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病毒主要危害蛋鸭和种鸭、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发病急、发病率高(可达100%)、死亡率低(蛋鸭一般在5%以下)为特征的坦布苏病毒病(俗称黄病毒)。该病普及范围广,对我国养鸭业造成重大损失。到目前为止,黄病毒已有近9年时间,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原特点、临床特征、剖检变化、免疫状态、防控措施等的研究,已日渐成熟,但在非发病、非免疫地区依然呈爆发式流行。
1.病原特点
黄病毒科包括丙型肝炎病毒属、瘟病毒属和黄病毒属三个属,分离的黄病毒与黄病毒属的恩塔亚病毒群关系很近;病毒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基因组全长约11kb,由3个结构蛋白(C蛋白、M蛋白、E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蛋白)组成[5];病毒粒子呈小球形,直径40~50nm,有囊膜,在感染细胞胞浆内复制;病毒对热(56℃ 15min失活)、氯仿、乙醚、强酸(PH<5)、强碱(PH>10)敏感,无血凝性,可在鸡胚、鸭胚成纤维细胞及多种传代细胞(如BHK-2细胞、Vero细胞)中增殖。
2.临床症状
蛋鸭/种鸭:非免疫地区或免疫灭活疫苗(1次 1ml/羽)的地区发病率/复发率较高(表3)。雏鸭、育成鸭发病主要表现翻个、瘫痪等为主的神经症状,死亡率较高(未免疫区发病后,死亡率最高可达60%);产蛋鸭发病主要表现一过性降蛋,死亡率较低(多数5%左右);临床症状与之前流行的黄病毒差异性不大,主要表现为高烧、采食量产蛋率一过性下降。
肉鸭;发病率明显增加(3~5%),15~25日龄多发,30日龄以后依然有发病,发病越早,死亡率越高;主要表现为头颈震颤、站立不稳、翻个、双腿挣扎呈游泳状,采食、饮水减少,常因饮水、采食困难,最后衰竭致死,或因翻个等踩踏致死。
3 .病理变化和组织病理学
脑间质性水肿并呈炎性细胞浸润;大脑血管扩张、血管壁增厚;肝细胞渗出,表现间质性肝炎;心肌纤维变形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生殖系统黏膜毛细血管充血、细胞变性脱落,卵泡膜充血、出血并充满大量红细胞,呈出血性卵巢炎 。
4.预防
由于黄病毒危害极大且缺乏针对性治疗药物,免疫预防成为防治该病最佳.
扑灭传播者:7-10喷洒蚊蝇要一次
消毒措施:隔离病鸭清理粪便,每周一次清扫消毒。
点击上方关注按钮,关注【禽病养殖学堂】,私信我,回复“在”,获取终生养殖技术指导,聊管理,看养殖,论行情,一起畅谈养殖!!!
鸭黄病毒怎么预防 鸭黄病毒治疗用什么药?
治疗目前来看,尚没有一种药物对黄病毒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多数采取对症治疗等措施加以控制。唐维国 使用清热解毒中草药(含板蓝根、金银花)等增强鸭体免疫力的药物,同时添加抗菌素(头孢等),连用6天,病情得到控制。李玉峰等 报道应用中药扶正解毒、清热燥湿药物,配合多维、抗生素等有一定疗效。刘子勇 等提出,提高鸭体抗病力、控制继发感染、饮水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及清热解毒中药对控制该病有一定效果。黄迪海等用转移因子辅以抗病毒中药对28周龄发病种鸭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以上诸多方法虽然对黄病毒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从病理学角度出发,仅仅是切断黄病毒增殖途径,对于已发病鸭群,不能发挥有效治疗效果。
预防
由于黄病毒危害极大且缺乏针对性治疗药物,免疫预防成为防治该病的最佳途径,养鸭集中区免疫覆盖率70%以上;目前来看,肉鸭,黄病毒活疫苗免疫1次(7-10日龄);蛋鸭/种鸭免疫2次(两周左右首免,开产前免疫2次)后,效果良好,未见复发报道;免疫黄病毒灭活疫苗区域(开产前免疫1次,1ml/羽),复发率在10~20%,较高的区域达40~70%(表3)。
种鹅黄病毒怎么治疗?
从临床看目前一般化学药品很难做到杀灭病毒,而临床常见一些中草药制剂在本病的防控上有一点积极作用。因为抗病毒化药只可抑制病毒增殖与扩散,并不能阻止病毒感染,对病毒不起决定性的治疗作用,化药常在杀灭病毒时对正常细胞也会造成损伤。抗病毒中药通过“祛邪”、“扶正”抑杀病毒对感染性疾病有其自身的优势,中药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全方位对付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根据发病的情况看主要损失为肝脏和脾脏,发病从春节向夏季开始。根据中医讲春季主肝,夏天主脾胃。从气候变化特点看属于寒热往来。因此组方以轻泻肝火、健脾为主。临床用龙胆泻肝散给鸭拌料有一定的意义。而从实际预防控制看饲料单独添加白术、水飞蓟素、仙人掌、白花蛇舌草等对发病有所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