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蛇的毒牙通常很短(摄影:杜铭章)
据国家地理网站(撰文:杜铭章):“我曾访问过一位在兰屿捕抓海蛇时被咬过两次的周姓荣民......”
海蛇,这个让许多人听到就怕、看到就想逃的动物,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在我真正从事海蛇研究之前,从文献数据也看到澳洲一些海蛇不但毒性强,攻击性也高;一滴约0.03毫升的毒液便足以杀死三名成人。尤其剑尾海蛇(Aipysurus laevis)在求偶期间甚至会主动攻击靠近的人类。所幸海蛇的毒牙通常很短,一般只要0.6公分厚的潜水衣便能保护人身安全。于是当年我订做了一套全台湾最厚的潜水衣,厚度达0.7公分,这才较安心地展开我的海蛇研究。
阔带青斑海蛇(Laticauda semifasciata)是兰屿最常见的海蛇,我曾记录过48只个体对我的行为反应,结果有多达73%的个体根本不理我,既不逃离也不游过来。只有12只(25%)会主动游向我,其中有四只在我前方约2-3公尺处便停了下来,吐吐蛇信,探探头后就离开了。另外有八只则游向我,主动接触了我的身体。牠们似乎对蛙鞋特别感兴趣,经常最先碰触蛙鞋,但我若静止不动,牠们总是在吐信探索我的身体后不久便离开。若我动作大一点,牠们会受到惊吓快速逃离,但从来没有一只海蛇有主动攻击的行为。其中有一只个体(2%)一遇到我便转身快速逃离,我愈是好奇地跟上,牠愈是拼命地想逃,还因为运动太激烈需要不断浮出水面换气。
经过近一年的观察后,我发现兰屿常见的四种海蛇;阔带青斑海蛇、黑唇青斑海蛇(L. laticaudata)、黄唇青斑海蛇(L. colubrina)和饭岛氏海蛇(Emydocephalus ijimae)都不像文献描述的那样凶恶,因此想更进一步地测试阔带青斑海蛇的反咬行为。一开始我会先轻轻握住牠们的身体约一分钟,之后再用力挤压另一分钟。结果多数的海蛇(74%)在轻握时只会试图游离我的手,顶多只会用力摆动身体或缠绕,但并不反咬。要到我用力挤压时,才有较多数的海蛇会采取反咬的行为。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数个体(11%)在被用力挤压后也一直不反击,显然牠们对反击这样的动作并不熟练。
除了攻击性外,蛇毒的致命程度也是危险与否的另一项指针。蛇毒的致命程度实际上分为两个要素,一个是蛇毒的单位毒性,另一个则是每次咬噬的出毒量。如果单位毒性强,出毒量又高,被咬伤后自然容易致命。海蛇的单位毒性多半很强,裂颏海蛇(Enhydrina schistosa)是目前排名最毒的蛇类之一,而前十名最毒的蛇类之中海蛇也占了好几席;另外杜氏剑尾海蛇(Aipysurus duboisii)及黑背海蛇(Pelamis platurus)也都都出了名的毒。但出毒量则因种类而有很大的差异,已知阔尾海蛇属(Laticauda)的海蛇出毒量多半很低。
阔尾海蛇理论上相当安全,因为牠们的毒牙很短、攻击性很低、出毒量又很少。但实际咬下去呢?我曾访问过一位在兰屿捕抓海蛇时被咬过两次的周姓荣民。他说就像蚊子叮一样,伤口既不肿胀也没什么感觉。我的学生中也有两位曾在兰屿被海蛇咬过,结果也都没事。长年来在日本九高岛帮忙捕捉海蛇的两位妇女,其中一位也跟我说她被咬过好几次,但都没什么反应,完全无害。此外斐济群岛和菲律宾岛上的人也时常徒手捕捉阔尾海蛇属的海蛇,并认为牠们无害。因为温驯又安全,全世界极少有人被阔尾海蛇属的海蛇攻击或咬伤的案例。斐济群岛曾有两次咬伤记录,一位是研究海蛇的人员另一位则是一名14岁的男孩。前者只有类似触电的感觉,后者舌头略肿并有麻痹和恶心的感觉,但三天后便恢复。
全世界的海蛇共约60种,牠们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祖先,种类数较多的一群统称为真海蛇(true sea snake),这一群的海蛇确实相当危险,许多种类的攻击性和出毒量都很高。另外一群统称为海环蛇(sea krait)的只有八种。这一群海蛇都很温驯,算是相当安全的海蛇。兰屿海域常见的四种海蛇之中,三种都属于海环蛇,唯一的真海蛇是饭岛氏海蛇,但这种海蛇的食性非常特化,只吃鱼卵,其毒牙和毒囊也因此已经退化,所以也是非常安全的种类。
当全世界的水母多会螫人,但帛琉的水母却无害时,它能成为游客与水母共游的代名词。当全世界的海蛇多很危险,兰屿的海蛇却很安全时,它是否有潜力能成为游客与海蛇共游的天堂?除此之外,这是否还有更深层的意涵?请待下回分晓!
老杜本名杜铭章,他是台湾研究海蛇的先驱,1986年在中山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攻读硕士时选择海蛇作为他的论文。深知海蛇研究的困难与高风险,1994年自美国取得博士回国后只从事陆栖蛇类的研究,直到2008年因缘际会又重回海蛇的研究,持续研究六年直到2014年从师大生命科学系退休。目前定居台东经营有机生态农场并继续推广蛇类保育,在台湾的海蛇或蛇类的生态研究上,他都算是老字号的人物,虽然实际年龄与心理年龄他离老还有一段距离。
(奇趣网 www.QiQu.net 收集发布)