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三国演义》小说,对于其中描写的诸葛亮都是十分喜爱的,鞠躬尽瘁,一生都在为了汉室奔波,一直到最后都还是心怀天下,而且诸葛亮又很聪明,外表形象也非常好,自然有很多人喜欢。然而很多人看到诸葛亮死后,对于后面的故事剧情就不太感兴趣了,很多人也认为诸葛亮死后《三国演义》就算是烂尾了,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诸葛亮死后的剧情其实很精彩,只是作者没写好。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之一,被称为“智绝”(曹操–奸绝、关羽–义绝),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作者倾注了太多的心血,来渲染诸葛亮传奇的一生,把他写成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人物,连死都是天命所归。
然而,正因为如此,秋风五丈原之后,作者罗贯中随着诸葛亮的去世,他的热情和兴趣大为减退,对于之后的战事只是简单叙述,使故事草草收场,让读者觉得以后的情节索然无味。
所以不得不说三国演义开篇场面宏大,以黄巾起义爆发为背景,涌现出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后期随着诸葛亮之死,已注定蜀国灭亡,造成作者罗贯中也没有耐心再讲下面的故事了,才导致小说虎头蛇尾,使后面的情节变得不那么精彩。
其实诸葛亮死后,蜀国又坚持了29年才灭亡的,如果算到三国归晋也有46年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惊心动魄的故事,比如羊祜和陆抗的“羊陆之交”,诸葛瞻、诸葛尚战死绵竹,尤其是姜维、邓艾、钟会之间斗智斗勇,最终三雄同灭的悲剧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五丈原后的“三国演义”,好比“赵本山”表演结束后的“春晚”。读者、观众,走了一大批。
一方面,三国演义的作者、读者受传统正统思想的影响,对蜀汉,特别是对诸葛亮“情有独钟”。罗贯中大篇幅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丰功伟绩”,给读者留下深刻影响,以至于“无诸葛,不演义”,诸葛亮成为很多读者的粉丝,他的离开,必然会使很多读者不再继续读下去。
另一方面,后三国演义中很多原先灵魂人物都“黯然下台”,书中不再缺乏“超级英雄”,姜维、邓艾、钟会,都显得稀松平常,故事情节也平淡乏味,无惊险的战争,也没有一波三折,勾心斗角的场面,缺乏艺术观赏性。
如果按照原著 拍《三国演义》,诸葛亮死后的剧情,相信会没有人继续观看。
前半部三国是一种情怀,在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袁绍、公孙瓒、曹操、孙坚父子、刘备等人的起家史,在这里除了袁绍、袁术、孙权起家的起点比较高之外,其余人等都是一部部辛酸的奋斗史,就连那个恶贯满盈的董阿肥也不过如此。想当年曹操败于讨董之战、败于濮阳、败于宛城……稍有不慎就会家底败光;刘备从卖草鞋的出身,文武谋略皆不出色,从河北一路向南,再落脚四川之地,游遍了大半个中国,其中曲折更是读着刺激。
前半部三国是一部英雄史。在这里“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一个个英雄豪杰,挥汗于沙场,一个个文臣谋士,奇谋闪亮,我们熟悉的郭嘉、李儒、荀彧、诸葛亮、庞统等人皆是这一时代,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端得十分精彩。
而后半部的三国,论英雄豪杰,有邓艾、姜维、钟会、杜预、孙礼等人,文臣谋士,阴险毒辣的计策,丝毫不弱于前半部三国,可是后人记得了总是诸葛亮刘备与曹操等人。
就像秦国自西方蛮夷小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步走向强盛,东出函谷关,与东方六国争雄,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至于到了秦国能以一国之力任意欺负六国之时,自然看着没有什么意思了。
在后三国之后,三国的疆域基本稳固,他们之间的战争都是经过精打细算,拼消耗,其中固然有许多精妙的计谋,但更多体现出国家的实力的对抗,于此同时,宫斗、政争也成为主流,三国哪一个也逃不过这个藩篱,且这方面的描写都十分粗略,自然看着就没有什么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