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公元前385年
- 外文名
- In 385 BC
公元前386年中国
1、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即位,认为邯郸地处中原腹地,西靠太行,南临漳水,衔接齐魏,北通燕代,南达郑卫,可成为赵氏争衡天下的据点。于即位之初,毅然自晋阳徒都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势力开始跳出太行山,在广阔的河北平原上充分发展起来,其兵力财力很快就超过了韩国、魏国,也超过了古老的燕国,其活动中心逐渐转移到今河北省东南和河南省北部。
迁都之后,赵国经过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三代几十年的努力,频繁地与诸国争夺中原,结果不但没有进展,反而受到魏、齐、秦等强国的侵伐。甚至赵成侯二十一年,魏围邯郸。二十二年,魏惠王拔邯郸,并占领长达三年之久,给赵国以致命的打击。如果不是齐国出援兵,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在桂陵打败魏军,赵国的损失和失败恐怕难以挽回。显然,当时的赵、魏对峙中,赵国占下风,而且首都邯郸位于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处境十分被动。
2、公元前386年:赵武公之子赵朝发动兵变,被攻破,逃亡魏国。与魏国军队一起进攻邯郸,未能攻破。
3、 田代齐姜(田氏代齐)
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并受到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这标志着齐国的新兴的封建势力取代了旧势力。由于魏国帮了田和这样一个大忙,魏国和齐国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但也在这一年,赵国与魏国、韩国产生了利益纠纷,把都城从易受魏国攻击的中牟(现在的河南鹤壁西边)北迁到便于防守的邯郸,准备与韩、魏决裂。此前,韩、赵、魏经常在一起行动,先后打败过齐国和楚国,夺取了楚、郑、宋等国的大片土地。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些土地因为与南面的韩魏接壤而多为两国所占,北边的赵国与这些新得到的土地不接壤而经常是跟着魏韩白忙活。而且魏国对赵国的南进中原非常抵制,引起了赵国的强烈不满。于是,赵敬侯决定把都城迁往更利于防守的邯郸,以便于同魏国展开对土地的争夺。邯郸西、南、东为漳河环绕,西边更是有太行山为防魏、韩的天然屏障。中牟突入魏国的势力范围,处境危险,不利于同象魏国这样的强大对手作战。
公元前386年国际
1、在公元前386年:波斯与斯巴达串通一气,终于又将其主权强加于大陆上的亚洲希腊人头上。到这时,欧洲的希腊人再度开始了他们之间惯常的同室操戈的战争,使波斯人得以坐收渔翁之利。
2、大约于公元前386年:柏拉图专门写了《理想国》这本名著来阐述其政治思想和理想。该书的副题是“国家或正义论”,也就是说,他所讲的“理想国”在现实中也许是不存在的,但它是最符合善的理念的,一定是善的而不是恶的,也就是说,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是最符合城邦正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