让满朝将士以“抗敌有功、退敌有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但嘉靖是皇帝,在封建社会您觉得他可能会被惩治吗?严嵩乃是“首辅”,内阁在嘉靖时代已经居官员核心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严嵩管的事情那么多,也就逃过去了。
然而,不要忘记天下人的嘴和愤懑的心。正好这一年是大比之年。这一年的进士一共320人。一甲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分别为唐汝楫、吕调阳、姜金和。二甲进士出身共95人。三甲同进士出身222人。不要小看进士们,这是大明朝的官员基础呀。
因为严嵩的权势地位,有的人依附他、有的人远离他、有的人则暗中恨着他。以一甲三个人为例,状元是严嵩一党,另外二位则与其冷眼旁观,特别是探花与严嵩关系并不好。吕调阳也是张居正的好朋友,在后来的张居正改革中也是健将之一。一甲如此,剩下的317位大部分因为庚戌之变也对严嵩心生不满。
至少不认为严嵩是什么好官,这就成了什么?倒严嵩的官员基础。
在嘉靖眼中,贪腐和弄权都不重要,关键是你得看好家
世人都说严嵩是奸臣,但他确实是一位很聪明、很有智慧的大臣。他心知帝王之心,举手投足间为帝王尽心办事。后世的和珅其实很像他。嘉靖呢药吃多了,他的帝王之心让一切有能力的人都成为其手中玩物。你想荣华富贵、大权在手就必须要满足他的欲望和面子儿。只要你能帮他把家看好,嘉靖还不管你贪腐不贪腐、弄权不弄权。
大明朝大着咧。他一个人能吃饱?能有我吃得多?
嘉靖虽然不上朝,但却利用“东厂、锦衣卫”等厂卫制度,严密监控着一切。利用六部制衡着“内阁”,在老谋深算的皇帝眼中,其实严嵩的所作所为都在掌控中。
王世贞在《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中说:(嘉靖)晚年虽不御殿,而批决顾问,日无停晷;故虽深居渊默,而张弛操纵,威柄不移。
统治核心之一的李维桢(1547-1626,编纂过《穆宗实录》礼部尚书)也说:斋居数十年,图廽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 。
推卸责任,是嘉靖的一贯做法,也是封建社会官场的必然法则
因为嘉靖是皇帝,因为嘉靖朝东有倭寇、北有蒙古、中间还有各种民变甚至起义,嘉靖嘉靖家家干净,每个有正义感的人都很气愤。既然民心如此、官心如此,那么,就得有人出来做垫背的。当年执行“禁海”,提督朱纨严格执行命令,结果如何?被逼在狱中自杀。
当年吏部、兵部双尚书的汪鋐,因为严格执行“仿制佛朗机铳”的既定国家战略,得罪了很多具有“天朝上国”理念的官员,结果如何?汪鋐提前辞职回家了。
皇帝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责任只能下属背。由此,严嵩就只能是奸臣了。
《明史》说他入阁廿载,首辅达十五载。可见,严嵩如果不被嘉靖满意是干不了这么长时间的。严嵩的恶证主要是:窃弄威柄,构结祸乱,动摇宗祏,屠害忠良,心迹俱恶 。
历史评价,我们当然认可,严嵩是奸臣没问题。但封建社会的历史往往这样,成为奸臣某种程度上是给人扛雷的。你说贪腐?徐阶比他贪得并不少;比如害人,徐阶、张居正陷害高拱、胡宗宪等人也不比严嵩仁慈且厚道;比如谄媚嘉靖写青词,问题的关键是哪位大臣不写呀。写得好就是谄媚吗?比如弄权,张居正专权在其活着的时候就被众人批评。
所以,这些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皇帝需要扛雷的,当然,这不是说他不是奸臣,我只是提醒奸臣后面还有更坏的人。
但这个和秦桧、李鸿章等人则不同,秦桧杀害岳飞那是基本上没有正当理由,再加上秦桧不仅仅是扛雷还给出谋划策、递刀。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也不是罪证,因为皇帝、太后让他签的,但在签之前他也是给出谋划策、建议签的人。
严嵩为什么会倒
和朱纨、汪鋐等人的情况类似。
严嵩还是倒了。为什么倒?有人说是徐阶、张居正等人的功劳。但问题是徐阶倒了严嵩十几年都没扳倒他,张居正、高拱等配合数载也没事儿,为什么?其根本就在于:反感严嵩的人太多了。
再加上,入阁二十年,干的事情里总有嘉靖觉得干得不好的甚至错误的,但因为总体上干得不错也就忍了;干的事情里总有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儿、冤杀陷害过不少人,时间长了、人数多了,也该清算了。特别是,随着三年一届的进士考试,官员布局已经改变,严嵩不倒、严党不灭,那几千位新官员特别是有能力、有干劲的人怎么办?
所以,严嵩必须倒台,因为他挡了路,可他却不知道进退。当然,许多人包括我也认为,他应该是被他的宝贝儿子坑了。
每三年一届进士考试,会有三百名左右官员出来,15年首辅就是五届科考,入阁二十年那就快七届了。二千多名“新生代”、年轻官员足以让朝廷势力布局发生变化。
嘉靖喜欢让手下扛雷,做事情遇到很大阻力了,就把别人推出来:都是他干的。有问题找他。
由此,严嵩就这么倒台了。所以,在封建社会做官就是如此,跟着领导走、跟着皇帝走吃香喝辣的,但是当你没用了的时候就会被推出来。最聪明的人就是眼神儿好、脑袋灵活的人,像1550年的榜眼吕调阳,万历六年就辞职回家了。而这时,正是“一条鞭法”等张居正改革比较得人心的时候。
该上还得上,该退就得退。
最后以这句话献给大洋彼岸的某位总统吧。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唯武器论可以休矣!大明有火器、有葡萄牙雇佣兵仍然亡了
谁更幸福?徐阶、高拱、张居正与戚继光、俞大猷生涯对比谈
辽宋百年和平有澶渊之盟啥事,盘整期都关注位子和票子了
严嵩是怎么倒台的?
严嵩是明朝著名的奸臣,他担任首辅15年,最后被徐阶扳倒,那么这位曾经是严嵩亲密的政治盟友,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是怎样扳倒严嵩的?嘉靖皇帝需要严嵩,需要他的“青词”,他对于严嵩是有深厚的感情的,严嵩是内阁首辅,更是嘉靖皇帝的老师,嘉靖皇帝的依靠和依赖是扳倒严嵩最大的障碍,而且严嵩掌握朝政二十余年,连儿子严世藩都是内阁大臣了,世人称之为“大小阁老”,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连抗倭名将胡宗宪都是严嵩所提携的,可见“严党”势力极大,不是说“倒”就“倒”得了的,徐阶一直都默默观察着,要倒“严”,必须得到嘉靖皇帝的支持,像沈炼、杨继盛那般弹劾严嵩,虽然勇气可嘉,但毫无政治策略,到头来枉送了性命。
严嵩与徐阶“搭班子”的时候,严嵩专权,徐阶起初不肯依附,于是严嵩经常去嘉靖皇帝那儿打徐阶的“小报告”,徐阶的处境一度十分危险,由于嘉靖皇帝对严嵩的信任程度实在太深了,这使徐阶认识到不能以卵击石,于是他改变策略,事事顺着严嵩,从来不与他争执,为了得到他的信任,还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表面上十分恭顺,这就意味着徐阶与严嵩已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政治盟友关系了,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十分霸道,多次对他无礼,他也忍气吞声,“忍”字头上一把刀,何况是堂堂的一品宰辅,徐阶拍着严嵩的“马屁”以求自保。
同时,徐阶向嘉靖皇帝靠拢,专门挑皇帝喜欢的话说,终于讨得嘉靖帝的喜欢,不久,加徐阶少保头衔,接着兼任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预机务,后来他得到皇上的信任,加太子太师头衔,地位进一步提高,仅次于严嵩,拍皇帝的“马屁”,这可就有重大的政治目的了。
严嵩年纪越来越大,八十有余还参政军机,御前奏对屡屡出错,这引起了嘉靖皇帝的不满,后来嘉靖皇帝居住的永寿宫发生火灾(嘉靖皇帝不在大内居住,避居西苑),他召见严嵩,提出想修建新的宫殿,严嵩没有同意,嘉靖皇帝很不高兴,徐阶明白嘉靖皇帝想新修宫殿的意思,于是主动建议用被烧毁宫殿的剩余材料,营建新的宫殿,他的建议得到嘉靖皇帝的赞同,后来由他主持建造成万寿宫,嘉靖皇帝搬了进去,徐阶因此加封少师,兼支尚书俸,而严嵩渐渐被皇帝冷落。
更重要的是一次道教活动决定了严嵩的命运,嘉靖皇帝召见方士蓝道行,此时,严嵩有密札言事,徐阶事先通报蓝道行,蓝道行降神仙语,称:“今日有奸臣奏事。”看到严嵩的密札,一生信奉道教、礼拜神仙的嘉靖皇帝对他究竟是忠是奸发生了疑问,正在一内侍处避雨的御史邹应龙听到这个消息,抓住这个好时机,上疏弹劾严嵩父子,嘉靖皇帝下令逮捕严世蕃,勒令严嵩致仕,徐阶则取代严嵩为首辅。
严嵩退休后,徐阶亲自到严嵩家里抚慰,还表示会找机会向皇上求情,这令严嵩十分感动,甚至叩头致谢,徐阶揣摩帝王心术可以说登峰造极,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明白嘉靖皇帝与严嵩的感情非同一般,而严嵩的党羽还在四处活动,扳倒严嵩时机还不成熟。后来,嘉靖皇帝果然后悔,想重新召回严嵩,在徐阶的力劝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严嵩倒台后,查抄严嵩家时,一共查出来3万多两黄金,200多万两白银,明代大画家文徵明的儿子去他家鉴定文物真假,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把名画看完,如果说他不是贪官恐怕很难成立。
徐阶抓住时机,利用嘉靖皇帝对严嵩的不满,终于彻底扳倒了严嵩,并且以“通倭”的罪名杀了严世藩,“严党”倒台,可见,忍辱负重是其政治权谋斗争中的杀手锏,“徐阶曲意事严嵩”也成为了权谋之术中的经典案例。
徐阶是一个具有政治谋略的改革家,尽管在他在位期间并没有全面的实施改革,但为其后的高拱、张居正创造了条件,也为“隆万大改革”奠定了基础,张廷玉在《明史》中评价徐阶:“以恭勤结主知,器量深沉。”
严嵩是如何倒台的
严氏父子再次侥幸逃脱,但是他们身边早已危机四伏了。严嵩的仕途生涯与世宗紧紧相连,他的荣辱兴衰都决定在皇帝一个人的手里。严嵩入阁二十一年,任首辅十五年,除了杨士奇,有明一代,无人能及。严氏父子奸险误国,早就成为众矢之的,但是世宗却无动于衷。那么,严嵩究竟是怎么垮台的呢?原来,世宗下决心除去严氏父子,还是阴谋和权术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嘉靖四十年(1561),严嵩的妻子欧阳氏去世,严世蕃按旧时礼制应回乡守制三年,虽然皇帝应严嵩的奏请,准许严世蕃留京,但他在居丧期间已不能代父入值票拟。严嵩此时已有八十余岁,老朽昏聩,他所作的票拟往往言语不清,前后矛盾,他所进献的青词也都是别人代写,这些多不称世宗的心意,遂对严嵩渐渐心生不满,后来又听说严世蕃贪虐淫纵,对其父子更感厌恶。
这时,严嵩可谓是祸不单行,自己不得皇帝的欢心不说,还与时任次辅的徐阶发生了渐趋白热化的斗争。徐阶是一个聪明而又有权略的人,他感觉到世宗对严嵩态度的微妙转变,就买通了世宗很信任的一个名叫蓝道行的道士。蓝道行在扶乩的时候,显现出“分宜父子,奸险弄权”的字样,世宗问:“上天为何不诛杀他呢?”蓝道行诡称:“留待皇帝正法。”世宗心有所动。就在这一年,皇帝居住的万寿宫发生一场大火,皇帝不知以后怎么办,向大臣询问,严嵩竟建议皇帝搬到南宫去住。南宫是旧时英宗被幽锢之所,这对喜欢祥瑞的世宗来讲,真是犯了大忌讳。徐阶迎合皇帝心意,主张重建万寿宫,新宫建成后比先前更巍峨漂亮。这样,徐阶在世宗心目中的地位渐有取代严嵩之势。
严嵩失宠后,御史邹应龙闻风而动,上疏弹劾严嵩。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徐阶的怂恿下,皇帝夺去严嵩一切官职,勒令回乡,严世蕃谪戍雷州卫。严世蕃在谪戍雷州中途跑回江西老家,嘉靖四十三年(1564),严世蕃又被御史弹劾。世宗大怒,将严世蕃逮捕下狱。第二年案结,世蕃被斩,严嵩被削籍为民,家产尽抄,世宗令将籍没的财产一半充边饷,一半入内库,仅10万两入库。
后来严嵩只得在祖坟旁搭一茅屋,寄食其中,晚景非常凄凉。嘉靖四十五年(1566)四月,严嵩在孤独和贫病交加中去世。他死时穷得买不起棺木,也没有吊唁者。临死前,严嵩艰难地写下“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掷笔而死。
当年的十二月,明世宗也龙驭宾天了。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