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军报(倪海宁):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无不与海军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政府5月26日发表《中国的军事战略》国防白皮书,强调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
数百年来,从西班牙到荷兰,从英国到美国,几乎每个大国的崛起与发展都与海军的强大、海权的巩固息息相关。即日起,“天下军事”推出“大国海军”系列策划,解读海军在国家崛起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透视各国海军的历史与现状,可从中得到诸多启迪与借鉴,敬请关注。
编者
在人类历史上,要了解海军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英国无疑是最佳样本。曾拥有世界最强海军和最多殖民地的英国,对近现代人类历史和文明投射出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大英帝国“日不落”的辉煌,虽已随其海上霸权的失去而终结,但英国海军由小到大、又由盛而衰的历史,仍不乏解读与思考的价值。
从欧陆逐鹿到海洋扩张——弱势岛国崛起为欧洲强国
地处西欧一隅的英国,是个不折不扣的海洋岛国。从上古时代到中世纪,罗马军团、日耳曼人、北欧海盗……接踵跨过英吉利海峡踏足不列颠,在相互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英吉利民族。近代以前,易遭大陆方向侵袭的梦魇,为英国的对外政策烙上了深深的“大陆印记”。英国积极地介入大陆政治,在建立“跨海峡帝国”的梦想中耗费了几乎全部热情和精力。
16世纪初,随着英法百年战争的结束和都铎王朝的建立,无奈离别大陆的英国人,方才开始明确地朝“岛国民族”的方向发展。此时,地理大发现正使欧洲经贸重心从地中海向“西欧-大西洋”方向转移。为对付外敌入侵,都铎王朝的君主们开始组建和加强一支正规海军,并自觉地把视野转向海外。
正式成立于1546年的英国海军,在与海上强国西班牙的财富争夺中找到了发展的催化剂。1588年,被英国海军海盗式的打劫勾当所激怒的西班牙君主,出动庞大的“无敌舰队”,意欲一举踏平不列颠。殊不料,以大海盗德雷克、豪金斯为骨干的英国海军不畏强敌,一改传统的接舷战法而采用远距离炮战,一举击溃“无敌舰队”。这是英国人在夺取海上霸权征程中的第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会战。正如英国人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一书中所言,这场胜仗“如同一个耳语一般,把帝国的秘密送进了英国人耳中:即便是资源和势力都极为有限的小国,只要控制了海洋,照样可以赢得和守住巨大的海外领土”。
此后,英国人满怀必胜的信心和对海权的强烈渴求,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至17世纪上半叶,以海军为后盾的英国不断扩大海外贸易规模,积极向印度和美洲渗透,基本确立了其欧洲强国的地位和英帝国的雏形。
强大海军支撑海权伟业——欧洲强国晋级全球霸主
随着西班牙走向没落,为争夺海上霸权,英国相继与荷兰和法国这两个重要的新兴海洋国家展开竞争。从1652年起,英国与“海上马车夫”荷兰连续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海战,虽互有胜负,但通过转口运输贸易谋利的荷兰深受打击,最终耗尽了国家的元气。法国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17世纪后期直到19世纪初,英国与之进行了100多年的曲折斗争。在7次主要较量中,除第6次法国略占上风,英国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宣告拿破仑战争终结的1815年《维也纳和约》,标志着英国在海洋上完全战胜了法国。在此之后的近一个世纪里,没有哪个国家的海军能够和敢于向英国皇家海军挑战。到19、20世纪之交,英国建立起一个横跨三大洋、遍布五大洲、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拥有约4亿人口的殖民大帝国。
美国海军战略家艾尔弗雷德·马汉在其经典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位置使之既不必在陆上保卫自己,又不会被诱使利用陆地设法扩张领土,与以大陆作为部分边界的国家相比,它就可通过将其目标集中地指向海洋而取得优势。”作为一个四面环海、没有陆上直接威胁的岛国,英国能集中精力和资源发展和维持海军力量,将英吉利海峡变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继而采用灵活的“结盟-制衡”外交政策封锁和打击对手。
英国以争得的海上优势为基础,实现了海军、殖民地和海外贸易三大要素的有序循环:强大的海军推进和保护了殖民事业和海外贸易;辽阔的殖民地提供了散布全球的海军基地,直接服务于舰队;巨额利润的海外贸易,既为海军建设及拓展殖民地提供了充裕的财源,更带动英国率先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19世纪的“世界工厂”。
两次世界大战中“惨胜”——“日不落帝国”跌下巅峰
19世纪后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的经济优势迅速缩小。新兴强国纷纷寻求扩张势力范围,开始挑战英国在海上乃至国际事务中的支配地位。20世纪初,德国海军异军突起,英国海军面临的危机暗流涌动。
正在失去世界头号强国地位的英国,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自己的海上霸主地位。英国海军中改革派的代表费希尔,推动海军以“无畏舰”这一划时代舰种,淘汰了英国所有的现役战列舰。英国甚至不惜与夙敌法国和俄国就海外利益分配达成妥协,构建了夹击德国的“协约国”阵营。德国的强势崛起与英国的扩军备战,成为了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背景。
尽管实力占优的英国舰队将德国水面舰艇主力牢牢封锁在北海,但1916年的日德兰大海战还是使英国海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德国展开的“无限制潜艇战”也超出了英国人的想象,一度令英国无所适从。虽然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一方最终打胜了一战,但一战使英国元气大伤。英国海军已难以维持其传统的“两强标准”(即实力至少要与仅次于它的两支海军的总和相当),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只得降为“一强标准”,实力仅稍稍超过当时居于次席的美国海军。美国则以“门户开放”政策渗透进英国广袤的殖民地,“日不落帝国”的骄阳开始失去耀眼的光芒。
脆弱的和平并没有维持太久,便被更为残酷惨烈的二战打破。凭借实力尚存的海军和新兴的空军,英国免于像诸多欧陆国家那样沦亡于纳粹之手,成为唯一自始至终参战的大国和盟军反攻德国的重要基地。然而,二战又是一次英国耗费举国之力才获得的“惨胜”。战后,英国已沦落到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求生存的地步,恰如丘吉尔黯然神伤所描述的,“在巨大的俄国熊和北美野牛中间,坐着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海军的蜕变与重生——英国努力维持大国地位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浪潮冲击下的英属殖民地纷纷独立,“日不落帝国”支离破碎。正如美国前国务卿艾奇逊所说:“大不列颠失去了一个帝国,却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与帝国瓦解和经济衰落同步,英国海军每况愈下。尽管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海军仍抱着“世界海军”的幻想,维持着包括7艘航母、10艘巡洋舰在内的400余艘舰艇的庞大规模,并在美国的支持下建造了海上强国的新象征——战略导弹核潜艇,然而现代海军高昂的发展成本和大片海外基地的丧失,使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不得不放弃了“争夺海洋控制权”的全球战略,完成了从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全面撤退,蜕变为一支区域性海军。
当然,英国还远没有衰落到不可收拾的状态,依然位于世界最发达国家的行列。冷战后期,主力收缩到北大西洋海域的英国海军,即利用其在东西方对峙中作为西方重要战略枢纽和西欧战略纵深的特殊地缘地位,以及丰富的反潜经验,在“格陵兰-冰岛-英国”一线担纲了“核威慑与保护海上交通线”的重要任务,从而为英国在北约组织内争得了一席特殊的防务和政治地位。冷战结束至今,高喊“重出北大西洋”口号的英国海军,更是一次次登场“献技”,从海湾、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直至利比亚战争,几乎无役不与地充当美国的急先锋。
时至今日,“日不落”的荣耀已然不再。但不可否认,英国皇家海军仍是一支总体规模精干、结构比例均衡、技术装备先进、富于优良传统、作战能力较强的现代化海上力量。这是英国保持“全球影响力”的现实需要,更是它支撑“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核大国、英联邦龙头、北约和欧盟主要成员、美国最重要的战略盟友”这一系列大国地位的基石。
(奇趣网 www.QiQu.net 收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